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穿行在大城大绿之中

2023-11-22 17: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世界著名城市公园与公园城市》序

作者 | 李忠

无论是研究一座城市,还是一幢建筑,到现场去看一看,重要吗?我觉得很重要。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你读过多少关于这座城市、那幢建筑的书籍与文章,也替代不了你本人到这座城市中走一走,到那幢建筑里看一看。

记得在我上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世界建筑》杂志介绍了一种很新的建筑流派,叫做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一下子就引起了整个建筑界,至少是整个建筑学术界的注意。

在那个时期,刚好有一个用解构主义手法设计的重量级作品诞生了——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

▼ 拉维莱特公园

可以这么说,这个作品甚至在其还没有落成,而只是刚刚宣布项目中标的时候,就已经名声大噪了。

原因有三:其一,它是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所推动的巴黎「十大项目」之一,又是其中唯一的非建筑类项目,是一个公园;其二,这是唯一不是由当红建筑大师设计的中标项目,其设计者居然是过去喜欢谈理论的屈米;

其三,屈米的设计手法非常前卫,甚至前卫得有点「疯狂」——曾直接把一大群被他称为「疯狂体」(Foiles)的红色的金属盒子扔在了绿色的草地上,这样的方案,在法国人那里,居然还能中标?在我看来,如果前卫到这个程度,就算出现在我们的课程设计中,大概率也会被去掉的……

说实话,我对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好奇心,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 拉维莱特大厅

就是因为这样三个意想不到的原因,拉维莱特公园的中标方案,自公布之日起,就引起了无数建筑同行的关注,而在这些无数的人中,就有一个小小的我。

当时,我读遍了我能找来的关于这个公园、关于这个屈米、关于这个解构主义的所有文章,甚至还做了很多的延伸阅读。比如,关于屈米反复提到的「Foiles」观念,以及解构主义的理论,甚至与之相关的德里达的哲学著作,一并都找来读了。

一通努力下来,书,倒是读了不少,道理,也似乎懂了很多,但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萦绕不去的问题:「这样的一个公园,如果真的建起来,那能好看吗?」

▼ 拉维莱特公园——晶洞

说实话,当时,每动一次这样的念头,内心都会感到深深的惭愧!想来,这建筑学的本科都念四年了,对一座建筑、对一个公园的评价,还只是停留在「好不好看」这样一个通俗的角度,这样的水平,也太低了!

一个公园,一个法国的公园,一个法国解构主义的公园,一个建造在巴黎的法国解构主义的公园,岂能用「好看不好看」这样的庸俗标准,来解释其中深刻的哲学内涵呢……直到有一天,听了一场终生难忘的学术讲座,才解开我这个小小的「心结」!

▼ 拉维莱特公园内的法国科学工业城

咱们有个中国建筑学会,其中有一个分会,是由实力派的建筑师组成的,以前叫建筑创作委员会。

那一年,这个委员会的学术会议是在上海召开的,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了一场相关的学术讲座。也就是在这场讲座中,我们这些年轻的建筑学子们有幸见到了好几位平时只能在学术期刊中才能读到名字的大师。

在一个晚上的学术盛宴中,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刘开济老师讲了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天他讲到了解构主义,也讲到了拉维莱特公园,只不过他的讲法有点特别,并没有从学术角度去讲这个作品的来龙去脉,而是先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到今天为止,我还没有去看过这个拉维莱特公园,但我的同事马国馨刚刚去过法国,他去看过。所以,马工刚一回国,我就当面问他,拉维莱特到底设计得怎么样?我还告诉他,你既不要和我讲屈米,也不要和我谈解构主义,你就最直接地告诉我,你本人走进这个公园里时,感觉到底怎么样?结果,马工一脸兴奋地告诉我说,感觉好极了……」

▼ 拉维莱特公园

听完刘老师的这番话,我的心里很感动,因为他想问的,也正是我想问的!几年后,当我第一次踏上法国的土地,来到巴黎时,我特意选择了一个离拉维莱特公园最近的酒店——从酒店后门走出去就是公园。

吃过早饭,我就迫不及待地背上相机出发了!很难描述我那天在那里度过了怎样的一个上午!那种愉快,那种理解,那种理解之后的愉悦,真正是和公园的设计者达到了一种默契沟通的心流状态!也印证了当年马国馨老师所说的那句话:这真的是一个好作品,真的是一个好公园,走进去的感觉实在是好极了!

▼ 拉维莱特公园赋有「解构主义」的设计

如果不以这种「走进去」的「感觉」为基础,那么,无论是什么流派、什么思潮、什么手法,就都是在「耍流氓」!

这就如同30多年后,在一个好友的新书发布会上,聊到书中所写的关于美食的话题,台上的主持人问我,在品尝美食时,是不是不光要注意它好不好吃,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美食是一种文化?

「不!」

这时的我,已经活得比较明白,是可以给出一个坚定的回答的,「一切美食,首先都是要好吃!就是先要拿你的嘴去品尝,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先别扯什么文化!

