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好演出和好观众的一次双向奔赴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23-11-19 20:57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过去一个多月,国际名家名团风暴式席卷申城,观众们忙碌并快乐着,幸福地烦恼着。

阔别三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盛装归来,推出72台高规格、高质量的演出项目,其中,境外项目占比60%,国际化程度和首演占比均创历史新高。

名家名团扎堆演出,让上海观众产生了“选择困难症”,不是在剧场,就是在去剧场的路上。外地观众纷纷打飞的、坐高铁,推着行李箱,来上海看戏。

好演出和好观众的双向奔赴,共同筑起火焰,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构建了奇妙的气场。

11月19日,第22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落幕,“不说再见,明年再约!”观众说。

 艾森巴赫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节日乐团

高质的演出,美丽的上海

过去的一个多月,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现场闪耀着无数高光的时刻、动人的瞬间。

两位乐坛常青树再秀大师风采:83岁的艾森巴赫带队一支百人规模的“节日乐团”为艺术节奏响序曲,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喷水池广场,近三千位中外观众共同见证了节日乐团的全球首演;86岁的尼姆·雅尔维救场87岁的祖宾·梅塔,接力执棒有着百年历史的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上演友情佳话。

一老一新两支交响劲旅各展风姿:在“大熊”蒂勒曼的率队下,有着“交响活化石”之称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上海庆生475岁;鬼才指挥+站立演出,不满20岁的音乐永恒乐团在库伦奇斯率领下首次访沪,刷新了上海乐迷的新体验。

蒂勒曼和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

三场各具特色的“马拉松”刷屏朋友圈: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剧院,带来横跨7天、连续4晚、长达16小时的瓦格纳四联剧《指环》;钢琴家马祖耶夫勇攀“音乐珠峰”,一晚连演拉赫马尼诺夫的五首钢琴协奏曲,近5小时的演出能量爆棚;俄罗斯戏剧史诗《静静的顿河》长达8小时,这曲哥萨克民族的壮丽悲歌,再现了文学巨著的深厚力量。

四位歌唱名家在独唱音乐会上亮嗓:安娜·奈瑞贝科首秀上海,举手投足都是戏,犹如一只花蝴蝶飞入观众席;乔治乌集美貌和唱功于一身,燃爆全场,返场五次;82岁的多明戈状态拉满,宝刀未老;70岁的魏松庆祝从艺五十周年,定下一个小目标:我要唱到80岁。

两位英国国宝级演奏家接踵而来:钢琴家史蒂芬·霍夫在黑白琴键上一展不凡功力,也展现了他作为作曲家、作家的多面人生;大提琴家伊瑟利斯在上海首开独奏音乐会,这位音乐老顽童作为全能型艺术家,同样闪耀着写作才华。

三支芭蕾梦之队在浦江两岸隔空打擂:美国芭蕾舞剧院以12位首席和独舞领衔的强大阵容,带来有“芭蕾之冠”美誉的《吉赛尔》和现代芭蕾作品精粹《舞夜星辰》;艾夫曼芭蕾舞团除了“人气王”《安娜·卡列尼娜》,还首次上演《叶甫盖尼·奥涅金》,一展这张“俄罗斯芭蕾新名片”的过硬实力;“阿丽娜和她的朋友们”星光熠熠,演出阵容都是“首席天团”,作为组团人的阿丽娜更是富有传奇色彩。

上海原创也在蓄积着力量:上海歌剧院《永和九年》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展现书法作品的舞剧,从叙述、编舞到舞台,皆紧扣中华文化瑰宝《兰亭集序》;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化身“云中仙子”,带来仙乐飘飘的《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送上耳目一新的国乐体验。

安娜·奈瑞贝科独唱音乐会

“上海的观众朋友,好久不见了!”云门舞集艺术总监郑宗龙和恩师林怀民的这句话,充满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也代表了很多艺术家来到上海的心声。

“22年前第一次来上海时,我就爱上了这个城市。”第四次来上海的多明戈回忆。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已经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来上海了,“每次来都有回家的感觉。”

中国观众对古典音乐的热爱,给艺术家们留下深刻印象。

“没有多少国家的人会像喜欢流行音乐一样喜欢古典音乐,中国是,而且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多明戈说。“这也是我为什么很乐意到中国来演出,遍布年轻人。我喜欢孩子们对音乐的反应,喜不喜欢都写在脸上,很真实。”伊瑟利斯感叹。“很安静,很认真,注意力很集中。”霍夫同样发现了不少小乐迷,是和欧洲截然不同的风景线。

演出间隙,在美丽的上海Citywalk,享用本土美食,成了艺术家们放松神经的最佳方式。

蒂勒曼去了一趟青浦,从朱家角逛到青西郊野公园,感受到上海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底蕴。库伦奇斯进了一家茶馆,品味中国茶道,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衡复音乐街区,霍夫和伊瑟利斯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咖啡店、面包店、餐馆、酒吧。开跑“拉赫马拉松”前,马祖耶夫一早爬起来去外滩散步,一口气走了10公里。

美国芭蕾舞剧院《吉赛尔》

国际名家名团纷至沓来,阔别已久的老友纷纷回归,参演其中的大提琴家王健切身感受到了热闹,“艺术节就像一个大Party,我们的国际朋友圈不仅在重启,还在扩容。”

“大团、大家扎堆,对观众的钱包是一种考验。我估计也只有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有这种体量去消化这么庞大的演出市场。”同样参演艺术节的小提琴家黄蒙拉说。

歌唱家廖昌永今年没有演出任务,常常现身观众席,“从很多国际友人的反馈来看,上海是一个amazing city,大家给上海取名‘魔都’是有道理的,这是有魔力的城市,一切都有可能。”他说,“上海有这样一个国际艺术节,是国家对上海文化氛围的信任,而上海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

