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开启:与宇宙的蒙太奇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3-11-08 19:0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1月8日,“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

主策展人安东·维多克认为,“宇宙塑造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有意为之——对星丛的阐释造就了我们的起源故事、宗教、时间体系、经济、航海工具、农业、科学和社会秩序,还是无意间——潮汐涨落或是太阳耀斑所产生的种种影响。”简而言之,展览“宇宙电影”探讨我们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世界万物。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从一开始就着迷于宇宙这一主题,艺术家自艺术实践开始以来一直在反思宇宙。然而据我所知,这一庞大的主题尚未在大规模的历史或当代展览中得到探讨。”安东·维多克说,“‘宇宙电影’旨在呈现这一主题的复杂性,这是一个跨国和跨时代的对话,从古代的宇宙观到前卫派的未来主义,直至当下的新视角。希望这只是一个更大对话的开始。”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摄影:林叶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巨大的序厅被特雷弗·帕格伦(Trevor Paglen)的大型装置作品——“轨道反射器”打造成一个太空空间。艺术家设想将这样一颗具有非功能性和反射性的卫星发射至低地球轨道后,形成一面能将阳光反射至地球的菱形镜子,成为宇宙中“纯粹艺术”的物体。

展览序厅,特雷弗·帕格伦的大型装置作品“轨道反射器”

“Cosmos”宇宙一词源自希腊语,除了狭义上所指的宇宙和外太空,更意指我们所身处的整个世界。当我们引入电影的概念,是否可以认为存在的宇宙即是一场潜在的电影?而当我们将目光从遥远的宇宙转向至切身的自我时,又会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

“‘宇宙电影’所谈论的不是技术角度的电影,而是一种相互的投射,是精神性的、哲学性的,超越时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说,“上海双年展一直是希望能够突破狭隘的意义指向和空洞的观念生产,为艺术的各种可能性提供实验的场所,让不同文化和时空的作品得以交流对话,同时也让观众在漫步当中编织自己的一个时空的叙事。”

据悉,第14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向在荣、哈莉·艾尔斯(Hallie Ayres)、卢卡斯·布拉西斯基斯(Lukas Brasiskis)以及出版编辑本·伊斯特汉(Ben Eastham)。共有来自六大洲41个国家的79位/组艺术家参展,其中中国艺术家17位/组,新委任和新制作作品23件,作品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中外、古今与宇宙的蒙太奇对话

对应“宇宙电影”的主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像是一个充满了天体、星系、黑暗和星光,没有固定尺度,没有重力的宇宙。参观者按照轨道路线,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观展时刻体验相同的星球、星系和星座。

参考了中国古书《奇门遁甲》中的地上九宫,展览以“九宫”的概念,分为“星际自由移动”“偏蚀”“万象”“太阳流水线”“栉风沐雨”等9个篇章。艺术家的作品被有策略地摆放,提供方向线索,帮助观众在这个电影般的宇宙中穿梭。

比如,地一宫(序厅)“星际移动自由”将外太空作为滋养生命物质与精神力量的根本,试图让人们去重新思考时空,反省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假设。

展览现场,施慧的装置作品《物殇》

在特雷弗·帕格伦巨大的装置作品边,中国艺术家施慧的装置作品《物殇》则诠释着东方意境,她以纸浆“定格”物质,《物殇》在体现社会的更迭与工具的轮替背后,也试图在当代人的精神游离与失落的文化根脉之间寻找一条重新连接的路径。这会让我们联想到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在探讨影像起源问题时所提出的“木乃伊情结”。木乃伊原本是古埃及人与时间抗衡用以追求肉体“永生”的媒介,而电影也正是通过活动影像来捕获和保存生命运动,是人类保存生命的本能。巴赞还认为,电影“尚未被发明”,因此蕴含无限潜力。与之相对的是德国导演亚历山大·克鲁格(Alexander Kluge)认为,宇宙就是原初的电影,所有过去的事件以可见的“光轨”形式保存其间。

结合远瞻未来和回溯过去两种视角,在策展团队看来,电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现代技术,也是一种宇宙现象,具有重新编码我们与宇宙关系的潜力。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宇宙潜力,正是“地二宫——偏蚀”所着眼的不可知的宇宙现象。集研究、创作、策展于一体的“Raqs媒体小组”(也是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主策展人)以影像作品《掉进时间锥的自行车手》描绘了1980年一名自行车手看着一架飞机从新德里上空盘旋坠落直至坠毁的过程,在事实与虚构之间Raqs媒体小组挖掘记忆和反记忆,利用了“视差”一词来描述对历史上特定时刻的看法。这部影片可以说是一首关于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独白,它在时间尺度之间流逝,将1980年复原为充满可能性的一年,暗示着时间的光谱多重性。

展览现场,“Raqs媒体小组”的影像作品《掉进时间锥的自行车手》

循着自动扶梯向上,“地三宫——万象”正式迎来了“宇宙电影”的开篇。“万象”顾名思义以多样的视角显现出多面的宇宙整体,重思如何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跨文化联结与万物共生。