如果你吃完了之后觉得不好吃,都怪自己没文化,于是就去多看了几本书,感觉有文化了,再回头一尝,果然觉得好吃多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大概率说明你是生病了,才导致你的口味变了!所以,如果你告诉我,美食也是一种文化,那我同意!但是,美食首先是一种美味。」

我想,这同样的道理,可以用在建筑欣赏与城市体验上。所以,自此之后,我更加坚定了要以步行丈量的方法来考察城市,无论对城市还是对建筑,都必须以走进去的感觉作为考察的前提。

对于城市中的那些公园们,当然更应该是这样,因为公园既然姓「公」,就算是以艺术而论,也应该算作大众艺术。大众艺术的评判,当然要以我们这些走进去的普遍大众的感觉为准。

▼ 拉维莱特公园里的艺术装置

这本书,是一本写大城市里的大公园的书,对于本书中涉及的每一座城市公园,我和我的同事们都走进去做了详细的考察,并且在后面都会有详细的介绍,我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展开了,我要从一个体验者的角度,给你讲一讲当我在这些公园里行走时,那些震撼我的地方和那些我被感动的瞬间。

▍故事一·伦敦海德公园

第一个故事,要从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讲起,因为那里是让我对「大城大绿」这四个字真正开窍的地方!

▼ 伦敦海德公园

那是一个秋天的上午,我第一次来到海德公园,本来只想去重点看看那个非常有名的「演说角」,最好能在这里听一场极具英国特色的政治演讲。

但是,没想到,一看到海德公园那巨大的草坪,我就立刻被震撼到魂飞天外!天哪!公园还可以这样做啊?

要是这么去设计一个公园,那我几分钟就可以交图了。在图纸上画上一个大大的方框,然后标上两个字:草坪!就可以了!这也太偷懒了!连个功能分区都没有,这样的公园,可怎么用啊?但仔细一看,方才明白,这样的公园,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 海德公园大草坪

跑步的,散步的,踢球的,扔飞盘的,一家人围坐野餐的,一个人捧书独坐的……就在看到这一幕的瞬间,我开始明白了,什么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千万不要低估了普罗大众的想象力,他们,都是和你我一样聪明的人,只要给他们一个足够大的草坪,就不需要再去规划出什么功能分区了。不用分区,也有功能!人们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用的,而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能怎么用,就怎么用……

▼ 海德公园大草坪游玩的人群

当然,除了大大的草坪,海德公园中也有功能分区,也有很多很精巧的设计。其中,那个著名的「戴安娜圆环」,就是一个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也非常符合英国民众对于那位已故王妃「人设」的想象。

▼ 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戴安娜圆环」

只不过,对我而言,那天最让我震撼的,还是那大大的草坪、大大的旷野!那草坪的规模,竟是如此的巨大,巨大到连那上方的云彩也都成了这个大公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事二·纽约中央公园

记得还在做地产顾问时,我们曾经策划过一个在当时很成功的地产项目,叫做「阳光上东」,而「上东」这两个字,其实就是做了一个类比。

▼ 阳光上东

如果把北京的朝阳公园看作纽约的中央公园,那么,阳光上东所在的区域就约等于纽约的上东区(Upper East Side)。

而朝阳公园又和中央公园一样,都是一座大城市中的大公园。当然,相形之下,中央公园无论是其国际知名度还是内容丰富度,都要胜过朝阳公园。

如果要深究其中的原因,我倒是觉得,并不只是因为中央公园的设计做得更好,而是中央公园里的纽约人更会玩儿!

▼ 纽约中央公园

第一次走进中央公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它的规模。中央公园当然很大,以至于大到这里都有野生的野兔种群和野生的河狸种群,最近这些年,连土狼都在这里出现过。

但是,与伦敦的海德公园相比,纽约的中央公园地形起伏很大,并没有那种一览无余的广阔视野,所以,如果不是站在其中央大草坪那个位置,并不容易深切地感知到它的规模。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些纽约人在公园里实在是太会玩了!或者说,他们太懂得如何使用一个大公园了:跑步的,遛狗的,就不用多说了,怎么跑、怎么遛的都有,什么样打扮、什么样组合的都有!

▼ 公园中的运动人群

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一处是一大群个个穿着很简单的衣服,恣意地躺在大草坪上,放肆地晒着太阳的年轻人;

另一处是有一位老爷子,在一个水塘边,向路过的每一个人展示他胸前挂着的一枚金牌,那是有一年,他在获得了长跑比赛的第一名之后,在中央公园里被颁授的一枚奖牌!从此,这个公园对于他,他对于这个公园,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 纽约中央公园恣意休憩的人群

记得那一整天,我都是在中央公园里度过的,还在中央公园里爬了山。中央公园里真的有山,还不是假山,是真山!山上还有第四纪冰川活动留下的遗迹,因此,这里是很适合给孩子们做科普研学的。

