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张西强:进博会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窗口,雀巢有信心加码中国市场

2023-11-08 17:20
来源:澎湃新闻
进博会在线 >
字号

“雀巢对中国的承诺是长期的,有信心继续在中国投资,跟随中国经济增长步伐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正在举办的第六届进博会上,雀巢大中华大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西强再一次表明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雀巢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外企,也是首批响应并连续6年参与进博会的企业之一。张西强表示,进博会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打造高水平开放的窗口,其对国家与全球的贸易互联、开放创新、消费升级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溢出带动效应,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为中国消费者的好伙伴以及进博会的老朋友,今年雀巢携十大业务单元再次亮相进博会,带来了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341款优质产品,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优质食品,美好生活”。

消费者对“优质食品”的向往是不变的,但对“优质”的定义却在不断升级。张西强观察到,中国食品行业的需求一直在升级——从吃得好、吃得饱转向吃得健康,并从体验中获得充分的快乐——这也将带动进一步的产业升级。

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人们普遍在寻找以可持续方式生产的更健康、更有营养的选择,同时又不希望牺牲口味或便利;Gen-Z逐渐成长为主力消费人群之一,他们普遍有较强的环保意识,追求产品之外的价值;随着近年来出生率的降低和人口老龄化,银发经济逐渐成为新的“消费高地”;人与宠物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宠物经济持续增长。

针对消费行为与习惯的改变,雀巢从产品组合和研发本土化等角度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本地需求。比如最近上线的美禄即饮新品系列,搭载着创新减糖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健康、更有营养的选择。

近几年,食品市场涌现了很多年轻化的本土品牌,同时,更多的海外品牌也通过例如进博会这样的平台进入中国市场。雀巢如何应对多元挑战?

张西强认为“充分发掘食品的力量,提升每个个体的生活品质,无论当下还是未来”是品牌长青的原因之一。“我们相信,只有当我们的行为、战略和经营活动能够为运营公司所在的社区、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创造价值时,我们的股东才能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价值。对于使命和价值观的坚守,成就了雀巢品牌在全球的号召力。”

具体到措施上,从去年开始雀巢深耕优势品类。经营思路从单个品牌、单个公司的打法转而聚焦深耕优势品类,强调以品类为中心的端到端运营管理,发挥大品类平台型优势。同时停掉了长尾的SKU,将精力和资源集中在优势品类上。

在产品策略上,落实“高大健”,从消费者出发,有序推进产品的改良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偏好,建立起有意义的创新产品品类。

更有意义的产品是基于一个健康有益的愿景。三年前雀巢发布了净零碳排放路线图,以吸引消费者共同参与气候保护。除了支持净零碳排放路线图的实施外,雀巢的一些品牌还在这个背景下做出了碳中和的承诺。然而,今年6月雀巢却宣布不再以品牌碳中和为目标。

张西强对此解释,雀巢对于气候保护的承诺并未改变,只是如今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基于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雀巢旗下的品牌正在重新评估计划。这些品牌的目标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价值链内的减排和范围三的移除工作上,来应对气候变化,而不抵消排放。

范围一排放是来自公司拥有和控制的资源的直接排放,范围二排放是企业由购买的能源产生的间接排放,范围三排放是公司价值链中发生的所有间接排放,包括产品怎么运输到顾客手中,消费者如何使用产品,废弃的产品如何回收等。企业想准确披露范围三碳排放,不仅审计成本高,同时也面临着复杂的供应链管理。能真正在范围三中进行减排的企业才是有雄心的企业。

“作为一家全球消费品公司,我们相信通过吸引消费者参与气候行动可以产生积极影响。鉴于这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我们将继续根据气候科学和消费者期望的变化来审视我们的方法。”张西强说。

未来,雀巢将持续践行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并在华着重三个领域:进一步降低碳足迹、加速可持续包装转型、实现可持续采购。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果:今年5月,雀巢与拜耳作物科学、耐特菲姆一起开展水稻再生农业项目;6月,雀巢与先正达集团中国合作的桓台实验基地收获了第一批低碳小麦;为推进云南普洱咖啡产地的再生农业实践,雀巢将于今年种植培育20万棵荫蔽树;在降低碳足迹方面,发力绿色物流,雀巢在多个城市投入采用电或氢新能源车,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战略。

谈及未来,张西强表示,中国是雀巢的第二大市场,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和饮料市场之一,为雀巢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雀巢对中国市场抱有极大信心。“2023年是雀巢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第37年,我们将更有效借助雀巢全球的资源和经验,服务本土市场,以优质食品的方式为中国消费者带来美好生活,为中国与全球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黄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