在此沈莘的作品《天雨粟》,建立在仓颉造字的神话故事之上。沈莘通过将不同地区人们说普通话、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声音进行拼贴,将文字与图像进行编织,试图探讨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语言的生态系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莘将影像作品投射在宣纸上,而宣纸由纸浆制成,与施慧作品《物殇》遥相呼应。

“地三宫——万象”中沈莘的作品《天雨粟》

菲律宾艺术家Kidlat Tahimik的《傻瓜电影院与原住民电影院》则探讨的是当好莱坞电影作为西方殖民的一个延伸,究竟将我们的想象力殖民到了何等地步?作品试图去引发我们如何面对傻瓜电影所产生的同质化和泡沫激励现象的思考。

《傻瓜电影院与原住民电影院》

在此后的地四宫“太阳流水线”探讨我们与天体的关联如何塑造了经济、金融及政治体系。由此为路径,“宇宙电影”提出,古往今来对于宇宙的思考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当下时代普遍的疏离——疏离于彼此,于自然,甚至于时间本身。我们的世界无法脱离太阳、月亮及天体的影响,重构我们与宇宙的联系将鼓励我们通过更为复合全面的方式来思考当今世界的挑战。

“地四宫太阳流水线”中托蒂的作品《貘穿越终点又回到起点》

空间即宇宙与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

在《奇门遁甲》中地五宫是九宫之核心,也是唯一无卦象的宫。地五宫“电影宇宙”是九宫的核心,用一场电影提供了一面观众可以投射自己想象的银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平常的讲座空间容纳了卡斯滕·尼古拉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一件名为《宇宙》的声音作品,艺术家将之视为整场展览的“原声音乐”,共由14道音轨混音而成,其中一部分音轨创作于过去十年间,其余则为此次展览新作。该作品以“暗物质”等概念为参照点和构造原理,反映了理性解释面对宇宙时的失效。在这个充满声音的“空”间中,观众可以投射自己想象的银幕。这或许可以将宇宙理解为一部展开的电影,投射在夜空中,为我们提供启示。

展览现场马列维奇

而这一个黑色空间,不由让人想到了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从某种意义上说,《黑色方块》既可以被视作非具象绘画,也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再现。这一代俄罗斯艺术家也以这件作品为范例,在抽象与科幻的交界处不断探索。

展览现场,“地六宫 多样的未来主义”板块

在“地六宫 多样的未来主义”中,一组来自上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期“科斯塔基斯收藏 ”的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的作品像是一份对未知的未来世界的宣告,也像是“宇宙电影”的前缘,也正是马列维奇开创的宇宙空间概念催生出艺术作品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来回转换。

展览现场“科斯塔基斯收藏 ”

俄罗斯先锋派艺术家自视为新时代的预言家:在宇宙人类时代,人类将离开地球,征服宇宙。在后俄国革命时期,抽象艺术并不被认为是“现实”的对立,而是对未知的未来世界的宣告。展览中,一组伊万·克留恩、克利门特·雷德科、亚历山大·罗德琴科、伊万·库德里亚绍夫,以及克谢尼娅·恩德尔和玛丽亚·恩德尔姐妹的作品与其说是纯粹的抽象画,不如说是以视觉形式再现了宇航员星际旅行时的体验,更展现了不同未来主义的多元想象与困境。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此后,地七宫“远程反射疗法” 探讨宇宙中的支配力量如何作用于我们的身体,并以此为视角观察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之间的关系。地八宫“时空之间”揭示了宇宙图式的生产受制于其时空局限,勾勒出无法从单一视角感知的无穷宇宙。地九宫“栉风沐雨”启发人们思考对时空运行与体系的理解将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社会劳作与日常伦理。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展览现场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烟囱中,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异星生态》回应了人类不久将会成为星际物种的可能性。以“星际团结”(修复地球上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和“异星生态联合”(在激进平等主义条件下与其他外星生态系统接触)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人类对于身处其中的生态系统所肩负的责任,并认可地球上、地球内以及地球上空的非人类工作者们所做出的贡献。

烟囱中,约纳斯·斯塔尔的作品《异星生态》

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板块之一,“青策计划2023”也在两处上海城市空间——慎余里和思南公馆中向公众开放。与“宇宙电影”这一主题形成多层面、多角度的对话,以年轻一代的视角表达艺术之于城市的意义。后续城市项目也将推出行走、演出、放映、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为生活于此的人们提供一种别样观察城市的视角,反思多元的宇宙学说和微观现实。

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板块之一,“青策计划2023”在慎余里的呈现

策展团队表示,“在一个拥有宇宙哲思及艺术表现深厚历史的国度,来自世界各地以及中国的艺术家聚成星群,呼应着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这个中国电影诞生的地方。而为这一文化传统贡献一己之力,也正是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期望。”

注:“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将展出至2024年3月31日;赵德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陈若茜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