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通货膨胀:同比还是环比?

范志勇、王子君
2023-11-23 20:3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10月13日,顾客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一家超市选购食品。新华社 资料图

除了收入之外,物价可能是人们最关心的经济指标之一。准确地说,人们关心的主要是物价的上涨速度。如果物价的上涨速度超过了收入的增长速度,那么生活水平大概率会下降。

经济学家发明了通货膨胀率这个指标来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化速度。通货膨胀率是指一定时间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这个指标看似简单,人人明白,不就是价格的增长率么,有什么复杂的。先别过早下结论,这里边的学问可大着呢!

通货膨胀率确实是价格的增长率,然而引起价格波动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是长期的、趋势性的因素,还有一些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因素。正如人们的收入水平,总体来看呈稳定上涨趋势,但短期内也会上下波动。并不是所有的价格波动或者价格上涨都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实际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更关注长期的变化,但政策制定者却需要基于一些短期指标快速识别价格的变化。

既然价格的增长存在如此丰富的含义,那么如何衡量价格的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中有两种常用的表示通货膨胀率的方法。

一种是同比增长率,简单说就是,和去年同一月份的物价相比,现在的物价上涨了多少?

另一种是环比增长率,就是和上个月的物价相比,现在的物价上涨了多少?

例如,和2019年8月份相比,2020年8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4%。那么可以说,2020年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同比增长率为2.4%。如果是和2020年7月份相比,2020年8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了0.4%。那么可以说2020年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率为0.4%。一个是2.4%,一个是0.4%,数字差了好几倍!

我们该如何解读两者间的区别呢?

首先,从数值大小来看,当价格呈趋势性上涨时,同比增长率在数值上往往要远远大于环比增长率。事实上,以月度数据为例,同比增长率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内消费者价格的累计变化。因此在增长率上,同比增长率反映的是过去12个月各月环比增长率的累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环比增长率与同比增长率的可比性,通常需要将环比增长率“年度化”,也就是假设如果连续12个月以相同的环比增长率增长,在一年时间内物价水平会上升多少。例如2020年8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环比增长率为0.4%。如果未来11个月都以该速度增长,那么一年之后,物价水平将上升4.8%。

其次,二者体现的价格波动因素不同,同比增长率反映了价格的长期及趋势性变化,环比则是短期及周期性变化。政策制定过程中,二者各有优势。

同比增长率由于是不同年度相同月份间相比,可以避免统计数据的季节性问题。季节性因素是宏观经济研究中特有的问题。受季节、日期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宏观经济指标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被称为季节性因素。比如夏季的蔬菜价格比冬天更便宜,是由于人们对蔬菜的需求下降了么?原因自然不是。那只是因为夏季更加适宜蔬菜生长而已。但是同比增长率也有问题。由于是与12个月之前的情况相比,因此时效性较低,不能反映近期的情况变化。

环比增长率则不同,它是和上个月的数据相比,反映了价格的短期变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季节性问题。但是环比数据也不是一无是处。由于是与上个月的数据相比,环比数据有较高的时效性,能反映最新的情况变化。真是“成也环比,败也环比”。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同比不受季节因素干扰,但是时效性差;环比时效性强,但是容易受季节因素干扰。

在介绍正式的案例之前,我们假设这样一个生活场景。有一天中午,你发现自己发烧了,体温计一量,38摄氏度!赶紧吃药,上物理降温。一通操作下来到了晚上又测量了一下体温,41摄氏度!病情更加严重了。带着对药效的怀疑,你沉沉地睡去。第二天早上又量了一下体温,39摄氏度。看来退烧药起效了,效果明显。现在问题来了:俗话说,是药三分毒!你应该增加药量,还是减少药量?

这时候一种观点认为,和昨天晚上相比,体温从41度下降到39度,药物有效,应该减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晚上体温普遍高于中午,因此应该将今天中午的温度和昨天中午相比,体温从38度升到39度,病情更加严重了。应该加药!究竟该采用哪种观点呢?相信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减药的方案,因为毕竟体温在下降过程中,说明药物是起效了。

下边我们就把这个例子类比一件真实的经济学案例。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4年。1994年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最高的通货膨胀率,见下图。1995年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高达24.1%。1995年1月CPI环比增长率为3.7%。因此,站在1995年1月的时点,与之前一个月的物价相比,人们不会感受到价格上涨了多少,但与一年前的物价相比,价格却上涨了24.1%!随后,在紧缩性宏观政策的作用下,CPI同比增长率呈现平滑下降趋势。与同比数据的平滑变化相比,CPI环比增长率的波动性却要明显得多。

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CPI的环比增长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环比增长率的高点往往出现在每年的2月。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不仅农产品供给相对短缺,并且恰逢中国春节,消费需求旺盛。因此会造成季节性价格上涨。环比增长率的低点往往出现在每年的6月。此时正值北半球进入夏季,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因此会造成季节性价格下降。经过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增长率则不再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季节调整是经济学家开发出来的去除季节性因素的方法,在此不再详述)。

时间来到1997年。这一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对外贸易造成直接冲击。1997年8月份经过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增长率为-0.3%。如果未来12个月份均保持相同的环比增长率,一年之后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将达到-3.6%,经济将陷入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如果考察CPI同比增长率则会发现,1997年8月份CPI同比增长率仍然为1.9%,考虑到1997年1月份CPI同比增长率仍高达5.9%,属于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你是货币政策的决策者,站在1997年8月的时点上,你认为是否应该对自199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反通货膨胀政策进行调整呢?这可能是个难题。

1995—1998年的中国的CPI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

在上述案例中,价格环比与同比的变化呈现出如此不同的趋势,那么制定政策时,应该看同比增长率还是环比呢?

首先,政策制定需要及时地对市场做出反应,而价格指数同比增长率时效性较差,且容易受基期价格水平的影响,因此不能满足政策制定的及时性。

其次,环比价格增长率虽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但容易受到季节性因素影响,而季节性因素是暂时的,无需政策调整。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应该根据经过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199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增长率为0.4%,而1997年全年的CPI同比增长率仍然为2.8%。但是自1997年7月份之后,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增长率(季节调整之后)已经降至0以下。这意味着物价水平已经开始下降。

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呢?也许你认为应该采取扩张性政策。但事实上,199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这是市场化改革之后,我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同比和环比数据对于政策制定的意义。

(作者范志勇为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王子君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蔡军剑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