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为农民工撑腰,尽快填上移动支付里的坑

澎湃特约评论员 夏研
2023-11-17 16:0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前些年,农民工讨薪问题曾引发舆论聚焦。近年来,一些侵犯农民工权益的新情况,又开始显现。

据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用移动支付方式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但一些企业将工资、材料款、报销款混发不说明;现金、微信、家属银行卡多渠道发放不备注;工资标准、发放时间、发放数额不固定,容易产生纠纷。而一旦农民工想要维权,却由于移动支付没有备注说明、模糊不清,导致证据不足、维权困难。

如今,移动支付已经十分普及,通过移动支付给农民工发工资也已经很常见。但从形态上来说,移动支付更方便也更“随意”,很多人转账并不会特意说明用途,而这确实暗藏风险,也有被恶意利用的可能。

比如,有农民工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企业确实按照约定的“工资数额”给农民工转账,但转账数额里其实包括了部分报销的费用,包括材料款、差旅费、交通补贴等等,并不是全部的工资,也并没有备注说明。当农民工想要索要剩余工资款时,在法院看来转账数值确实和约定工资是匹配的,农民工却苦于无法证明,最终只能吃哑巴亏。

按照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应向劳动者提供一份其个人的工资清单。所以,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移动支付模式,合法性存疑。从法律上讲,备注工资明细是一项义务,用人单位不应当回避。而留下说明痕迹就相当于留下证据,所以部分用人单位有意不说明。

也有律师提醒,工资发放渠道优先选择现金签字、银行转账等方式。但在现实中,考虑到农民工找工存在很强的临时性、随意性,很多农民工和用人单位还是熟人关系,移动支付恐怕会越加普遍,甚至有成为主流工资支付方式的可能。

因此,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法律法规的细化规定,尽快堵上移动支付里的坑,为农民工撑腰、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比如相关部门可考虑出台强制性规定,要求用工单位在移动支付时必须备注明细;如无备注,农民工可要求出具明细,用工单位必须提供。事实上,网络支付平台一般也都有转账说明选项,足够用人单位说清楚款项来由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各种移动支付之所以坑多,也是因为电子数据的效力有限。有法律人士指出,电子数据虽然是合法的证据类型,但缺乏明确的认证规则和专门的电子证据鉴定机构,而且还需要平台方配合。

所以,针对这种移动支付纠纷频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平台也不妨主动作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移动支付已经如此普及甚至有成为工资发放渠道的趋势下,转账凭据的法律地位和证据认证,也应当不断走向正规,使之具备更强的司法效力。

其实,一些企业、用人单位之所以“偏爱”移动支付,除了方便和规避责任外,也有逃避社保缴纳和个人纳税的嫌疑。在网络上,确实也有很多网民反映遇到了类似问题,用人单位刻意把钱发成一笔糊涂账,既用来坑员工,也用来糊弄税务部门。

对于这种新情况,确实应当引发更高规格的重视了。作为一个广为接受的新支付手段,应当尽管补上支付凭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短板。尤其是随着年关将至,也到了农民工结款高峰期,相关部门应当早做规划、准备应对方案,绝不能让移动支付沦为一些用人单位侵害权益、规避责任的工具。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