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口流动与明清的华南经略|甲骨文新书

2023-11-15 13: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甲骨文ioracode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

他们中有人“适西再未归”,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上游之旅:人口流动与明清的华南经略

[美]麦哲维(Steven B. Miles) 著

韦斯琳 译

2023年11月出版/72.00元

ISBN 978-7-5228-2044-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 聚焦广府人在西江流域的移民活动

★ 利用碑文、匾额、族谱、地方志

★ 讲述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

试读

节选自“引言”

19世纪30年代末,一位名叫招健升的年老文人踏上了一次黯淡的旅程。他的目的地是梧州,这是中国南部省份广西下辖的一座城市,位于西江上游。西江的河面上经常挤满了船只,从旌旗飘扬的官座船以及为其护航的炮艇,到小型渡船和渔舟,众多船只显示出梧州作为长途贸易中转港的重要性。这些船包括:运粮船、运盐船、商船、满载木柴和火折子的驳船、海关船、客船(河头船),以及载着土妓的小艇。招健升启程前不久,河面上来过一艘特殊的船——运棺船。1这艘特别的船在经过梧州时遭到损坏,慌张的船员把十几口棺材放到岸边后就逃走了,此前这艘船顺流而下,向着珠三角方向航行,那是广西东边毗邻的省份广东的商业中心。这些被弃之不顾、远离乡土的尸体和魂魄,来自到上游寻求财富的移民。

其中两口棺木里安置着来自横沙村的兄弟俩,横沙村位于广东省城广州的郊区,兄弟俩离乡到古宜圩上做买卖。这个地方位于广西最北边,靠近贵州,是西江支流沿岸的一片山区。他们在那里染病后死去。招健升是兄弟俩的堂叔,不知怎么在梧州得知这一噩耗,于是独自到上游去料理两人的后事。他还要确保其他人的遗体被稳妥地送回珠三角的家人手里,在县志的列传中,这是他行善乡里的佐证。

作为典型的文人旅客,招健升在其上游之旅中写下了诗作。尽管出身于一个从长途贸易中获利的家族,他在诗中以少有的直率评论了亲属们的逐利行为。比如,在得知两个侄儿在“西省”去世时,他写下组诗两首:

相隔数千里,音书达屡难。

忽闻因病荤,谁慰此心酸。

数口家何来,孤孀子更单。

弟昆同饮泣,空怆雁声寒。

本欲谋生理,西游弟继兄。

谁知同死别,一去隔幽明。

有用归无用,关情反绝情。

天涯成梦幻,老泪感纵横。

这些诗句让人注意到作为一种家族策略的商业迁移盛行一时,以及书信往来和汇款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招健升的侄儿们在广西的偏远角落亡故,以及他能够得知这一死讯的事实,揭示了广东人的商业和迁移网络从珠三角延伸至西江流域,远达广西及更远的地方。招健升的旅程被形容为一趟非常之旅,但其蕴含的信息恰恰相反,在他的时代,向上游迁移再寻常不过,这也解释了一开始提到的梧州境内西江上船只众多,以及他的侄辈远至上游行商的原因。通过这一典型的流寓诗作,招健升的旅程成为探索本书主题的引子,这一主题包括:16世纪晚期至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最大河流流域之一的人员流动;上游边地的流寓活动和明清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外迁移活动在维系乡土家庭和宗族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迁移后来演变成世界范围的流寓。

这是一部关于人口流动史的作品,重点关注的是与招健升以及他那不幸的侄儿们有类似际遇的人们。本书追溯的人群活跃在一段遥远的路途上,他们穿梭于面貌迥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中,跨过省界甚至帝国的边界。具体来说,本书探讨了广东珠三角的低地居民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的活动,这些高地主要位于广西、在广西正南方的广东西部地区,以及从广西沿着西江的诸多支流继续往上的区域,如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以及越南在本书讨论的时期里,明称越南为“安南”,直至清嘉庆八年改“安南”为“越南”,沿用至今。——译者注北部。这些迁移活动包括前往广西官府任职,到上游的官学就读以参加当地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做生意,维持分居的家庭,以及建立地域间的宗亲联系。这是关于移民的研究,但“移民”的定义非常广泛,包括出于各种原因在空间中移动的人们,不管他们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旅行还是在新的居住地永久定居。这样的宽泛定义是必要的,因为西江流域的所有活动相互之间都有联系。

广东人属于汉族,有一种对他们的定义是把他们看作区域族群,也就是本来就生活在珠三角的居民。在明朝(1368~1644年)和清朝(1644~1911年)清建国于1616年,始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入关。——译者注,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属于广州府,后者因省衙和府衙的所在地广州城而得名。这一区域族群大致和作为方言族群的“广东人”重合,也就是那些很可能说着标准广东话、居住在广州城及毗邻地区的人。由于《上游之旅》的研究主要基于文本资料,本书的“广东人”指在书面上自称为“广府人”的人们。他们包括在广州府出生的大部分人,但也包括那些声称珠三角是他们的祖籍并在那里有近亲的人。由于“广府人”一词仅仅在用于5和广州府之外的人们进行对比时才产生意义,这一概念本身就暗示着人们在异乡活动。

新书速递

上游之旅:人口流动与明清的华南经略

[美]麦哲维(Steven B. Miles) 著

韦斯琳 译

2023年11月出版/72.00元

ISBN 978-7-5228-2044-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内容简介

在16~19世纪的西江流域,活跃着一个特殊的流寓人群,他们来自广东珠三角低地,沿着西江向上游高地迁移,广泛散布于广东西部、广西、贵州南部、云南东部乃至越南北部。他们是前往边地赴任的官员,是参加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科举考试的士子,是跨区域做生意、修祠庙和建会馆的商人。

他们中有人“适西再未归”,但更多的人在上下游流动间努力维持着与珠三角分居家庭和宗族的联系,这种联系为上游移民提供身份认同和文化资本,又为下游宗族增添名声和实利。广府人的迁移大多顺应明清的国家政策,也推动粤商网络和广府社会文化扩展至上游,更成为后来世界范围内华人流寓的源头之一。

作者简介

[美]麦哲维(Steven B. Miles),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The Sea of Learning: Mobility and Ident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Guangzhou(《学海堂与晚清岭南学术》沈正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Opportunity in Crisis: Cantonese Migrants and the State in Late Qing China等书。

译者简介

韦斯琳,中山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持CATTI二级笔译证书,译作有《历史中的人生:霍布斯鲍姆传》《危崖:风险与人类的未来》。

本书目录

致谢

凡例

引言

第一部分 帝国的中间人

第一章 官员:上游边地的帝国代理人(1570~1740年)

第二章 士子:迁移与科举考试(1570~1760年)

第三章 商人:商业网络与国家支持(1700~1850年)

第二部分 流寓家庭

第四章 西江流域的丈夫和妻子

第五章 上游定居者与珠三角宗族

结语 回望惨淡之旅

注释

参考资料

索引

原标题:《人口流动与明清的华南经略|甲骨文新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