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超级产业链|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看深圳龙岗如何先行示范

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2023-11-24 16:56
来源:澎湃新闻
区域经纬 >
字号

地处深圳市东北部,坐落于“深莞惠”城市圈几何中心,一个叫做龙岗的地方已连续五年屹立于“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龙岗在传统工业大区探索绿色生态发展道路上先行先试,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为全国超大城市绿色转型提供了“龙岗经验”。

打开龙岗区的经济版图,不难窥见它在产业布局上的战略眼光。在“一芯两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战略下,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承载区、宝龙生物药创新发展先导区、深圳国际低碳城等新兴产业集群从西至东依次排布。与之相呼应的,是 “IT(信息技术)+BT(生物医药)+低碳”三大核心产业迅猛发展,为龙岗区从“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的转身注入了“强心剂”。

数据显示,深圳龙岗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5成。其中,2022年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达到156.7亿元。根据龙岗区布局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30年,年产值预计可达3400亿元。

中国第一笔碳市场交易,全国最大的零碳改造建筑群,首届国际低碳高峰论坛的举办地,皆来自位于龙岗区坪地街道的深圳国际低碳城,而它也是龙岗这个“工业大区”与“绿色低碳”结缘的起点。

如今,在这块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全方位的绿色改革已凸显成效。较建设之初,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GDP增长2倍,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数量增长3倍,碳排放强度下降68.4%,规上工业万元GDP能耗降至0.073吨标准煤/万元,领跑全国。

数据背后,是龙岗区加速形成的绿色低碳产业链。如以中广核集团为中心的先进核能产业链,以润世华为中心的新能源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及相关核心材料的氢能产业链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的支持下,生产要素在龙岗区有效集聚整合,企业充分竞合,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进入佳境。

深圳国际低碳城。 龙岗区委宣传部 图

眼下,龙岗区正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打造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承载区,一幅高质量发展蓝图愈加清晰。

产业大区如何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龙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工业大区”为何瞄准“绿色低碳”?

作为先行示范的“模范生”,深圳绘制绿色低碳“路线图”由来已久。

2010年,深圳被选为国家首批低碳城市试点。 2年后的一场会议,让这种尝试得到了实质性推进。2012年5月3日,“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据光明网报道,会上,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应邀作了题为《绿色低碳城市化:深圳案例》的发言,其中重点提出深圳与荷兰合作规划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会后,这一项目很快立项并启动相关工作,同时得到国家财政部、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2012年,国际低碳城的规划落子龙岗区坪地街道,目前是深圳唯一一个以“低碳”命名的重点区域,它已成为龙岗区乃至深圳“绿色含金量”最高的坐标。

为何要选择坪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陈颖仪表示,从客观条件来看,深圳国际低碳城所处的坪地街道具有一定的土地资源,与此同时,当时龙岗的整体规上工业产值能耗略高于全市水平,降低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较大。

深圳国际低碳城。龙岗区委宣传部 图

不过,这场绿色改革试验能从龙岗发起,还能发展起来,便要从其发展理念的改变上寻迹。“如果凭借坪地所具备的土地资源优势,坪地的经济不难搞上去,但只不过是重新走上以往其他区域曾经走过的老路。”早年间,龙岗区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龙岗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摒弃旧有模式,瞄准世界产业发展趋势,转变发展观念,讲述一个属于自己的产业升级的低碳故事。

仅用167天,就完成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施工建设,这是龙岗为这个故事叙写的开端。建成当年,国际低碳城便迎来了它的首个高光时刻,首届国际低碳城论坛的举办,成功让这个工业大区被众多中外学者关注。自此,龙岗的“绿色新名片”被世界知晓。

一座建筑能承载多大的意义?与在制度层面的尝试不同,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建设首先是低碳技术的应用示范平台以及低碳发展的交流及展示窗口。

充电桩的电力来源于园区内的光伏发电。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图

在深圳国际低碳城内,创造国内首个的“零能耗”场馆会“呼吸”;安装了微藻氧装置的会议室能接收到来自植物输送的氧气与负氧离子;隔空点击“数字按钮”就能操控电梯;室外的坐凳由废旧的建材加工而成;电动窗帘在感应到强光后能自动遮光;充电桩的电力来源于园区内的光伏发电......

