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学到了什么?| 中国童年专刊

2023-11-25 17: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儿童能从儿童文学中习得和收获,但儿童文学的“学习者”远不止儿童。在当下语境中,所有关注、参与儿童文学活动的成年人都应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仍是和值得“学习”的对象?以及,我们为什么可以从儿童文学中学习?深入地谈论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提醒我们重思当代儿童文学存在的方式和价值。本期贝壳谈话录中,主持人方卫平与张之路、刘海栖、张炜、张玉清、周晓枫、李士彪、李浩、陆梅、毕文君等作家、学者就此展开探讨。

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学到了什么?

主持人:方卫平

方卫平:透过当代儿童文学的一批优秀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中国儿童文学正在步入一个更为深层的艺术思考和变革时期。如果说,儿童文学在文学性上既是与一般文学品质要求无二的艺术样式,又有着它自身具有辨别性、标识性的艺术内涵和特征,那么,通过写作、阅读、批评和在一般意义上谈论儿童文学,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学者佩里·诺德曼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理论著作,取名叫《儿童文学的乐趣》,其中的“乐趣”一词,这些年来得到了日益丰富的解释、发掘和演绎。从儿时到成年,从孩子到成人,儿童文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实在是太丰富、太多样了。时至今日,“乐趣”一词或许不足以道尽我们对儿童文学能够带来什么的认识和情感。我同样关心的是,从最贴身感性的愉悦和乐趣开始,它打开的风景和视界,在多大程度上挑战、重塑着我们对它的想象?

张玉清:我上初一的时候买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选》,这应该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作品中的“思想”。里面的《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有一种思想的存在,尤其是《海的女儿》,它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以及初期的创作风格起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说上述其他作品没有思想。我这里说的“思想”,指的是读者在读到这篇作品之后内心感受到的新东西,包括对世界有新的认识,对世界观有新的修正,对人生有新的理解等等,总之是读者固有的思想中有了新的东西,也可以统统说成是思想的启示。《白雪公主》和《海的女儿》对我思想上的触动明显是不一样的,《海的女儿》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为了爱而牺牲自己的这种崇高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文学除了使人精神上产生愉悦、心理上产生满足,对人的作用主要应该是两点:一个是思想的启示,一个是审美的启迪。儿童文学也是如此。

李浩:我首先把“我”从“我们”之中取出,单单谈,儿童文学曾给予过我什么。首先让我能记起的,可能是一种敞开感,一种在我意料之外,让我意识到可以有一个“奇妙新世界”,让我于其中畅游的陌生感和探险性。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成人世界,现实生活可能都有一种“早早望见边界”的匮乏、一种局限,但美妙的儿童文学却让我获得了丰富,以及跟随之中的奇思妙想不断在求知和快乐中前行的乐趣。仔细想想,它可能也塑造了我的审美,影响了我的写作——这种影响是持续的,甚至可能是永恒的。如果把儿童文学的滋养、影响从我的记忆中完整剔除,作为作家的李浩也许不复存在。

给予我深深影响的,还有来自儿童文学的童心童趣,一种属于孩子的坚韧和柔软,它对我的影响深入骨髓,甚至至今也没有消弭——当然我也不希望它消弭,这是我极为重视的部分。我把童心童趣,以及贮含在其中的那份可贵的天真,看作是抵御精神衰老和写作变得无趣的“支撑之物”,它们也是所有文学都不应缺少的部分。大凡具有深入影响的文学经典,它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童心童趣的成分“残留”,更会有一些天真的存在——如果它是偏见,我也会一直保持这一偏见。

当然,我也在不断的反思和回想中承认,儿童文学还让我迷恋上了冒险,一种愿意进入陌生甚至自己创造一种陌生的愿望;甚至,部分儿童文学的写作方法也影响着我的写作,它多数时候是潜在的,但,仔细察看就能发现。

张之路:我小时候获取儿童文学图书的机会不多,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普遍困难,大部分人家中图书很少,更别说是专门写给少年儿童的书了。今年是上海《少年文艺》创刊70周年,也是《儿童文学》创刊60周年,我在两段贺词中都表达了这样一种情感:在我们童年和少年的时候,儿童文学告诉我们还有一种写作文的方式比课堂作文更好玩……这些文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事情,还让我们见到了亲人之外的“亲人”。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就像是我们的老师,领我们观看大江大河,体味人间冷暖……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儿童文学,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它就是在适当的时刻给你送上的必要的营养。当你懵懂初开,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渴求了解但又不知道从哪里起步的时候,它就好像一只温暖的手牵引着你,一步步不动声色地告诉你许多大大小小的秘密。

