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者: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2023-11-19 17:13
来源:澎湃新闻
教育家 >
字号

“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家庭和学校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家教门风与人格养成——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主题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系主任田丽丽强调道。

论坛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家教门风、家校协同机制与核心素养及人格养成之间的关系与独特作用等话题。

论坛上,专家学者共议“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解决之道”。 主办方 供图

做好家校共育,需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

论坛上,北师大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于丹表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成为人而不是某种人,家校共育的共识是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没有天生的家长,只有共同的成长”,家校双方要把教育真正落实到身体力行中。

于丹还提出,小学阶段要做好公益教育,中学阶段要重视挫折教育,大学阶段要做好职业教育。

对于做好家校共育,于丹建议,家校双方要加强角色意识,在不断沟通中积极探寻构建家庭与学校责任动态平衡关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积极搭建家校沟通合作的渠道,建立家校合作的情感关系和“共享理解”的机制;“虚拟班级家园”等媒个平台成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的新场景,因此要强化媒介素养的家校共识。同时,要联动大学、智库等研究型机构,为家校共育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切实可行的路径规划、建议。

在谈论“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解决之道”议题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林丹华也谈到了“家校如何有效沟通”的问题。

林丹华表示,学校应从好的切入角度出发,依托共情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卸掉自我防御机制,为家长赋能,基于问题解决完成有效沟通。

中华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张小媛则指出,学校本身需要在家校沟通时具有较好的主题策划;而在一对一沟通时,要以参与式的对话场域激发家长积极性,并作用到与孩子的沟通环节之中,并推进协同育人数字化。

针对如何让学校与家长共同成长的问题,田丽丽提出“身教言传,潜移默化”两大原则,认为学校应转换与家长的沟通思路,在分析孩子优势的同时融合沟通潜能与短板,使得家长形成对学校的支持。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需家校社共创积极的环境

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还就“核心素养与协同育人的困惑与挑战”这一论题发表了观点。

林丹华指出,当下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从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切入,林丹华指出,国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的干预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且成本效益高;而仅仅减少心理或行为问题无法促进青少年积极方面的发展。

同时,围绕积极人格、成长型思维、心理弹性三方面理论研究,林丹华回答了如何促进青少年人格养成这一问题。林丹华说,积极人格主要包括勇敢、谦虚、幽默等二十四种品格优势,人可以通过练习去加强自己的品格优势。成长型思维则认为能力等个人属性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家-校-社应通过成长型思维干预项目和心理弹性干预项目,为青少年创设积极的环境。

张小媛指出,一方面,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对家庭教育前所有重视的新时代,家庭教育环境呈现突破性好转。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时代家庭教育面临新挑战,“孩子真正该学的前沿科技和前沿商业,99%在社会上和互联网上,不在学校”。

因此,张小媛认为,如何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家长个人素养和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张小媛强调,缓解校园心理健康问题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此外,从抑郁与学生、抑郁与亲子关系入手,田丽丽强调,孩子的幸福来源于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三部分。积极的社会联结让人生更美好健康,而温暖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石,家庭和学校要给孩子们一个温暖的童年。

该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主办,以期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健全“校-家-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