“会展中心顶部铺设了1.1MW光伏,相当于等效植树3.7万棵,每年生产约127万度绿电,减少碳排放606吨。”低碳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园区用电已实现自发自用。

低碳城集纳了近百项低碳技术的高科技,不仅为行业提供技术和项目参考外,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载体,吸引众多绿色低碳企业向龙岗聚集。

数据显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15家增加到如今的376家。目前坪地共有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0家、规上企业414家,3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9家企业上榜“2022深圳企业500强榜单”。

低碳城通过其10余年的快速发展告诉外界,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完全可以同步前行。数据显示,较建设之初,深圳国际低碳城片区GDP增长2倍,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数量增长3倍,规上工业万元GDP能耗降至0.073吨标准煤/万元,领跑全国。

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崛起

相较于其他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产业链不同,绿色低碳产业从定义上便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涵盖范围。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韦福雷向澎湃新闻表示,“绿色低碳产业链,既包括具备上下游链条关系的产业链,也涵盖了虽不是严格上下游,但是也属于绿色低碳的产业。”

自“双碳”目标提出后,各地纷纷立足自身禀赋,推出创新政策机制,将加速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写入城市规划。早在2012年的龙岗区第七次党代会上,龙岗区就清晰部署,要打造“IT+BT+低碳”三大主导产业,将低碳产业战略性地提升到与IT、BT等优势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龙岗区作出上述布局之前,作为中国广核集团下属成员公司之一的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设计院”)早在十年前落户龙岗,这也为龙岗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  微信公众号“国资报告” 图

“1994年,我国大陆首座商用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产,当时的设备国产化率只有1%,只有调试锅炉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中广核设计院副院长刘勇向澎湃新闻坦言,从建设之日起,中广核就十分重视核电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化和国产化,自主化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具有自主能力、自主品牌、技术标准和配套工业体系,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发展路线。

“华龙一号”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它的落地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俄法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而中广核设计院正是华龙一号核电技术的核心设计机构之一。

“核电站是高度复杂的能源系统,它所牵涉的产业链十分巨大,”刘勇表示,中广核设计院从岭澳二期项目开始参与自主设计,经过近40年积累,在核电产业链中,充当着技术要求制定者的角色。“华龙一号是基于国内核电产业链现状进行设计,在设备研发设计过程中,产生了150多项国内外标准,专利超过300项,著作权超过140项,大部分零部件已经实现国产化。”

于中广核而言,设计院在加强核能产业链的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龙岗区来说,设计院的入驻不仅为其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与技术实力,同时也带动了龙岗区在核电、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据刘勇介绍,当前设计院正在积极攻关太阳能、光伏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得益于龙岗区绿色低碳的产业生态,设计院正在与相关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工作。

在龙岗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中,除了资深元老中广核设计院外,也有逐渐燃起的“新星”企业。

“有需求就会有发展”,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冯铁军向澎湃新闻表示,深圳面积小,人口多,单位面积的用能密度很大,因此决定了其要加强能耗双控管理、开展节能降碳、全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迫切性。“矛盾与发展常常相伴相生,需求犹如原生动力,释放出的应用场景,催生了更多企业的投入耕耘,一个产业的发展随之被带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大规模的动力电池开始进入“退役期”,专注于锂电回收综合利用领域的企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从2012年创立之初就落地龙岗的深圳市杰成镍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杰成新能源”)就是其中之一。

电池回收产业,上游承接资源,下游连接应用。据杰成新能源董事长郑伟鹏介绍,在发展早期,杰成新能源将重点资源投入在上下游客户的拓展中,通过与工厂端、应用商间的合作,获得了渠道上的初步优势。而后来应用的区块链技术的赋能,又让渠道得以进一步扩充。当前,已积累头部整车厂、电池厂、储能企业等上下游资源,回收量居全国领先。

杰成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布局示意图。澎湃新闻记者 郑问 图

扩展渠道的同时,杰成新能源也在同步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获得近百项国内外专利。超前布局加之遇上行业风口,杰成新能源通过围绕电池的回收采购、仓储转运、梯次利用、到拆解再生和冶金提炼,已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并在2022年实现了近15亿元的营收。

郑伟鹏表示,最初选择落地龙岗,看中了龙岗工业大区的这一特质。“在产业链高度聚集的龙岗,我们可以与上下游优质企业做邻居,形成高效的互动。”

办事效率是中广核设计院、杰成新能源相关负责人均提到的另一关键词。在他们看来,这是源于龙岗在过去服务大大小小企业当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让其对产业链有着较高的认知度,因此能及时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持。

