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的“精神工伤”,有救了

2023-11-14 12: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工作已经很饱和了,领导又临时加任务,感觉快熬不住”、“明明什么都没做,但下班还是感觉被掏空”、“领导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暗示我工作没做到位?”……

以上的场景,上班的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身边“内卷”的同事和充满压力的环境,“内耗”和“心累”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常态,我们迫切想寻找一个“魔法”,让所有烦恼通通消失,却又没有勇气或余力迈向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的帮助。

对于躺不平、卷不动的职场人,究竟怎样才能破局自救?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出版于2022年的书,一经问世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加印6次、销量超过25万册、稳居日本亚马逊心理类榜单第一的《人生烦恼咨询室》。这本书的副标题很好地诠释了内容——“帮你迅速终结内耗的情绪急救包”,是在为每个人的精神困境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及付诸行动的勇气。

《人生烦恼咨询室》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本书的作者桦泽紫苑,是日本著名的精神科医师,而这本书,正是作者基于自己15年的临床咨询经验,历经3年的时间,著成的自我诊疗指南。

今天的文章从书中选择了四个方法,对应大家在职场中常见的四种“内耗”——人际关系、同级比较、职业倦怠、生活失序,和大家一起在这个“咨询室”中试着自我诊疗,解决困扰。

讲述 | 钱婧,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心理学教授

来源 | 看理想App《打工人的大问题》

01.

工作累,和人相处更累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中90%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工作中很大一部分的内耗来自于与领导、同事、客户的关系。

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职场社交犹如“酷刑”,而高敏感特质,更像是职场毒药,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即便混迹职场数年,面临各种复杂关系的时候,仍然发现自己疲于应对,在意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左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一边思考要怎样“搞好关系”,一边感觉“要搞好关系真累啊”,内耗很大。

但我们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是,思考如何“搞好关系”其实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关系好”才是职场人际的常态。但在《人生烦恼咨询室》当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的观点:“人际关系不好,才是正常的职场。”

面对与人相处的困扰,作者提供了一种叫“人际关系同心圆”的模型,来帮助我们梳理人际关系。同心圆根据亲疏远近,以及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一共分成了三层:最内侧的核心区,是最亲密的关系,包含到了家人、恋人、挚友;中间的是普通区,其中有普通朋友和远亲;最外一圈是工作区,也就是“职场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只要不影响工作的开展即可。

然而,很多人往往会本末倒置,对于我们重要的亲人疏于顾及;面对好友问候的信息,看完就抛之脑后;面对亲密关系,也是毫无分享交流的心情……但对于领导同事,却是处处小心,为了与最外层的人建立起亲密的人际关系,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就是得不偿失,让自己筋疲力尽。

因此,放下想要和同事搞好关系的想法,只保持纯粹的合作关系,才是处理职场人际关系时最明确的做法。毕竟,在职场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保持沟通顺畅比搞好关系更重要。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撑不下去了》

在明确了职场人际相处的基本原则之后,还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会导致内耗,那就是应该如何跟那些我们看不惯的、合不来的同事和领导相处。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面对讨厌的人时,态度隐藏得很好,对方根本不会发现。但其实,你的表情会在无意中出卖你,一些心理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当语言和非语言传达出不同信息的时候,对方往往倾向于优先接受非语言信息。你以为表演得很好,但往往是自欺欺人。

再比如,领导经常说:“这些资料什么时候能交”、“这点小事都要问我吗”、“这周交的方案怎么数据又贴错了”……明明安排任务的时候,他没有说清楚具体的要求,也只是说尽快完成,没给出一个具体时间,却一直追问。时间一久,很难不会心生不满,还不得不服从他的安排,和他汇报工作。

虽然打工人都会违心地说“好的,收到,辛苦了”,以为将心中的吐槽掩饰得很好,但实际上,表情和状态很容易出卖你。面对讨厌的领导,说得越多,领导就越能从你的非语言信息中觉察到这一点,于是对你的态度会更加冷淡。原本可能只是一个上下级沟通方式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逐渐催生出一个互相讨厌的恶性循环,从而陷入内耗。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者提到,我们对一个人做出喜欢或者讨厌的判断,其实是出于杏仁核最原始的条件反射。最近的脑科学研究发现,语言信息能够抑制杏仁核的兴奋度。换句话说,细致的思考能够使我们不会轻易地给他人贴上“喜欢”和“讨厌”的标签。

所以,想要和讨厌的人正常相处,最核心的是,在“喜欢”或“讨厌”这两个标签之外,给对方多增加一个标签,那就是“普通”。

不要轻易给人贴上“他怎么能这么烦人”、“这人真讨厌”这样的标签,而是让自己在“喜欢”和“普通”这两个标签里二选一,不轻易说“讨厌”。这样在面对难搞的同事和领导时,或许能做到情绪相对稳定,不再因人际关系而消耗自己本就有限的精力。

02.