正是因为有了中央公园里所保留的这些山体,我们据此才会知道纽约的前世今生:整个曼哈顿岛,底下基本上就是一个巨大的岩石构造,所以在上面才可以建出这样多的高楼大厦。中央公园里的那些岩石,正好是这个岩石构造露头的部分。

▼ 纽约中央公园保留的山体

相反,在「硅巷」那个区域,高楼明显地矮了一截,这并不是由于什么风貌保护的要求,而是因为那些楼的地底下,恰恰是一大坨冰川活动的沉积物,而并不是坚硬的岩石层,所以很难建起同样高度的高楼大厦,或者说,如果要建,代价要高得多。

所以,多看看中央公园,就能知道为什么曼哈顿岛的轮廓线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 纽约「硅巷」俯瞰

再后来,每次去纽约,我都必去中央公园,而每多看一次,都能看到那些在中央公园里的纽约人又玩出什么新花样来!

于是,我想,到什么时候,咱们中国人,俺们北京人,也能这么在公园玩儿,那么,咱们中国的那些大公园,比如朝阳公园,就能变得比现在更好玩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很快就来了。当我现在看到朝阳公园里那些越来越多的露营帐篷、那些越来越多的自行车的种类,就更加坚定了这样的想法:舞台,其实是跟随着演员,跟随着演出的变化而变化的……

▼ 朝阳公园游玩的人群

▍故事三·东京上野恩赐公园

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叫做《藤野先生》,由于是节选,所以其开篇的第一句就是「上野樱花烂漫的时候……」

正是受这句话的影响,我第一次走进日本东京的上野恩赐公园时,特意给自己选择了一个樱花飘落的上午,结果,也就走进了一个人山人海的上野恩赐公园!

▼ 东京上野恩赐公园

这里和我去过的纽约中央公园完全不同:这里有远比中央公园多得多的人群,却有远比中央公园多得多的安静!那是一种日本东京式的安静,这样的安静,远比美国纽约式的热闹更让人感到震撼!

一天在上野恩赐公园走下来,我有两个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日本人,对于樱花的喜爱,那真是刻进了骨子里的;第二,日本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相处的方式,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无论如何也看不懂,无论如何也学不会的:他们就是能在一个相当拥挤的环境中保持距离,保持安静。

所以,日本人,肯定看不懂为什么纽约中央公园里那么「闹」,这就如同美国人肯定不明白为什么东京上野恩赐公园里那么「静」。

▼ 身着传统服饰观赏樱花的市民

在上野恩赐公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樱花,而是文化,或者叫文化的密度。

当一个博物馆群落和一个大公园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现在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上野恩赐公园,以至于你很难弄明白,来到这里,究竟是在一个大公园里看一群博物馆,还是在一群博物馆中看一个大公园。

▼ 上野恩赐公园里的博物馆群落(来源:图虫创意)

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与大公园进行有机的结合,本来就是一个好主意,纽约最著名的几个博物馆,大多是在中央公园的东边,还有几个是在中央公园的西侧。如果有一些博物馆或美术馆做得特别漂亮,那就可以直接将其放进公园里面,本身就会是一个很好的景点。

而在上野恩赐公园,有两个这样的很好的例子。一个叫东京文化会馆,那是前川国男大师设计的,他可是日本现代建筑的开山鼻祖之一;

而另一个,则是国立西洋美术馆,这幢建筑的设计者,正是前川国男大师的老师,大师中的大师——勒·柯布西耶,任何一个学过建筑学的人都知道,他是世界现代建筑的开山鼻祖,甚至都可以不「加之一」……

▼ 国立西洋美术馆

▍故事四·巴伦西亚图里亚公园

既然说到了大师建筑和「大城大绿」的结合,那么,我就来讲第四个故事吧,这是西班牙巴伦西亚的图里亚公园,这个城市和这个公园,都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 巴伦西亚图里亚公园

我正在写一本书,书名叫《西班牙,一个有故事的地方》,里面就会专门写到西班牙一系列著名的城市,所以,关于巴伦西亚和接下来我要提到的马德里,我就不做过多的历史叙述了,否则,单写一本书都打不住。

在这里,我只想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那就是这个极有故事的西班牙,以及在西班牙的大地上,那一座座极有故事的城市,在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时,往往都会特别突出一个人,以此作为整个城市的象征。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一下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宣传片,片中就明确地宣传了一个主题:巴塞罗那,高迪的城市!此外,在西班牙还有塞万提斯的城市、米罗的家乡、哥伦布的下葬地、哥伦布的归航地……,不一而足,总之,每个城市都会抓住一个人来讲他的故事。

而巴伦西亚所突出宣传的名人,和巴塞罗那的高迪很像,是另一位传奇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 图里亚公园绿地

与我们上文讲到的屈米那种建筑哲学家的气质不同,卡拉特拉瓦的传奇来自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能把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进行完美融合的建筑大师之一。

在他的家乡,就由他从规划到景观,从建筑到结构,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成就了一座几近完美的巴伦西亚艺术科学城。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了世界的人,能让我感到「梦幻」的人工建筑物并不多,这座艺术科学城绝对是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它成了西班牙12件国宝之一。

