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战略所|打造“一江一河”升级版,可借鉴纽约滨水区经验

吕岚琪  刘智宇
2023-11-16 10:5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多功能汇聚地、历史人文纽带及生态景观廊道,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

我们在持续关注上海“一江一河”建设过程中,也在动态追踪国内外滨水区的发展。纽约滨水区是发展得比较早且比较成熟的样本,且相关规划还在持续更新升级中,2021年,纽约市城市规划局(NYC DCP)发布了第三版综合滨水区规划,特别强调,提升滨水区的人文魅力和治理水平。其中,扩大公共空间建设、引入滨水活动项目、完善政府管理体系等经验做法,对于上海进一步打造“一江一河”升级版,提升沿岸地区的治理广度和深度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一、纽约城市滨水区综合治理的实践经验

(一)扩大公共空间建设,提高滨水区可达性

纽约通过扩大滨水区域的绿地公园、开放空间、公共通道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娱乐、休憩与运动场所,增强滨水公共空间的可达性与连通性。

一是改善滨水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提升滨水公共区域的步行可达率。纽约城市规划局通过实地调研滨水社区的公共空间分配情况,发现前两个版本的综合滨水区规划仅强调公共空间的数量增长,而忽略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仍有80万名居民无法在15分钟步行距离内到达滨水公共区域。为提高公共资源的普惠性,纽约在公共资源稀缺的滨水社区周围新建了大量公园和开放空间,使每个居民都可以在15分钟步行圈内享受到高质量的滨水公共资源。

二是确定滨水公共通道区域(WPAA)建设标准,确保滨水公共空间通达性。纽约市分区法规(Zoning Resolution Complete)特别规定,滨水区域内的商业区、住宅区与制造区在开发时应建设的滨水公共通道数量和质量。WPAA包括沿岸的滨水走廊、水陆连接通道、码头上的公共通道等在内的滨水公共通道,以改善环境与连接滨水公共区域。各滨水区域内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制造区,根据区域面积及滨水岸线长度,应保证WPAA的覆盖面积不低于15%或20%。过去20年,纽约已在五个行政区内建造了64个WPAA,提供超过100万平方英尺的滨水公共通道区域,大大提升了区域连通性和美观度。

(二)围绕水岸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提升滨水区的人文魅力

纽约注重提升公众在滨水区的体验感与参与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滨水活动, 强化“人”与“水”之间的情感连接。

一是通过举办艺术节及艺术展览活动,提高水岸魅力与吸引力。由纽约滨水联盟领导的“Blue Line”蓝线艺术节,每年通过与艺术家及当地的艺术馆建立合作,以纽约市内水域为创作主题开展两到三周的艺术展览与演出活动,涵盖舞蹈、纪录片、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各类表现形式。

二是举办“水城之日( City of Water Day)”休闲娱乐教育活动。每年7月中旬的第一个周六,是纽约的“水城之日”,至今已有15年历史。当天纽约会在几十个滨水区域提供各式各样的休闲教育活动。例如,为市民免费提供沿岸徒步之旅活动,由专业的导游带领市民走进滨水区,讲述每一个建筑背后的故事,增进市民对滨水区的深入了解。

(三)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滨水区建设和维护有序推进

由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开发滨水区综合评估体系和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滨水区的有序建设与高效管理。

一是制定滨水区域综合评估体系,完善顶层设计。纽约滨水联盟于2007年成立,由1100多家企业、基金会和民间组织共同组成。为指导纽约综合滨水区域建设的有序推进,纽约城市规划部与滨水联盟达成合作,由滨水联盟专业工作组编制《滨水区域综合评估体系》,具体包括划分滨水区类型,明确滨水开发项目的评估流程、评估部门、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认证方法等细则。多年来,该综合评估体系被用于指导多项纽约滨水项目建设,服务于项目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例如猎人角之南滨水社区项目、布朗克斯的滨水项目。

二是利用数字化系统,实现公共资产的高效管理。为了更有效地评估、管理、维护滨水公共基础设施,纽约经济发展局的资产管理设计和开发团队建立了滨水公共设施维护管理系统(WFMMS)。WFMMS是线上的SQL数据库系统平台,基于GIS地理空间数据,对纽约520英里沿线上的所有公共滨水设施进行定位,及时记录与管理各类设施的维护信息。通过该一站式系统,滨水区内的相关机构能够迅速跟进各类滨水公共设施的使用状况和维护需求,提前制定设施维护方案,保障滨水基础设施的及时更新。 

二、上海加快助推“一江一河”水岸之美再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滨水公共空间网络,构建水岸景观之美

借鉴纽约公共空间建设经验,上海可结合“一江一河”沿岸工业用地清理及工业区转型推进工作,扩大公共空间数量与规模,同时注重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一是充分调研滨水公共空间的使用现状,扩大公共空间建设,提高公共区域的步行可达率。开展实地调研,排摸“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的分布状况,充分了解滨水社区居民能够在15分钟步行圈内到达滨水公共空间的比例。在公共资源不足的滨水社区周围新建公园绿地及增加开放空间,并加强公共空间的连接通道建设,从而改善滨水区内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连通性,逐步提升滨水社区居民步行到达公共空间的比例。

二是增加滨水公共通道区域的建设规定。滨水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应根据开发区域的用地类型与滨水岸线长度,建设规定数量的滨水公共通道区域,包括滨水走廊、水陆连接通道等。对于新开发的区域,中央活力区内的滨水公共通道面积覆盖比例应不低于15%,公共功能区、居住区、生态区内的覆盖比例应不低于20%;对于已建成区域,应在未来的维护更新中逐步完善滨水公共通道区域,鼓励采用多样化、艺术化、有创意的方式建设和改造滨水公共通道。

(二)开展多元的滨水活动,激发水岸人文之美

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教育、休闲活动,拉近公众与“一江一河”的连接。

一是策划各类艺术活动,吸引人们来到水岸、欣赏水岸、美化水岸,提升“一江一河”的艺术魅力。设计打造“一江一河”艺术节,通过与艺术家、美术馆、展览馆等合作,以“一江一河”为创作主题,用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开展各类艺术展览与演出活动,同时,可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发起艺术征集活动,鼓励全民参与诗歌、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使“一江一河”之美真正“破圈”。

二是娱教结合,通过举办各类休闲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一江一河”的认知。在全市层面开展“滨水活动周”,提供多样化的滨水娱乐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一江一河”的历史脉络,鼓励学生、居民、游客参与进来。例如举办“一江一河”数字之旅,以游戏性的方式鼓励公众打卡“一江一河”沿岸的重要地标,通过微信扫码解锁地标历史故事、收集地标建筑的数字藏品、点亮“一江一河”沿岸足迹等活动,增进对“一江一河”的深度了解。

(三)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治理”,彰显水岸治理之美

对滨水区域进行系统评估,利用数字化管理工具,助推“一江一河”滨水区域的精细化治理。

一是制定滨水区域开发的综合评估体系。组建滨水评估工作组,由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组成,按照自愿原则,由建设单位提出评估申请,工作组对不同类型的滨水区域展开评估,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维护等方面明确指标体系,对评估通过的项目颁发证书,不断提高滨水区域建设品质。

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滨水公共设施维护管理一站式系统。对“一江一河”沿岸的公共设施进行定位,并实时显示其运营时长、运行状态、问题报错等信息,帮助相关部门迅速跟进各区域滨水设施的维护需求,保障公共设施的安全。 

(作者吕岚琪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智宇系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