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稿|林博会十八年:以林为桥搭平台,两岸融合促发展

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王选辉 实习生 刘宇楠
2023-11-13 10:4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近日,第十八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林博会”)在福建三明成功举行。

11月10日,林博会组委会晒出了一组漂亮的“成绩单”——落实签约合同项目68项,总投资140.96亿元,合同利用区外资金131.78亿元;其中台资、外资项目5项,合同利用台资、外资2973万美元;投资亿元以上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2项,总投资133.3亿元……

“这是疫情后我们来参加的首届林博会,我感受到了三明同胞的热情,看到了经济的复苏。”来自金门的一位参展嘉宾兴奋地向澎湃新闻分享自己参加林博会的感受。她所在的公司已经连续18年参加林博会,“很多老客户也专门来展会找我们,感觉真的很亲切。”

林博会开幕式。

林博会创办于2005年,形成以林业和对台为基本特色,具有展览、投资、贸易三大功能的专业展会,是全国唯一的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专业展会。自林博会创办以来,已吸引了超百万台湾同胞来明交流,19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是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阵地。

澎湃新闻注意到,除了围绕林业主题,林博会还配套开展了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论坛、海峡两岸消防救援融合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台企台胞。

林博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直言,经过十八年的转型蝶变,如今,林博会已经成为推进两岸林业改革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平台。

借“林”发力,共促两岸发展

在福建西部,三明,是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绿色始终是三明最靓的底色。”三明市委书记李兴湖介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12%,林业长期是三明最大的产业,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近1300亿元,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等一系列称号。 

三明,不负所望,连续3年位居“中国绿都”榜首,去年林长制工作年度考核全省第一,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林改多项创新做法在全国推广……

在这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林博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推进林业改革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产业振兴的重要平台。

2005年6月,国家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并于每年11月6—9日固定在福建省三明市举办林博会,于2007年第三届起升格为国家级专业展会。

2013年,第九届开始打造“天天林博会”,实现与现代金融、电子商务跨界融合。“此后,林博会成效一届比一届突出、影响力一届比一届大、知名度一届比一届高。”林博会组委会一负责人表示。

李鹏春是此次林博会的参展商之一,他是福建大田大方广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江山美人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向澎湃新闻介绍,过去18年,他们都参加了林博会,“这次参展主要是品牌推广,扩大企业影响力”。

李鹏春和台湾的渊源从父辈就开始建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父亲李志忠用一辆拖拉机满载高山茶,用了整整一天时间赶到厦门,将茶叶卖到海峡对岸的台湾久顺茶行,赚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台湾久顺茶行的五兄弟股东之一彭宝法来到大田,承包下屏山万亩茶园,引进台湾高山茶制茶技术,在大陆迎来茶业生意的二度春。

茶香飘两岸,一段缘分由此结下。“台二代”彭安源和李鹏春接过父辈事业的接力棒,携手将传统美人茶园打造成了国家4A级景区,美人茶漂洋过海已经到了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在林博会等平台的“牵线搭桥”下,两岸同胞以林结缘、以茶结缘的故事还有很多。

台湾“茶王兄弟”邓国权、邓国光2011年来到三明创办茶叶公司,与当地林农合作,还将美人茶制成抹茶。

台商吴森源在三明探索出了“洗衣式”兰花组培新模式,成为大陆规模最大的精品国兰繁育中心。

台农林秀莹夫妻2002年开始扎根三明,21年来,他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嫁接让老油茶树绽放台湾茶花。

两岸两位八旬老人简文通与马义坤,十年如一日扎根清流赖坊镇,将2000亩荒山变成樱花山。

11月8日,林博会台湾展区,人潮涌动。澎湃新闻记者 王选辉 图

……

林博会组委会一负责人表示,随着展会影响力和凝聚力的不断提升,林博会受到海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的关注。三明作为连接沿海、辐射内陆、对按两岸的重要枢纽,借助林博会这一平台,不仅展示绿色海西的无限风光,更成为海峡两岸林业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

此次林博会,“林”依然是最大亮点。现场布设福建省森林食品展区,各设区市均设1个展区,展示展销特色森林食品、林下经济产品等。在会展中心打造网红直播基地,布设绿都明品展区、各县(市、区)绿色生态林(农)产品展区,搭建实物直播间,邀请网红主播,在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上直播带货名优特农林产品。在台湾商品展销区融入更多宝岛元素,感受农林新技术、体验农林新产品。

开幕仪式上,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又称林票2.0)首发。

林改成果也在林博会上展示。开幕仪式上,全国首张林业生物资产票据(又称林票2.0)首发。第一批林业生物资产票据,总金额1969万元,已在公开登记系统和福建沙县农村产权交易系统发布、挂牌。

作为三明林改“两票”之一的林业碳票交易也取得新突破。三明与上海相关单位探索在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方法学创新等方面合作,推动林业碳票进入上海碳中和市场,实现跨省、市交易。11月5日,在上海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办方通过上海环交所撮合,购买三明林业碳票10000吨,抵消博览会产生的碳排放。

据介绍,本届林博会邀请参会参展嘉宾客商3309人,现场参展参会客商2790人,其中台商358人。

11月8日,林博会台湾展区,人潮涌动,异常热闹。台商许俊麟对澎湃新闻表示,这次他第三次参加林博会,“效果非常好,主办方在整体安排上也很尽心尽力,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许俊麟介绍,这次展会他们收获满满,一方面所带的康养产品都销售一空,另一方面也在展会上找到了一些目前正在洽谈的合作项目。

做“竹”文章,聚竹成“业”走进上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培育和利用竹子的国家,素有“竹子王国”之称。中国还是世界上竹资源最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