▼ 「梦幻」的艺术科学城

如果大家到巴伦西亚,最好沿着我推荐的这条线路走一走:先直奔艺术科学城,接受一下梦幻式的轰击;

然后沿着图里亚公园一路向南,这是一条由干涸的河床改造而成的城市绿道,设计感很强,并且充满了西班牙人那种浪漫奔放的想象力;

一路走下来,就来到了巴伦西亚动物园,这是一座设计理念非常先进的动物园,整个园子里都看不到人工围墙的痕迹,对动物非常之友好。

▼ 巴伦西亚动物园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反正我就是一个很爱看动物园的人,走到每个城市都必去看动物园,进到每个动物园,每个园区也都要去完整地走一遍。

而走进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去看的目的都各不相同:有些是冲着历史久远去的,比如奥地利维也纳的美泉宫动物园;也有些是冲着其设计理念去的,比如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的动物园。

如果你要问我哪一个动物园设计理念最为先进,看上去最舒服,那毫无疑问,就是巴伦西亚动物园——不光来「看」的人舒服,住在里面「被看」的动物们也很舒服。

▼ 生活恣意的动物们

于是,艺术科学城、动物园,再加上两者之间联系双方的图里亚公园,三位一体,构成了现在很多人去巴伦西亚打卡必看的一张城市名片。

尽管巴伦西亚的老城也很有历史,尽管巴伦西亚的海滨也非常美丽,尽管巴伦西亚的海鲜饭也很好吃,但我上网仔细看过,在人们晒出的巴伦西亚的旅游照片里,刚才我所说的「三件套」所占的比例,那是处于压倒性地位的!

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大城里的大绿公园如果做好了,不但可以成为本地居民的生活配套,还能成为外来游客的观光热点!正所谓:让我们生活里的日常,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 图里亚公园内的卡贝塞拉公园

▍故事五·马德里河岸公园

既然已经说到巴伦西亚,接下来就索性说一说西班牙的首都马德里。这是第五个故事,是一个「大公园」和「大手笔」的故事。

从欧洲,乃至从整个世界来看,马德里都是一座很特别的都市,这当然和其当时的治理者,西班牙著名的独裁者弗朗哥有关。这里面的故事很多,也是我在关于西班牙的书中要讲到的。在这里,我只说一件事,那就是马德里的「大公园」。

▼ 马德里河岸公园

如果不实地走进去看一看,是不会知道我这里所说的这个「大」,是有多么「大」!很多到马德里的游客去看过著名的丽池公园,但很少会有人像我这样,是把公园走了一个遍的。

有森林,有湖泊,有城堡,有花廊,特别是那巨大的城市森林,给人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记得我当时还特意把相机抬了起来,对着天空,拍了许多大树刺入云朵中的照片。看着云彩从树尖上掠过,我一时竟痴了,「天上的云,故乡的魂」,只要在城市中还有一方能容纳云朵的地方,就能让我们看得到风云变幻,记得住岁月流逝……

▼ 马德里河岸公园里的城市森林

在这里还要隆重推荐一下胡安·卡洛斯二世公园,这是一个用他们当时国王的名字命名的公园。我是在查看地图时,才突然发现,在这样大的城市中,还有这么大的一大块绿。

于是二话不说,第二天一早,我利用回国前的几个小时,直直杀了过去。去了就傻眼了:太大了!太大了!第一个「太大了」,是指规模太大了!第二个「太大了」,是指手笔太大了!

▼ 胡安·卡洛斯二世公园

有许多公园,本来挺大的,但设计者做着做着,就给做小了,但这个大公园绝对不是!其规划设计的灵性与想象力,真的是无愧于他们的艺术家同胞——毕加索。

这也是一个雕塑公园和艺术公园,在一个巨大的圆形构图的范围内,依托原有的地形起伏,不同的艺术家将他们的艺术想象尽情地挥洒在这片大地上!特别是有一个巨大的圆形滚石的雕塑,置于一个巨大的斜坡之上,所表现出的那种艺术张力,让我当时激动得面红心跳,只剩下了按相机快门的份儿!

结果,我那架忠诚的尼康相机,在陪我度过了一个极度疲劳的欧洲之旅后,终于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快门卡住,死机了!于是,我怀着极为遗憾的心情,狠狠地又多看了这个大公园几眼,怏怏而去……

▼ 公园里的艺术雕塑

等我再回到马德里时,一晃又是十年以后了。没办法,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市,而我们只有这么短的一生,一座城,一转身,就可能是一辈子!所以,那些我们能多次去到过的城市,都是和我们有着特别的缘分,而马德里于我而言,就是其中的一座!

