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家庭︱结婚生娃后,城市女性的时间去哪了

许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2018-10-17 12:4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受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工作时间、家务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分配方面均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会逐渐向男女平等的方向发生转变。但是,如果我们将生命历程的视角引入进来,那么上述结论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已有的研究虽然发现,男性的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比女性长,而家务劳动时间比女性短,但男女之间的上述差异是在生命历程的早期阶段就已产生,还是随着结婚、生育等生命事件的发生才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男女的时间利用方式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特征,所以,现代化所带来的男女时间利用的平等化效应可能仅限于某些特定的生命阶段,而不是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如果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我们就很有必要重新审视现代化对中国男女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并对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

为了弥补现有的缺陷,本文通过对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从生命历程的角度探索了中国男女的时间利用方式如何随人生轨迹而发生变化,并重点考察了结婚、生育等重要的生命事件对男女时间利用方式的不同影响。

此外,本文还从教育和城乡两个方面探讨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男女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表现。我们发现:

第一,总体而言,男性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比女性长,而生理时间(花费在睡觉、吃饭、洗漱等维持基本生理机能活动的时间)和家务时间比女性短(图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完全相同。

图1 男女在时间利用方式上的差异

不过,当我们对个体的生命历程加以细分以后可以发现(图2),时间利用的性别差异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当个体处于未婚状态时,男女在各项时间利用方式上的差异虽然存在,但都很小。举例来说,未婚男性比未婚女性的工作时间仅多出0.7小时,而家务时间则仅比未婚女性少0.4小时,这两项数值均处于整个生命历程的最低点。但是,随着结婚和生育事件的发生,男女在时间利用方式上的差异越来越大。在结婚以后和生育第一个子女之前,男性和女性在工作和家务劳动时间上的差距已分别扩大到了2.5小时和0.9小时;而在刚生育第一个子女以后,这种差距则进一步扩大到4.0小时和4.1小时;之后,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加,男女在工作时间和家务时间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依然比结婚之前大。由此可见,结婚和生育确实是导致男女在时间利用方式上出现分化的重要原因。

图2 男女在各项时间上的差异随生命历程的变化

第二,居住在城市和学校教育等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助于缩小男女在时间利用方式上的差异。但是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现代化所带来的时间利用的平等化效应是极为有限的。

首先,现代化只是单方面地改变了女性的时间利用方式,而对男性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却很小。其次,即使对女性而言,现代化仅仅改变了她们生育之前的时间利用方式,而无力缓解生育所造成的巨大冲击。最后,现代化对女性婚后时间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方面,而不是家庭方面,这使得现代女性不得不牺牲更多的闲暇时间以满足婚后不断增加的家庭照料和家务劳动需求。

从图3可以发现,居住在城市对女性时间分配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育之前。

具体来说,农村女性在结婚以后,工作时间明显下降,而城市女性在结婚以后的工作时间却依然可以保持在与未婚时相当的水平上;在家务时间方面,城市女性虽然在结婚以后的家务时间也会有所增加,但与农村女性相比,城市女性无论在婚前还是婚后的家务劳动时间都较低;不过,为了在维持工作时间不变的同时增加家务时间,城市女性的闲暇时间在结婚以后有了比较明显的下降,从婚前高于农村女性变得低于农村女性。

总而言之,与农村女性不同,结婚并未显著改变城市女性在工作方面的角色,但显著增加了其在家务方面的压力,为此她们在婚后不得不放弃更多的闲暇。虽然农村女性和城市女性在生育之前的时间利用方式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在生育子女以后,城市女性和农村女性的时间分配方式几乎回到了同一条轨道上,换句话说,在生育子女以后,城市女性也不得不大幅减少其原先分配在工作和闲暇方面的时间,并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家务劳动和照顾小孩身上。

虽然居住在城市显著改变了女性在生育之前的时间利用方式,但是,它对男性的影响却微乎其微。从图4可以发现,除了几个细微的差异之外,城市男性和农村男性的时间利用方式在不同人生阶段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而且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男性的时间利用方式都不会因结婚和生育发生太大的波动,这与图3中女性的时间利用曲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从教育程度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能得到与之前分城乡比较时相同的结论。从图5可以发现,大学教育对女性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生育之前。

具体来说,大学教育使得女性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都可以维持相同的工作时间;此外,大学教育也使得女性在婚前和婚后的家务劳动时间大大缩短,但即便如此,她们在婚后的家务时间依然会比婚前有所增加,这使得她们在结婚以后的闲暇时间明显下降。虽然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与仅受过初中教育的女性在生育之前的时间利用方式有明显差异,但是在生育以后,她们的时间分配方式却大体相同,这说明,即使受过大学教育也无法使女性摆脱生育对时间利用方式的巨大冲击。相比之下,男性的时间利用方式却很少随结婚和生育而发生波动,而且从图6来看,男性的时间利用方式也较少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现代化对中国男女时间利用方式的影响是非常片面且有局限性的。所以,我们不应过于乐观地认为,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定会带来日益平等的性别关系。

对西方国家的很多研究已经发现,现代化虽然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推动性别平等的力量,但性别平等的发展速度、发展路径和可能达到的程度都要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实际情况而定。与很多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深受传统性别观念影响的国家,虽然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不仅如此,中国在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都缺乏对女性的政策保护,再加上尚不完善的家政服务市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中国女性在日益增加劳动力市场参与的同时,还必须兼顾传统的家庭责任,所以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没有给女性带来日益平等的生活环境,反而造成了更为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严重损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一些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发现,在日本,与婚姻和生育捆绑在一起的传统家庭责任已经大大降低了结婚和生育对女性的吸引力,这是导致日本女性初婚年龄推迟、终生不婚率提高和总和生育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虽然与日本相比,中国女性的终身不婚率要低得多,但近些年来,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和生育水平的下降趋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剩女”现象的讨论和“二孩”政策“预冷”的争论也愈趋热烈。

虽然这些问题非常复杂,其背后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但从本文的分析结果看,结婚和生育对女性时间利用方式的强烈冲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而,我们认为,对婚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时间利用的性别不平等,我们也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够沿着这一思路取得更多的成果。

(文章的详细研究成果《时间都去哪儿了? ——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中国男女时间利用方式的差异》一文发表于《妇女研究论丛》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