“不怕同事过得差,就怕同事开路虎”

网络上有种说法:不睡觉的韩国人,不吃饭的日本人,不放假的中国人。亚洲人的DNA里都写满了“卷”字。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虽然很多人都高呼“我要躺平”,但背地里还是会做“卷王”。毕竟,看到身边的同事一个个升职加薪,还是会不自觉地进行对比。

提出“社会比较论”的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类与他人比较是出自本能,或者是无意识下的反应。无论在职场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又会因为感觉自己不如他人而失落和消沉。

但其实,大家真的仔细分析过自己的情况吗?绝大多数的人都对这一点缺乏思考,只是让自己被动地陷入“和我一起入职的人涨薪这么多,真不甘心”、“我能力真是差”这样的负面情绪中,纠结内耗停不下来。

作者提到,有很多心理学实验都发现,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大约存在“20分的偏差”,也就是说,即便你对自己的工作打“100分”,但在领导眼中看来只有“80分”。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撑不下去了》

举个例子,小王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工作,但身边的同届都纷纷升职加薪了,这让他非常郁闷。每当提到自己平时的努力付出,小王总会说:“领导安排的任务我都能按时做完。”

在小王眼中,领导让我干的活儿我都干了,那还不是100分吗?但在他的领导眼里,这样的工作表现只能达到及格分。更出色的,可能是那些可以发现新问题、开拓新业务的同事们。

这么对比,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假如我们再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每一种工作都必须主动去想本职之外的事情,才是好员工吗?未必是这样,不同人对工作理解不同,能力和成长的方式也不一样,跟人对比只能导致越来越“卷”,越来越焦虑,无所适从。

作者桦泽紫苑认为,要想摆脱这种和他人比较产生的焦虑,我们要先屏蔽外界,既不用特别在意领导的评价,更不用过分关心同事们的工作方式,而是要专注和自己比较,坚持不懈地自我提升。

当产生想与他人比较的冲动时,请先想一想“三个月前的自己、一年前的自己、三年前的自己、十年前的自己”是怎样的,如果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仍然没有进步,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争取三个月之后取得成果。这样一来就可以说:“与三个月之前的自己相比,我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

专注于自身的成长,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摆脱嫉妒、自责这些负面情绪。和哪个人比,你的天花板就在哪里;和自己比,你成长的高度将没有上限。

03.

“毫无意义的工作”

我们初入职场时,总是会带着一份期待和斗志,努力学习、卖力加班,感受着工作带给我们的喜悦和成就感。然而时间一长,当工作变得得心应手的时候,也是容易感到乏味、厌倦的时候,实现个人价值的工作很容易就沦为一份“无意义的工作”,辞职的心异常强烈。

这样的职业倦怠很常见,不仅仅是存在于基层员工身上,哪怕是身处高位的领导者,也会同样感到疲惫和厌倦。我们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让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做一些“轻体力劳动”,比如去咖啡馆打打工,到花店插花筒、打花束,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对抗无意义和内耗。这种低强度的体力工作看起来有很多好处:可以自行选择工作内容,个体对工作成果产生的影响非常直接,能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但是,这能彻底治愈我们的“精神工伤”吗?如果我们长时间从事这些劳动,会导致我们陷入新的倦怠循环,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短期会有效,长期难坚持。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从根源化解这种职业倦怠的简单方法,就是尝试给自己的工作增添创意。

《我在一家黑公司上班,快撑不下去了》

听到这里你可能要反驳作者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更多的都是在按照领导的要求、客户的需求去完成,又不是创造型的工作,只是打工而已,哪有什么创意空间可言呢?