再来时,马德里河岸公园已经完成,也就是说,从2003年开始,马德里用「大开挖」的方式实现「城市缝合」的「大手笔」已经完成了,这个巨大的河岸公园又把马德里本就众多的城市绿地连了起来,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绿廊系统。

▼ 公园里的「大手笔」将「城市缝合」

于是,我在这个「大绿廊」中愉快地穿行着。看着阳光下,那些本就容易开心的西班牙人,在用各种不同的式样,表达着自己对于这个大绿廊使用方法的个人观点;

看着阳光下,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一组组生活的画面,我真心觉得,2003年上任的那位市长,应该还是会感到欣慰的,因为他的一番苦心真的是没有白费,这是一个「大手笔」,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大手笔」!

▼ 沐浴在阳光下的市民

▍故事六·明尼阿波利斯「宝石项链」

说到绿廊的「大手笔」,有两个美国城市是一定要提的,一个是明尼阿波利斯的「宝石项链」,另一个是波士顿的「翡翠项链」。在规划界,这两个「项链」的名声,甚至比这两个城市的名声都大,至少,对于明尼阿波利斯是这样。

▼ 明尼阿波利斯「宝石项链」

一想到作为第六个故事主角的明尼阿波利斯,在我的脑海中,立刻会有一种很「清冷」的感觉。你看看这座城市的经纬度,就知道,我所说的「清冷」是很真实的!

这些年,美国和咱们中国一样,人口大批量地从寒冷的北部搬到温暖的南方,于是,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特别是佛罗里达州,都成了这个大趋势的受益者。

当然,那些地处北方的城市们,也不会就此坐以待毙,而是各自纷纷想招儿,以尽可能地多留住一些自己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在这些「绝地反击者」里面,明尼阿波利斯,就是成效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 明尼阿波利斯城市天际线

为了留住年轻人,明尼阿波利斯想出了两个「大手笔」,一个是「连廊」,另一个是「绿廊」。

所谓连廊,就是在市中心的CBD中,用一个完整的空中连廊系统,把几乎所有的写字楼都串联成一个整体,使人们在相互走动时,不必再特意穿上厚重的外套。如果你在中国的东北生活过,就一定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对抗漫长而又寒冷冬季的好方法。

▼ 空中连廊

要留住活泼好动的年轻人,光把他们留在室内,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明尼阿波利斯又有了一个户外的「大手笔」——「宝石项链」。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而又历时漫长的城市绿地建设计划,从1883年开始就有了规划雏形,直到1998年,其「湖链」部分才正式完成。

「宝石项链」在完成之后,其效果确实非常之好!对于当地人,特别是对于当地的年轻人,有着非常强的吸引力,当然也吸引了我这个「年轻人」。

那是在十几年前,当时的我,至少还并不算老,由于种种原因,有好多年没有去过美国了,就利用了一个「五一」假期,开启了一场美国中部城市之旅。这第一站,就选在了明尼阿波利斯,先看连廊,再看绿廊,果然是名不虚传,大有收获!

▼ 公园内吸引年轻人的自行车道

没想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正当我为如何走完这巨大的「宝石项链」而头痛时,却忽然发现,这里有「共享单车」!

是的,我没有说错,你也没有听错!在那个时候,咱们国内真还没有这个,而明尼阿波利斯倒有许多共享单车的布点,当然单车的数量要比咱们少得多,毕竟,人家的人也没有咱们这么多!

▼ 公园系统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停放处

于是,十多年不曾骑过单车的我,顺手骑上了一辆「洋单车」,没想到,人的「肌肉记忆」还真的是很神奇,我很快就毫无违和感地疾驰在「宝石项链」上,并且越骑越快,越骑越嗨,周围的白桦树,向我的身后飞快地退去,而树林中那些漂亮的白房子,又不断地向我跑来,这一路,真的是一趟「多巴胺」和「内啡肽」之旅!

▼ 公园内的自行车道网络

我马上就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年轻人这样喜爱这座城市!由于这一路的风景实在是太过动人,我不得不不断地停车,不断地拍照,所以,预定的拍摄计划就被大大延后了。

等我们赶到当天最后的拍摄地——明尼哈哈瀑布时,已经是明月初上。于是,只好拍了一张明尼哈哈的夜景。没想到,一发送照片给友人们,竟有好几个在美国的好友问我:你是怎么想到给明尼哈哈拍张夜景的?是为了拉水花吗?对此,我也只能打个哈哈了……

▼ 明尼哈哈风景区地标——明尼哈哈瀑布

但还有一件事,是不能打哈哈的,那就是交通规则!我在骑行的第二天方才知道,在这条「宝石项链」的自行车道中,自行车超车,是要先给铃声的!

但我那时确实不知道啊!加之这么多年没有骑过车,一骑起来又赶上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所以才一路超车,一路违规。

最后才明白,为什么在那条自行车道上,有好几个老先生,用那么诧异的眼光,看着我这个不守交通规则的家伙……如果将来有缘分,他们能看到我写的这段文字,希望他们能接受我真诚的道歉!