 艾夫曼芭蕾舞团《安娜·卡列尼娜》

甜蜜的负担,快乐的赶场

“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公众非常有素养,他们喜欢古典乐、喜欢芭蕾舞、喜欢进剧场。”音乐学者王勇观察。这一幕在艺术节此起彼伏地上演——在不同剧场之间奔波和赶场,成了观众的常态。

三支芭蕾梦之队隔空打擂的那一周,也被舞迷称为“芭蕾周”。从艾夫曼芭蕾舞团《安娜·卡列尼娜》《叶甫盖尼·奥涅金》到美国芭蕾舞剧院《吉赛尔》《舞夜星辰》,舞迷蔡磊磊一场都没拉下,甚至还报名了后者的群演招募。

“前几年看了安娜,我就被种草了,每一场都不想错过。”蔡磊磊被艾夫曼的编导手法惊艳,就像上天借了他的一双手来编舞,舞者们的高海拔身高也十分养眼——女舞者不低于172厘米、男舞者不低于183厘米,一字排开时,高度统一,极度舒适。

“现场就像大型芭友偶遇现场。”好几次在检票口,蔡磊磊发现,大家不约而同都来了。如此高密度地买票看戏,是不是一种甜蜜的负担?“平时买芭蕾练功服也要上千一套,而且很费足尖鞋。因为热爱,大家也愿意为好戏买单,赶场不累,都是快乐。”

马林斯基剧院《指环》

为了追马林斯基剧院的全套《指环》,乐迷厉冠昱花费7500余元,买了5张最佳观演席,并带7岁女儿刷了《女武神》。

18年前还是大学生时,厉冠昱在北京看过德国纽伦堡歌剧院《指环》的其中两部,“没有麦克风,演员肉体凡胎,全用真嗓。谢幕时,观众鼓掌不尽兴,还用脚跺地板。”《指环》从此影响了她在音乐上的审美,原来歌剧不无聊、不老套,如此震撼人心。

2010年,德国科隆歌剧院来上海演《指环》,她因工作遗憾错过,“这次又有机会在家门口看,父母、先生都支持我买全套。”

这是一次圆梦之旅,厉冠昱人生的心愿清单打了一个浓墨重彩的勾。

对连续4晚、长达16小时的体力消耗,她有心理准备,“剧院时间安排合理,幕间服务也到位,有免费直饮水,还有甜品、咖啡、红酒等售卖。”厉冠昱直呼钱花得值:服装华丽精美,舞美身临其境,乐队气场全开,歌唱家不仅唱功好,而且演技在线,很容易共鸣。

《女武神》长约6小时,结束已过午夜12点,7岁女儿是最小观众,“全程认真,挺直脊背,回家一上车就扛不住了,开始打呼。”厉冠昱挑了最经典的一部让她开蒙,以后才能不轻易被粗制滥造的演出迷惑。

和厉冠昱一样追完四联剧的观众不少,“总会看到熟面孔,有时还会聊上两句,今天谁演得不错,谁有点累了,唱得没有昨天好。每个演员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睛里,听在耳朵里。”在剧院碰到志同道合的人,她说,这是一种萍水相逢的美好。

马祖耶夫钢琴独奏音乐会

 艺术节期间,乐评人李严欢体验了一把赶场的乐趣。

同一晚,两位柴赛金奖得主——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钢琴家马祖耶夫,在两座剧院各以一套作品全集,致敬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的诞辰。盛况难得,难以选择,得益于交通便利,他还真的“鱼和熊掌”兼得了一次,“诹访内晶子的独奏会一结束,我立刻乘上地铁,最终听到马祖耶夫对拉赫‘第三’‘第四’极其精彩的演绎,一同跑完马拉松的后半段。”

当晚,两千多位观众一起陪跑到午夜,现场还有不少坐高铁跨城追戏的乐迷。

一位江苏观众因马祖耶夫在索契冬奥会弹的“拉二”入坑古典音乐,如今终于见到真人,“帕狂18变奏好听到隔壁抖腿大哥都停下步伐、捧脸陶醉,‘拉二’‘拉三’更不必说。乐章之间,观众拼命咳嗽,全场会心一笑,结束后池座起立,四面八方传来喝彩声,氛围太棒了。”这位观众感慨,又是羡慕上海人民的一天,“名团来华90%的必经之路。上海乐迷苦恼的应该是:演出大撞车,排期排不开。”

罗伯特·威尔逊x露辛达·查尔兹《相对平静》

 冲着全球首屈一指的视觉艺术大师罗伯特·威尔逊的名号,北京观众倪敏特地打飞的来上海看《相对平静》。

“十年前第一次看他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我的观演体验和审美就被颠覆了。此后他在国内的演出,我几乎都不曾错过。”《相对平静》只此一站,美国编舞家露辛达·查尔兹也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编舞,他也想看看两位大师时隔多年能擦出怎样的新火花。

“事实证明,不虚此行。”从北京飞上海,短短三天光机酒就要大约5000,如此高的成本,倪敏觉得值,“《相对平静》今年在维也纳、罗马演过,现在在上海,之后要去巴黎。可以说,上海国际艺术节让国内观众和国际舞台同步。”

倪敏不是唯一的北京观众,艺术节期间,他的一位好友三次飞上海,自掏腰包买了10场演出,“京沪两地常有同步的项目,但上海国际艺术节还是有一些独一无二的演出。比如美国芭蕾舞剧院的《舞夜星辰》、阿库·汉姆的《智胜心魔》、沈伟的《融》……都只有上海站,这让住在北京的我羡慕不已。”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