三明市大田县,有人正在护林巡山。刘冬春 图

三明市现有竹林面积465万亩,其中毛竹林415万亩、毛竹林储量6.2亿株,竹林面积和毛竹储量均居全省第二位。

围绕“竹”,三明在此次林博会上可谓做足了文章。

林博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今年的布展突出了竹元素,各县(市、区)展销区在布展上积极融入竹元素,如沙县馆采用全竹搭建展馆,永安馆在外形上参考了“笋帮公栈”,泰宁馆主体设计上融入竹林竹海元素;“以竹代塑”展销区展销了尤溪景竹家居、柏毅竹业等6家企业的竹制茶具、洗漱用品、餐具等竹生活用品;永安、泰宁等展馆,还在展区内布设了竹家具、“以竹代塑”展销区。

与往届相比,竹博会走出三明,在上海举办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023国际(永安)竹博会。小到笋片零嘴、手机支架,大至户外竹家具、集装箱底板,本届参展的32家永安企业所涉品类纷繁多样。

三明永安地处闽中偏西,闽江支流迤逦,群山峻岭环绕,当地笋竹资源丰富,现有竹林面积102万亩,占森林面积的29.6%,农民人均竹林面积6.7亩,居全国第一。

如今,在永安,一根毛竹能够实现“七十二变”,从竹餐具到竹茶具,从竹桌椅到竹地板……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竹产品销往全球。

在林博会开幕式上,“竹师傅”竹产业共享用工平台被展示给参展嘉宾。

据介绍,“竹师傅”去年11月正式上线,是永安市政府投资建设、非营利性质的竹产业云计算服务平台,是永安市推行“公司+平台+竹农”模式,提高竹林经营效益,助推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创新举措。

“别小看这个‘竹师傅’,从采伐到培育,林农或者村集体用手机一键下单,就有专业人员服务竹农生产全过程,解决了竹农经营、采伐、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劳动力紧缺、竹林无人经营或经营粗放等现实问题。”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竹子全身都是宝。尖尖的竹笋是大众喜爱的美食,竹片可以做地板、家具、窗帘、凉席,竹枝、竹梢做扫帚,竹鞭、笋壳做工艺品,竹叶提取物制成保健品。

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实现“全竹皆可用、所见皆可卖”呢?

目前,三明市已形成上游竹拉丝、竹片,中游竹胶板,下游竹地板、竹家具、竹工艺品,以及笋加工等产业链条,木竹地板、竹胶板、笋制品等产量居全省前列。

三明在竹新材料、竹生化利用、竹纤维利用、竹林食品等领域不断发力,开辟“以竹代塑,以竹代钢”新赛道,探索竹焦油、竹下脚料等污染废料再利用。竹香芯产量居全省前列,炭烤笋、糯米笋等笋制品产量占全国5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纸业用竹枝制取竹纤维溶解浆,用于纺织、特种用纸等行业,制备技术及产业化程度居于行业先进水平;将乐缘福生物公司实现从竹子中提取木质素生产陶瓷添加剂,在国内属于首创。

“此次竹博会与长三角文博会的绿色联动,通过展示竹建材、竹食品、竹工艺制品、竹家居及装饰用品等各类竹产品以及竹产业科技成果、机械装备、竹文旅康养等业态,让参加展会人员全面了解永安竹产业。”活动相关负责人受访时表示。

乡村融合发展成重头戏,“我们有共同基因”

作为大陆唯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三明正成为台胞干事创业的热土。

“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自然也成为本届林博会的一大突出特点。作为林博会配套活动——第二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于12月6日下午正式召开。

第二届海峡两岸(三明)乡村融合发展论坛开幕。

“本次论坛既是第18届林博会的重头戏,又是共商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大舞台。”三明市委书记李兴湖表示。

当天,台湾新党主席吴成典在发言中晒出了三明市设立海峡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试验区的一年来的“成果清单”——新设台资企业16家,投资总额3.01亿元,合同利用台资1.34亿元;新培育6家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台湾18个农产品新品种、5项农耕新技术在三明推广;共同打造泰宁际溪村、三元岩前村和小蕉村、沙县俞邦村等一批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示范样板村……

三明市沙县区俞邦村。罗文真 图

针对“发展乡村民宿经济,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的论坛主题,与会专家认为,台湾地区民宿与福建民宿有很多共同基因,融合发展有坚实的共同基础。

在台湾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的蔡幸爵是台湾民宿客栈协会副会长,2019年,因缘际会,他从台湾新北来到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投身到大陆乡建乡创的热潮中,一路以来,他致力协助村民善用闲置房舍空间改造。

“民宿就是乡村风情的缩影,是乡村农文旅发展的推动器。”蔡幸爵认为,发展民宿业态,有利于鼓励出外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可以植入当地特色丰富体验内容,引导来村访客到区域周边游玩。

“这些年民宿工作的积累对大陆地区的乡村建设推动颇有贡献,希望未来可以持续交流让两岸民宿与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台湾宜兰县罗东溪休闲农业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德全认为,大陆民宿及休闲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吸引许多台商渡海投资、经营管理,拓展了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了两岸同胞亲情福祉,为两岸关系融合发展增添强劲内在动力。

全国旅游民宿等级评定和复核专家、厦门曾厝垵文创会会长宁军表示,两岸民宿交流密切,互相取经,提升了两岸民宿经营者整体素质和民宿经济发展质量。

在宁军看来,台湾地区民宿与福建民宿在历史缘起、发展阶段、生活体验、农创文创、行业标准、入住客源等方面有很多共同基因,融合发展有坚实的共同基础。

他建议,福建民宿行业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民宿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以“两岸一家亲、宿共同家园”为主题,打造“一家亲民宿”两岸共同品牌。制定和发布两岸民宿共通标准,并开展民宿认证,同时建设两岸旅游民宿标准共通服务平台。

    责任编辑:汤宇兵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