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价值观:上海市伦理学会学术年会召开

澎湃讯
2023-11-20 11:27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上海市伦理学会于2023年11月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2023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价值观”,系上海市社联第十七届(2023)“学会学术活动月”系列活动项目之一。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海关学院、解放日报社等高校和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1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上海市伦理学会2023学术年会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党委书记姜文宁研究员、社联学会管理处调研员卢红青老师以及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做会议致辞。

本次年会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价值观”主题,分设主旨报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阐释”、专题报告“‘两个结合’与中国伦理学建设”、圆桌论坛“中华现代文明的伦理实践与挑战”三个环节。

主旨报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阐释”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财经大学郝云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复旦大学吴新文教授、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分别围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精神形态”“中华民族现代伦理精神的辩证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等主题做了主旨发言,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和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进行了评论。

上海师范大学陈泽环教授围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题,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更好承担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伦理文明最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道德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同中华优秀伦理传统相结合的过程中,更重视社会主义道德的中华民族性,坚持和巩固中华民族现代人类文明的文化主体性,并进一步提高思想和理论自觉。

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精神形态”,认为人机共生的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变革以往的伦理观,处理深度科技化带来的人和类人之间的关系,而中国悠久的伦理学传统奠定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根基。她从伦理文化自觉的角度思考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形态,探讨重新书写当代中国伦理学的方法论,指出既要同情地理解古代传统,也要进行批判性反思,在“中西古今”之争的视野下探寻新的伦理学方案,并尝试性提出“大伦理学”的伦理方案,推进当代中国伦理学转型创新。

复旦大学吴新文教授从“个人自主精神”与“国家认同精神”、“原”与“源”、“中”和“西”的辩证法三个角度审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精神的特质。他认为,“个人自主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伦理精神的重要内容,既包含了个人自由,还包括了个人自律,尤其认识到自己对共同体承担大的责任与奉献。中华民族伦理精神的“源”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阐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指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代表了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核心价值在于精神的独立性与文化的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结合的最大成果便是重塑文化的主体性。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密切的契合性,既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也展现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独特的伦理品格。

在主旨报告的评论阶段,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用了伦理动机和科学分析的统一、学说和学科的统一、思索判断和意愿指向的统一高度评价了主旨报告阶段的专家发言。华东政法大学陈代波教授在评论中,指出主旨报告的专家发言能够从中华伦理文明民族性的视角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愿景作出规划,揭示并反思其中蕴含的“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有助于提升伦理自觉,增强民族自信心。

主旨报告“‘两个结合’与中国伦理学建设”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大学陶倩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上海体育大学龚正伟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孙抱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韬洋副教授等几位专家学者做了交流研讨,上海财经大学刘静芳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赵司空研究员进行了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围绕“试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伦理基础”,指出应重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建设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由“机构”与“人”两大主体构成,其中的机构包括了国家机构与社会机构,两者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当中应该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此外,还应着力重视“人民”和“公民”的统一问题,让人民如何担当起国家治理的主体责任。只有确立人民和公民的统一性,才能使国家治理的主体最大程度地人民化,强化每个公民的国家主体意识和国家责任感,使公民在国家治理过程当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晏辉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的深层次伦理问题,他从伦理学的学科范式和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特征出发具体分析并回应了“如何实现从名词哲学到动词哲学的转向”“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如何理性的看待传统伦理价值”“如何实现有身份伦理向公民伦理转向”等关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要从空间的广泛性和实践的持存性两个维度提炼出中国传统伦理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围绕“企业伦理与中华现代商业文明”,从传统与现代比较的视域揭示了中华现代商业文明的伦理意涵,认为相较现代企业问题比较多地关注个体企业的行为,中华现代商业文明具有鲜明的文明属性,包含了积极的、进步的意蕴,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促进传统企业目的观的转变,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学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教授围绕“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与‘两个结合’”, 认为“两个结合”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学命题,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状况,肯定伦理科学、中国特色伦理学研究在社会生活当中的作用。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学体系,既要关切灵动鲜活的现实生活,也需要伦理学者进行高屋建瓴的抽象概括。此外,还应加强伦理学科自主话语体系,摆脱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支配。