▼ 风景如画的「宝石项链」

▍故事七·波士顿「翡翠项链」

第六个故事是关于骑车的,而第七个故事则是关于步行的,那是我第二次去波士顿,本身就是冲着步行去的。

若论起美国的建国史,这一多半都在波士顿了,才有了波士顿那条著名的文化线路,也叫「波士顿红线」,这本来就是为步行而设的。

▼ 「波士顿红线」

还有一个线路,也要用步行来体验,就是所谓的「大开挖」,这个名字,虽然刚刚也在前面马德里的绿廊中提到过,但二者建设所花费的钱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可是一个在大城市的市中心将高架的交通干线地下化的大动作,「Big Deep」这个名字,也正是由于这个花费巨大、工期拖长的项目,而成了英语中的一个「成语」。

时至今日,对于这个项目的投入产出究竟是否划算的争论,从没有停止过。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外来游客而言,这个「大开挖」的「大手笔」的效果,那还是很明显的。

我两次来波士顿的时间,正好间隔了十多年,也就有幸看到了这个城市从昨日开挖时的混乱到今日开挖后的整齐。站在那个「大开挖」的「顶盖」上,心情是非常愉快的,用咱们北京人的话讲,那就是「没有花钱的不是」。

▼ 波士顿「大开挖」项目

在波士顿,第三个值得用步行去体验的线路,就是那条非常著名的「翡翠项链」,其规划者也是中央公园的规划者,著名的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奥姆斯特德(明尼阿波利斯的「宝石项链」也出自他的手笔)。

这是一个被他称为「绿丝带」的方案,总长共有16千米,可以从市中心一路走到城郊,一经建成,就成了整个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城市绿地的一张名片,在国内的许多文章与资料中,也多有提及。一直以来,我就有一个心愿:一定要从头到尾、一步不落地把这条绿廊走上一遍!

▼ 波士顿「翡翠项链」

等我真正走完了,更深深地为我的决定感到庆幸。当时,我还因为怕自己走到中途会放弃,就选择了从城外向城内走,先让车把我们放到了公园绿廊的最尽头,然后一路向市中心走去,最后回酒店。

这实在是一个好得不能再好的主意了,因为这样一来,就能体会到奥姆斯特德大师的匠心独具之处。

这个绿廊,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从城外的近郊度假段,一路可以走到文化活动段,最后是市中心的城市历史段。如果说第一段是用了中国画中泼墨的画法,那么第二段用的画法就是写意,而市中心那最后一段,则是最典型的工笔画法了!

▼ 近郊度假段的秀丽景色

只有在不间断的行进过程中,才有可能体会到在这样一个16千米连续的大绿廊中因地而变、顺序而变的妙处所在。阅读一个城市,还真的是要用脚步去丈量!

▍故事八·哥本哈根指状公园系统

若论在「大城大绿间」的「穿行」,有一个城市,给人的印象会是极深的,那就是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记得在大学读书时,就看过那张著名的哥本哈根的手指状的城市规划图,那时就在想,有朝一日,一定要到这些手指状的绿廊中,挨个儿去走一走。

▼ 哥本哈根指状公园系统

后来真的去挨个儿走了一遍,我才知道,这首先是件「苦差事」。绿地面积实在太大,绿廊长度实在太长,或者准确地说,这不光是一个「大手笔」,还是五个「大手指」。

这样手指状的规划,使得城市与绿地的接触面大大延长了,所以要看的地方也多了很多。但在这样开阔大气的绿地中行走,实在是一桩「美差事」。

这丹麦的草绿色,是一种非常不同的颜色,有一种特别生机勃勃的绿油油的感觉,如果需要用水粉来调色的话,估计要用到不少的粉绿。真的,如果你在丹麦看过那些起伏的绿丘,你就知道对于「绿油油」这三个字,最真实的表达是什么了!

▼ 哥本哈根的城市与绿地紧密相连

我刚刚写完了一本书,叫做《爱上挪威的十个理由》,在这书中,对北欧维京人的故事讲了很多,丹麦,挪威,冰岛,瑞典,这都是北欧维京人居住的地方。

丹麦与那三个国家多山的地貌不同,在维京人眼里,可是一个真正的「大平原」!拜赐于北大西洋暖流所带来的湿润水汽,丹麦成了维京人手里少有的盛产粮食与牧草的地方,丹麦才有了两首国歌,其中一首就叫做《有一个好地方》。

时至今日,丹麦依然是小国中的农业强国,连我们这些与丹麦距离遥远的中国人,都可以从蓝罐装的曲奇饼干中咀嚼出丹麦大地的绿色芬芳……

▼ 哥本哈根大面积农业用地

所以,有朝一日,当你和我一样,行进在哥本哈根一条又一条城市绿廊中的时候,可千万别忘了这样一个事实:

这些穿城而过的指状绿廊,之所以首先出现在一座北欧的首都城市里,就在于这群维京人的子孙们对于陆地、对于绿地、对于耕地的那种刻在骨子里的珍惜与热爱!

▍故事九·新加坡城市公园连道系统

在亚洲,也有一个国家,同这些北欧国家一样,一直在精心规划着自己的土地,虽然那一片土地的面积比丹麦还要小,但被他们剪裁得妥妥帖帖!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九个故事,是关于新加坡的故事!

