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IDF·观点 | 潘志琪:引领观众在界的边缘重新认知世界

2018-10-16 17: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潘志琪通过七年的跟踪与观察,辗转于城市与农村,拉开了一幅快速经济和转型社会下小人物的生存图景。(05:30)

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简称“IDF”)以“I-Documentary-Fact,我·纪录·事实”为学术宣言,倡导纪录片回到真实本源,回归人文关怀的正能量价值观,是集纪录片展映、推优、提案、论坛、工作坊于一体的高品质专业纪录片艺术平台。第二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将于2018年10月18日-20日在杭州西子湖畔中国美术学院举行。

在近日公布的第55届金马奖提名片单中,潘志琪导演的作品《二十四号大街》和陆庆屹导演的作品《四个春天》同时入围“最佳纪录片”奖,这两部作品也是本届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D20提名”评优单元的入围作品。祝贺两位导演!

大会在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潘志琪导演,并就《二十四号大街》的创作过程进行了独家视频采访。

《二十四号大街》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制作历时七年。潘志琪通过七年的跟踪与观察,辗转于城市与农村,拉开了一幅快速经济和转型社会下小人物的生存图景。在建设中的二十四号大街上,来此谋生的农民工在城市的缝隙中搭建起了他们的“家园”,离乡打拼三十多年的老苏与琴妹也在此开设简陋的农民工餐馆。然而,棚户被不断地依法拆除,“家园”被消解,老苏和琴妹不得不回到故乡。但在外闯荡多年的他们,又将如何面对过去的家庭和已经物是人非的故土?

《二十四号大街》海报

小人物的“世·界”

——潘志琪访谈录

Q

您如何理解本届 IDF 大会的年度主题“世·界”?

A

潘志琪:“世”,可指世间万象,也可指一个时代。而“界”,可指作者的态度或观点。“界”或可理解为一个纪录片作者在面对他所观察的世界时,所带有的那种模糊、混沌和不确定性。我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作品,恰恰就是作者引导着观众在一个不确定的、模糊的边界中重新感知或认识这个世界。

Q

《二十四号大街》跟拍了几年?

A

潘志琪:从 2010 年开始,至 2017 年成片。

但我并不认为一个题材一定需要跟拍很长的时间。在《二十四号大街》这部作品上,我希望能用时间的跨度去看这条街的变化,以此参照人物的命运,因此需要时间去等待。

Q

为什么选择老苏作为您的拍摄对象?

A

潘志琪:我想,不仅仅是我自己的创作,任何一部纪录片在选择拍摄对象时都需要一些缘分。其实我一开始调研了很多人物。慢慢地才觉得老苏身上有很多我想要诉说的东西。

我希望能够透过老苏、透过这部片子来表达我的一些态度或者观点,包括他与这个时代的一些关系以及我在其中的一些思考。 

Q

那么,老苏身上是否有什么特质?

A

潘志琪:我想大家在观看《二十四号大街》时可能会发现,老苏似乎是一个幽默豁达而又玩世不恭、唯利是图的人。但是看到后面,你也许会怀疑你一开始的“界定”或“判断”。当你进入到他的处境时,这个“界”便开始模糊、甚至被打破,你也许会重新认识老苏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Q

您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界定“当下发生的”是您“想要记录的”?

A

潘志琪:通过调研或与拍摄对象的实际接触,你可能只会先有一个大概模糊的方向,此时你甚至不清楚自己想要说什么。但是在长年累月的接触中,你的认知可能发生一些变化,因而刚开始所拍摄的大量的素材最后也许都用不上。这是一个不断观察、重新认识的过程,你的主题、你所要记录的东西到最后会越来越明朗。

因此,拍摄纪录片重要的还是更多观察和不断调整,在对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后,纪录片作者的预判也会更准确。一个好的纪录片导演可以做到拍摄很少的素材,但拍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Q

您认为,或者您如何判断您所拍摄到的老苏是否是真实的老苏?

A

潘志琪: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提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你想去追寻这种真实,但其实真实跟你永远是条渐近线,与你总保持着一点点距离。而纪录片创作的魅力恰恰在这其中。我刚才提到,一部好的纪录片是作者带领观众在“界”的边缘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但这个认识是真实吗?其实不一定,它永远都是一个未知数,但在这条渐近线上,你也许会慢慢地靠近它。

Q

您如何理解IDF大会的宗旨“我·纪录·事实”?

A

潘志琪:我纪录事实,首先还是要有态度或观点,或者说自己的立场。你是否能在一个观众看似熟视无睹、充耳不闻的事件中呈现另一个角度,让世人重新去认识一个事件?而,这个角度就是真实吗?不一定。但纪录片导演总是力图在真实的基础上建构影像。

Q

七年的拍摄是否给您带来了一些思考或体会?

A

潘志琪:在时代的车轮下,个体是无法抗拒他的命运的。我们解读他的目的,或者说我拍摄这个片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更好地去思考: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里,我们如何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去保证每个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另外,我想任何一部纪录作品,都是导演与拍摄对象的互相陪伴。在这段旅途中,你对世界的认知也会逐渐丰厚。因而你在拍摄别人的过程中,也丰富了你自己。

接下来,IDF 组委会将对参与本届大会的重磅嘉宾一一进行视频采访,探问他们的纪录片创作与研究,对本届大会年度主题“世 · 界”的思考,全景式地反映当前纪录片的生态,展望纪录片的未来,并为大会留下忠实、生动的纪实影像,从而增进纪录片工作者、专业人士与广大受众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