同济大学邵龙宝教授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母体性、根源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上海体育大学龚正伟教授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体育现代化道路、方式、特征与未来”为题,从世界与中国两个方向以及道路、方式、特征、未来四个维度全景式揭示了中国式体育现代化的意蕴,并指出未来的体育的发展方向,以“大体育观”奠基中国体育现代化的方向,在“大健康观”之中扩容“大体育”,实现体育与健康的深度融合,同时树立“大文化观”,以“大文化观”包容“大体育观”。

上海社会科学院孙抱弘教授从全球生态健康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文明伦理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需要科技和政策的应对,更需要伦理精神的引导。中华文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助、诚信等伦理精神,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为全球生态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王韬洋副教授探讨了“非理想理论视阈下的气候正义”,关注气候变化引发的正义问题。她基于气候变化呈现出一些非理想的特征,探讨了在非理想理论示意下建构可能的气候正义理论需要解决现实和理论内部的挑战,包括时间紧迫性、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理论的指导行动能力不足等。

在评论环节,上海财经大学刘静芳教授就各位专家发言做了逐一点评,强调新时代伦理学建设应彰显人民性,深入群众生活,关注平凡生活,发挥伦理学建设中不同主体的作用,鼓励每个人为中国伦理学建设贡献力量。上海社会科学院赵司空研究员高度赞赏了几位专家们的主题发言,认为他们的发言体现了伦理学人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时代关怀,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自觉,这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构的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圆桌论坛“中华现代文明的伦理实践与挑战”环节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姚晓娜副教授主持。上海海关学院杨寄荣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李育书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赵琦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张奇峰副教授、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丁雪枫教授参与该环节的研讨。解放日报社李小佳记者、华东师范大学蔡蓁教授进行了评论。

上海海关学院杨寄荣教授探讨了数字化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强调在文化领域中需要思考如何创新转化传统文化,并在数字化时代中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上海财经大学李育书教授讨论了中华民族和现代文明的关系,认为面对人类的共同问题,可以借鉴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文明演进模型,强调新的文明应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琦副研究员通过对文明的连续性理解,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构成,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能体现连续性、和平性、创造性、统一性和包容性等特征。复旦大学张奇峰副教授用“种子”与“土壤”的比喻,通过历史性的角度,梳理了三种理解方式: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与欧洲现代性的融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资源吸取的多元性和普遍性。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丁雪峰教授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要继续发扬优良道德传统,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筑牢伦理根基,呼吁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继续发挥伦理引导的作用,使伦理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圆桌论坛的评论环节,解放日报社李小佳高度肯定了与谈专家学者的分享,认为上海青年伦理学人的最新思想成果较好地体现了伦理学人的理论自觉与使命担当,为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价值观,书写当代中国伦理学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华东师范大学蔡蓁教授对与谈专家学者们的方法论进行了高度评价,强调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思考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思考与伦理实践问题结合起来。

会议总结阶段,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用了 “高”“深”“远”三个关键词高度评价了此次年会。她指出,此次年会的主题立意高,不仅立足时代前沿,也站在伦理学学术前沿。参与会议的各位伦理学人,无论是前辈,还是青年才俊,都体现出对问题精深的思考。与会专家学者们的发言体现出伦理学人深远的学术目光,既致敬传统,又面向未来,努力实现顶天立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付长珍教授还特别感谢了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认为几代伦理学人济济一堂奉献出一场思想激荡、精彩纷呈且充满暖意的年会。

本次会议汇聚上海伦理学界专家学者,凝集各方智慧,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价值观”的相关前沿话题,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重大意义,阐发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伦理思路,有助于增进学术交流,践行伦理学人的当代使命,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提供学理支撑与方法论指引。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