▼ 花园城市新加坡

今天的新加坡,无论在经济、文化、外交,还是在军事方面,都是国际社会中的「优等生」和「模范生」,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天生的「学霸」。

如果仔细追寻一下这位「学霸」并不漫长的逆袭史,就会发现,这个小国从马来西亚联邦中分离出来,既是「被迫建国」的,更是「仓促建国」的。

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每一步都端着小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调整,新加坡走出了一条看似平坦、实则坎坷的发展之路,其用水规划是这样,其住房规划是这样,其城市规划是这样,其绿地规划更是这样。

▼ 新加坡滨海湾夜色

花园城市,花园国家,或者花园城市国家,是新加坡很早就获得的称号。也还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所在的学院就曾经请到过时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局长刘太格博士,来讲新加坡的城市规划。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认知基础,新加坡,既是我早期出国考察的国家之一,也是我去的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也许是去的次数太多了的缘故,就连新加坡的朋友都问过我,「我们这样小的一个国家,值得你来这么多次吗?」

▼ 新加坡「环形城市」规划理念示意

值得!非常值得!

看新加坡,正应了那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看清新加坡的门道,就一定要将其历史发展的脉络搞清楚。

就以绿地系统为例,一定要搞清楚哪些是先规划的,哪些是后建设的,这样一来,就可以马上发现,从当年的淡滨尼新镇,到现在的榜鹅新镇,其规划形态做出了多大的改进,其绿地规划又在不断地探索着什么。

然后你对自己都会有会心的一笑,从而完全明白这一群「小国大业」的规划者的良苦用心……

▼ 榜鹅新市镇丰富的亲水节点

最后,还要说两个温馨提示。一是榜鹅新镇的滨水绿道中,规划有一条极好的运动步道,非常适合跑步,而且在跑步时,大概率会看到在空中不断飞过的F-15SG战机,没办法,人家的国土就这么大,空军也总得找个地方搞搞训练;

▼ 榜鹅新市镇滨水活动空间

二是就像我在前面巴伦西亚的故事中所讲到的,来新加坡看绿地,千万别忘了一起看看这些绿地中的「动物园们」,之所以最后用个复数,是因为在这个国土面积不太大的新加坡,居然一共有五个动物园,而且各具特色,水平极高!

▼ 动物园观鸟之旅的孩子们

在这里,请相信我的推荐,因为在前面说到过,我可是个恨不能把动物园当做自己家的人!

▍故事十·首都二道绿隔

最后一个故事,留给咱们自己的国家,说一说北京的绿化隔离带和成都的天府绿道体系。

▼ 成都天府绿道(来源:图虫创意)

既然是说咱们自己家门口的事儿,在我们这本书中,还配有大量的图片,我就不用和上面所讲到的别人的国家那样,再做什么景点推荐了。

这些年,咱们的城市更绿了,咱们的公园更多了,咱们离绿地也更近了,这早已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我在这里只想说说两种「动物」对于这样「大城」里有了「大绿」的感受,这两种动物其实挺像的,而且都很能奔跑,一个是人,另一个是金钱豹。

▼ 首都二道绿隔

先说说北京的豹子。

从两年前开始,北京的门头沟区就提出了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叫做「迎豹回家」,并且在百花山等地区为这种可爱的动物做好从河北回家的准备。

现在,最近的「豹踪」,离北京也就一百多千米了,照着北京城市生态这样的恢复速度,咱们的金钱豹应该很快就能回家了!

从生态学的角度讲,豹子是一种地道的指示物种,人家的生态位,是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能「迎豹回家」,也就证明了咱们北京生态家园的建设是功夫没有白下。

▼ 首都二道绿隔的生态多样性

「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大城大绿」的生态格局,的确使得北京这座特大城市在生态多样性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事实上,这并不是北京所独有的进步,如果仔细留心一下,就会发现最近这些年,在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中,什么熊猫出林、羚牛下山,甚至是野猪进家,都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幸福的烦恼」,这正如我前面提到过的纽约中央公园里所出现的土狼一样,都说明咱们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 「大城大绿」的生态格局

当然,对这种改善更为敏感的,还是咱们自己,这里咱们只说一件事,一件与你我都大大相关的事:跑步!

我问一个「傻问题」:到底是人更能跑,还是马更能跑?这听上去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人,难道还能跑得过马吗?答案却是肯定的!

在欧洲,为此还专门组织过人与马的对比测试,测试的结果证明,如果拉长到一定的距离,马就不一定能跑得过人,而且气温越高,人的优势就越明显!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跑步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当年,咱们全体人类的老祖先——非洲古猿,为什么在演化过程中褪去了全身的毛发,又加密了几倍的汗腺,甚至还要为此而忍受蚊虫的叮咬?

