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丨做“捧哏式”儿女

林静
2023-11-07 21: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从“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到“父母皆祸害小组”,再到“扫兴式父母”引发一片叫好……在当今社会,如果说有哪个话题,能集齐八方点赞,莫过于吐槽被父母支配的恐惧、打压式教育和否定了。

“寒门贵子的心痛:吸血父母让我无处可逃”“如果我有这样的妈,真恨不得掐死她”“穷人家的父母,都是祸害”“还有多少父母,在吸干儿女最后一滴血”……类似惊悚的标题,总能成为流量密钥,揭开不少人心理阴影。

不能否认,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父母也一样。压根不配做、也不该做父母的极端个体,世上确实有,可所谓完美的原生家庭,分分钟提供情绪价值的父母,或许也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想象。

以前,我也总不满于老一辈的“锱铢必算”——抽屉里明明有不少保鲜膜,婆婆偏要把用过的晾干,反复使用,灶台边上常年“塑料袋开会”;就算是用完的面粉口袋,也要剪掉把手,站好“最后一班岗”,充当垃圾袋;最让我忍不了的,当属厕所里永远有一大盆剩水,那是婆婆洗手、洗衣服攒下来冲马桶的……

与婆婆“物质贫瘠”的生活相比,母亲的“精神贫瘠”更让我无法接受。正如网友对扫兴式父母的判词——“旅游浪费钱;外卖都是地沟油;就算你得了第二名,也不要骄傲,谁是第一啊……”最常见的扫兴句式,我妈灵活运用、全面掌握。

面对“小事”选择“大吵”,面对代际冲突,选择对峙和脱钩,应是不少人本能的选择,也是我一度的处事方式。可事实真的如此吗?父母真的见不得子女好?亲子冲突的责任,真的全部在父母掌权者的傲慢、控制和偏见?轮回式的扫兴,真的都怨责于父母?

其实,如果生活也如真人秀,有24小时、无死角的摄像头跟拍,子女才会认识到,扫兴的大概率不只是父母。天冷了,有一种冷叫你妈让你穿秋裤。可应对善意的询问,有多少子女是一脸不耐烦的拒绝?天晚了,有一种困叫你妈劝你早点睡。可面对好意的建议,又有多少子女乖乖熄灯上床?

与其反思父母爱扫兴的“病因”,试图让活了大半辈子的人,改变说话方式和行为习惯,“长成”更成熟的父母,不如让自己成为不扫兴的子女,这才是改善亲子关系,终结互相伤害的“药”。

当我选择成为“捧哏式儿女”,就会发现父母习惯性的数落和否定,并非融不化的冰山。只要一点点点赞和“吹捧”,亲情也会柔情似水,相互滋养。

凡是出门旅游,我们总会跟老人说,订酒店和机票时,刚好碰到大促销,最后一个折扣名额被我们抢到。占到便宜的满足,总会让老人心花怒放。点外卖时也一样,当我们啃着炸鸡时,总不忘吐槽,这味道跟咱妈整的小鸡炖蘑菇,简直不能比。每当老人吐槽,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有多好,竞赛拿了多少奖,我们不会当面回应,只是悄悄往“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转几个帖子,诸如“那些因为抑郁不上学的孩子,都怎样了”“学霸因为心理问题,被逼到……”

看到有个网友说,“高中时在家里天台发了条朋友圈,说生活像油画一样美。我妈的评论是:你享受生活的背后,是有人累死累活养家糊口。此后十年,我再也没有对她开放过朋友圈。”她或许从未想过,妈妈发现被女儿屏蔽时,一样会伤心难过。如果,当时她选择回复,“妈辛苦了,您比画儿还美!”曾经怨怼的“硬刚”,定会化作母慈子孝的绕指柔。

不让扫兴成为一种“代代相传”,不妨试试当一回“捧哏式子女”。理解父母的抱怨,看见那些不被看见的奉献和付出。成人以后,试着做自己的“父母”。就算我们未曾被他人治愈,请试着去治愈他人。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