“我们产业主管部门是企业的第一服务员,企业有事随叫,我们随到”,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冯铁军表示,当前,深圳的产业配套政策非常完善,对于企业从初创到融资再到上市,每一环节均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企业家只管全心的去做企业,发展到哪个程度,我们就去协助企业申请对应的政策补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陈颖仪表示,市场环境公平有序,加之在“阳光雨露”的政策支持下,共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整合,企业也能自由生长,龙岗区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进入佳境。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龙岗区绿色低碳产业主要围绕新能源产业、绿色建筑产业、循环经济产业、低碳服务产业等4大产业组团进行布局。据冯铁军介绍,目前,龙岗区在新能源、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重要产业板块集聚了一批业内领先的龙头企业,综合能源管理、生态服务、绿色建筑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正在加速集聚。

未来已来,抢占氢能新赛道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氢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显示,2050年全球氢能源需求将增至目前的10倍,全球氢能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5万亿美元。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其中明确氢能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2021年,深圳市印发实施《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并于2022年就《深圳市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征求意见稿)》开展公开征集意见,在上述文件中,龙岗区被确定为深圳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承载区。

对此,冯铁军表示,龙岗区正在抢抓氢能发展机遇,在全市率先研究制定氢能产业政策,谋划全市首个“平方公里级”新能源(氢能)产业园,吸引和培育了中广核新能源、润世华、氢辉能源等行业领军企业,推动氢能产业在龙岗集聚与发展。

氢辉能源半自动柔性电解槽装配产线。企业供图

氢辉能源(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辉能源”)是一家专注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及部件的国产化、产业化及相关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的企业,自2021年成立以来便落户国际低碳城。

谈及在龙岗创业的原因,氢辉能源董事长李辉向澎湃新闻介绍,首先,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的终端产品属于设备制造,而龙岗作为工业大区,能提供充足的空间与场地。此外,龙岗制造业的人才体系较为健全。氢辉能源作为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往往面临订单不稳定的挑战,在研发和技术迭代阶段,可能会遇到长时间没有生产任务的情况,这个时候企业就很难负担大批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因此,龙岗目前现有的人才库,可以供氢辉能源灵活招聘相关的技术工人。

李辉表示,当前,核心技术、高端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堵点交织,阻碍了绿氢产业链综合应用成本下降的步伐。以制氢技术为例,有碱性(ALK)电解水制氢、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等方法,PEM电解水制氢过程,不但环保且具有快速响应和灵活调节能力,能够较快适应风光波动。但出于经济性因素考虑,众多企业仍将碱性电解槽作为首选。

目前,氢辉能源已经实现了质子交换膜(PEM)这一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生产。李辉指出,在氢能领域,仍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和壁垒,但这同时也预示着氢能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未来将有更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氢能企业崭露头角。

在推动氢能源发展过程中,龙岗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年6月,龙岗举行了首届氢能峰会,在会上,新能源(氢能)产业园概念规划首次亮相。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园区已面向全球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力争1年内快速形成100亿产值,5—10年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深圳龙岗区。 微信公众号“深圳龙岗发布” 图

除此之外,龙岗还有更大的目标。根据龙岗区“IT+BT+低碳”三大支柱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到2030年,年产值要达到3400亿元,正在谋划与深圳东部各区,聚焦以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网联汽车为产业高质量集聚发展重点,打造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承载区。

“产业生态犹如森林,头部企业犹如大树,初创企业是小树苗,通过培育和支持小树苗茁壮长大,产业就也逐渐搞起来了。”冯铁军表示,龙岗区正在从人才引进、产业空间、产业基金、应用场景等方面,全力打造适合企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生态。

以空间保障为例,作为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一环,过去一年,龙岗城市更新供应土地58.9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整备土地1.37平方公里,同样是全市第一。在原有体量很大的基础上,每年还在释放很多的土地,这为更多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障”,冯铁军如是说。

在人才方面,除了依靠原有企业中的存量人才作为后备力量,龙岗区还积极与清华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新能源研究团队进行主动对接,成为人才吸纳的“强磁场”。

此外,今年6月,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项目也在龙岗开工建设。两大项目计划投资220亿元,将促进龙头企业的资源集聚和互补的同时,也将提升龙头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先进制造水平,吸引上下游企业的集聚。

发展要有“含金量”,也要有“含绿量”。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圳龙岗区先行示范,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未来,通过绿色低碳深度赋能,一个活力无限的产业大区将加速跃升。

 

    责任编辑:郑景昕
    图片编辑:乐浴峰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