但其实,并非只有创意类工作,才需要融入自己的创意,一些工作内容重复性很高的岗位,也可以给自己的工作添加一些变化,这也称为“再造工作(Job crafting)”,就是你可以去重塑或者再造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让它变得更有趣。不仅可以主动创造自己的工作,也能够自行定义工作。

举个例子,小王在刚进入公司工作时,领导让他用其他部门提交的Excel表做数据分析。他一开始工作还不太熟练,只是处理上一位负责人做好的Excel,表格、数据、公式,看起来就很枯燥,甚至会觉得这样的工作没发展。

但是,小王却想,有没有方法能够更快地完成这项任务?在查了很多技术贴之后发现,Excel里有很多函数都能自动汇总数据,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可以用来完善资料,用全新的角度分析这些数据。随着经验的累积,即使是同一份数据,小王能做的分析也更复杂、更深入了,对这项原本枯燥的任务也有了新的理解。

如果我们愿意积极思考,如何在看似无聊的工作中做一点创新或改变,或许就能将不快乐和无意义的工作变得有意思很多,这样的独立思考,也能给我们的职场发展助一臂之力。

04.

借助有序生活整理混乱的内心

在充满压力的现代社会,很多职场人长期处于身体疲惫和精神焦虑的双重消耗之中,始终在用一种“低电量”的模式工作和生活。

在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内耗”的种种表现说明了一个人心灵世界的高度失序,也被称为精神熵(psychic entropy)。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内耗”是一种心理能量的混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心理能量无法有秩序地流动和转换,一直纠结于一件事,既无法处理复杂的思绪,又无法找到解决方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处于内耗时,什么事情都想做,但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同时,作者桦泽紫苑也指出,失序也是让我们整合内心能量的契机。想要打造有序的生活说来也简单,那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规律的生活习惯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种秩序,用有序的生活整理混乱的内心。

首先是睡眠。很多人在工作繁忙的时候,都不得不牺牲睡眠时间来加班,但实际上越忙就越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桦泽紫苑提出,我们至少要保持6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大脑的运转能力急剧下降,连续两周睡眠不足6小时,大脑状态与两天不睡觉时几乎相同。也就是说,无法保证6小时以上睡眠的人,就相当于每天都在通宵工作。

好好睡觉是我们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如何打造良好的睡眠质量,作者提到要好好利用“睡前两小时”,在睡前90分钟就洗完澡;适当和家人聊聊天,或者逗逗宠物,享受一些比较轻松的交流氛围;还可以写日记、回顾今天发生的快乐事,用积极的心态来结束一天的生活。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获得一段高质量的睡眠。

《民王》

其次是运动。除了要每天睡得好,养成一定的运动习惯也能帮助我们建立生活秩序。跑步、游泳等有氧运动,普通的散步和瑜伽等低强度运动都很容易完成,还能够帮助我们改善心情。

提到运动,可能有人会说:“白天上班已经很累了,晚上回家只想躺在床上”。作者很懂我们这些人的心态,他在书里介绍了一种异常简单,任何人都能轻松完成的运动,那就是每天在早晨起床后的一小时内,散步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听起来好像并不容易,但上班的路上多走一站地、步行到地铁站,其实并不难达成。

作者认为,早起散步对职场人来说大有裨益。首先,早上通过散步可以晒太阳,激活我们体内的血清素,使人神清气爽,在工作时提高注意力。

其次,还能重置身体的生物钟,将植物神经的活跃部分从“副交感神经”切换到“交感神经”。人体在生物钟重置之后,过15-16小时就会开始分泌褪黑素,使人感到“困倦”。以此推算,在上午7点的时候重置生物钟,到晚上10点-11点的时候就会自然地产生出睡意。这样也能保证夜晚在固定的时间入睡,养好良好的睡眠习惯。

最后是饮食。作者提出,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早餐其实至关重要。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已经有多久没有安静地吃早饭,甚至有多久没有吃过早饭了?

吃早餐这个活动能修正“大脑生物钟”和“人体生物钟”之间的偏差。也就是说,早上起床之后,是处于身体醒了,但是大脑还没醒的状态。这个时候吃一顿营养均衡的早餐,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生物钟同步。

《民王》

虽然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感到身不由己,在生活中会苦苦挣扎,时常感到焦虑。但我们依旧可以试着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为生活和工作设定一个明确的边界,建立生活的秩序,并在这种秩序中,控制好自己的舵。毕竟,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是由我们的心态和行为决定的。

希望大家在“道理都懂”之后,能够混好职场,好好生活。在纷纷扰扰的世界,和充满疲惫的生活中,别忘了先好好照顾自己。

本文摘编自看理想音频节目《打工人的大问题》第7期,有删减,文章标题为编辑所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