不就是为了能大幅度提高自己的散热能力,从而能在非洲炎炎的烈日下,对自己看上的那些猎物,进行漫长而又有耐心的远距离追逐吗?最后,无论是羚羊还是角马,只要被咱们的老祖先盯上了,就会被一路追将下来,最后,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就决定死给咱们看。

咱们的那些老祖先们,就会乐不可支地背上这些猎物,兴冲冲地一路小跑,收获满满地回家了。

算一算,从开始追逐到羚羊中暑而死,至少要跑上个20千米,然后背起羚羊跑回家,还得再走20多千米,两下一加和,不多不少,正好是42.195千米左右……这下你该知道,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能跑马拉松了吧……

▼ 亮马河滨水步道

事实上,咱们人类本就是一种为了远距离行走,甚至是为了远距离奔跑,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动物。如果缺少了远距离或者长时间的行走与奔跑,人就连肠胃的蠕动都要出问题的!

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既爱行走又爱奔跑的人来说,不能运动的烦恼,只要体会过一次,就能知道。那是一次因腰部扭伤所带来的大概三天的卧床,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我开始能恢复用坐姿喝水时,从食道到肠胃逐步恢复正常的种种感受。

生命,看来的确在于运动!从此,我就更加注重锻炼了,一定要让自己有一个远强于自己年纪的好身体!

▼ 徒步丈量城市也是作者的一种锻炼方式

其实,我最早对跑步的认识,还是来源于意大利的一大片草地上面。

那应该是在20多年前的米兰,时间是一个初夏的傍晚,在一条铺满白石子的环形跑道上,一大群身材很好的中青年男人们在非常认真地跑着步,个个都穿着专业的运动装,还有很多人手里还拿着个大大的饮料瓶,问了他们才知道,那是一种我从未听说过的专门的运动饮料……

这一刻的震撼,从此就改变了我此后的运动习惯!要知道,那可是在20多年前,那时,咱们中国喜欢运动,特别是喜欢跑步的人,要比现在少得多得多!大多还是些身体不太好的老人们,而不像欧洲当时那样,是一大群早就把锻炼当成习惯的年轻人!

▼ 滨水步道跑步的人群

于是,回到国内,我就同我家三弟说了这样一段话:等到什么时候,咱们中国的年轻人也能像欧洲人那样,都主动地出来跑步了,那就说明咱们国家的富裕程度也就赶上欧洲了!

没想到,一向爱运动的我们家老三就此还讲出了一系列很内行的运动技术,总之是什么有氧运动云云,还提议,除了我们兄弟三个,应该做有氧运动的,是我们家老爹,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老爹身体机能的退化!

于是,说干就干,我们两个孝顺儿子就借着一次回山东老家出差的机会,把老爹拉将起来,和我们一起出去跑步!可等换好专业的运动服装后才发现,当时的那个小县城,和大城市还真是不一样,就是找不到一个适合跑步的地方。

不怕,还是老三有办法:咱们家,这不也有个不小的小院嘛,干脆,咱们就围着小院,搞个折返跑!您还真别说,这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样,不但能锻炼我们的老爸,还能进一步娱乐我们的老妈。

就在我们爷儿仨热火朝天地来回折返跑时,老妈推门一看,脱口便道:「你们哥儿俩还真有办法,愣是把你们的亲爹给弄成‘华子良’了!」

如果有对此画面不太明白的「Z世代」们,可以去看一部老电影的高潮部分,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做《烈火中永生》,你看了就能明白,我们当年为什么不再坚持这种小院空间的跑步方式了……

▼ 专业的跑步道,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生活品质

人要跑步,还真得有个跑步的地方,而且,这样的地方要么足够大,要么是线性的!所以,最早听说广东开始进行绿道建设时,我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到后来,能参与到成都天府绿道的前期工作中,更是觉得三生有幸!人,真的是一种被场所塑造出来的动物。

有了绿道系统,特别是像成都和北京那样,有了滨水布置的步道系统,就会有人,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专业的运动服装,蹬上专业的运动跑鞋,也拿上专业的运动饮料,甚至配上专业的运动手环、专门的骨传导耳机,装备齐全,然后,就像我在20年前的米兰所看到的那样,认真地运动起来……

这既是新场所,也是新生活,更是新消费!

▼ 成都滨水步道(来源:图虫创意)

在一座城市中,有了更多的绿地,就可以打造出更多的户外新场景;有了新场景,也就有了新生活;有了新生活,就有了新消费;有了新消费,还可以进一步去吸引新人群,使之成为这座城市中新的人口增量。

所以,那些在「大城」中有「大绿」的城市,往往是年轻人更为喜爱的城市,是更具「青和力」的城市,因为对于这群「Z世代」的年轻人而言,爱好,才是他们的刚需;事业,常常是爱好的补充。

他们不但要专业地玩,还要玩得很专业!所以,要想吸引更多这样的年轻人,从而真正成为「青年友好城市」,就一定要好好地为他们在宜居宜业的「大城」中,用心地规划出更多能用好用的「大绿」!

▼ 北京「青年友好城市」

转载注意:本文注有图虫创意的图片,属于华高莱斯购买版权使用,转载建议删除!

原标题:《穿行在大城大绿之中》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