陆梅:当我们问“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学到了什么”时,一个潜在的前提是:这个儿童文学首先是一个好的、值得信赖的“文学”文本,然后,它是“儿童的”文学,是写给孩子、聚焦孩子,给孩子以想象和理想的文本。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得到的,儿童文学所能给予的,每个不同的孩子,每个孩子不同的生命阶段、心绪处境等等,都会有不一样的期待和接收。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儿童文学是可以重建我们内心的文学。当然别的文学也可以这样说——但比起其他文学,儿童文学更应该也更擅长建立起一种笃信,对美好生活的笃信、对理想和未来的笃信。一个孩子若是从儿童文学的阅读里收获了比如天真的好奇心、对微物之美的体察能力、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懂得独处以及和他人相处的能力、爱的能力、感受美好和怀抱希望的能力等等,那么他会拥有更多心灵的生活。好的儿童文学不仅能够重建我们的生活,而且还能够重塑我们的心灵。

由此我想溢出这个话题,稍稍说一点题外话——其实也还是题内话,就是在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儿童文学?这话的意思是,对今天的大部分孩子来说,不是没书可读,而是书多得铺天盖地,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对课业压力不很轻的孩子来说,实在重要。这些年,因为担任几个童书榜单的推荐人,每个月我都会收到出版社或作家递来的各类童书,包括图画书。面对小山一样眼花缭乱的书堆,每每有一个疑问在心头:全国那么多出版社,每年推出大量童书,作家们像勤劳的小蜜蜂那样写啊写,面对如此丰足的少儿出版物,到底有多少“优选”童书到达孩子的手里?到底孩子们有没有时间精力真的去打开它们?反躬自省,我觉得我们儿童文学作家都应该来思考一下,要不要放慢一些节奏,少写一点滑顺的、难度系数低的故事?少写和慢写不会影响孩子的阅读,但是编造和重复有可能让一个孩子远离阅读。

张炜:“儿童文学”也是文学,它不能做成一般的励志故事,那样的故事再生动,也不会是好的文学作品。比如积极的、勇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俯拾即是的所谓“思想”和“主题”,根本不需要运用文学这种复杂的方式去呈现。一部文学作品所包含的东西,远比这些意义的传达要丰富得多,实际上可以有无限的诠释。不同的读者因为性格教养及其他,会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思想”之类当然是存在的,但是要化到血肉饱满浑然一体的艺术生命之中:一部作品就是这样的一个活着的生命。

张玉清:不谈那种仅仅产生愉悦感的一滑而过的阅读,我觉得只有具备思想启示的作品才能让我们更能“得到什么”。而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总会存在“固有思想”,总会需要新的启示,这样人的思想才会不断地丰富和进步,才不会故步自封。当然,要想思想进步也不仅仅是靠文学,还有哲学,有时候对科学的理解也能促使人的思想进步。在阅读中,我总是对能给予我思想启示的作品高看一眼。

为什么有些人的阅读水平一辈子也不进步,年轻时候是什么样的阅读水平,到老了还是这样的水平,就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读或者是较少读具有思想启示作用的作品。越是对文学作品有简单的直来直去要求的读者,越容易成为不进步的读者。我想我自己也要警惕这个问题。

刘海栖:离开出版行业后,我开始写作儿童文学,又开始阅读。我需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儿童文学,怎样才能把儿童文学写好,这就需要去吸收更多的养分。光从儿童文学里吸收养分已经不能使我满足,所以我也阅读成人文学,尤其是经典的成人文学。然后,再来写儿童文学作品,我就觉得眼前有光照耀,笔像犁一样前面有力量拉着。但我知道我是写儿童文学,它是一种特别的文学,因为不是任何写儿童的文字都可以被称为儿童文学的,即使这些文字出自十分灵巧的手,被更沉重的大脑支配着。儿童文学写作者在某些方面是天生的,其兴趣和经历、观念和表达方式,特别是其思想,更适合跟孩子去交流,其性格更适合跟孩子交朋友,他们的眼睛里更多的是善良在闪耀,他们留下的脚印里会绽放出一朵朵小花……

现在回过头来看,从我的人生起步开始,到我的整个职业生涯,直到我现在进入老年,儿童文学始终陪伴着我。其实不仅仅是陪伴,它是在步步引领着我,使我大体上没有走偏,大体上走得很稳,使我的人生旅程充满快乐和自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而我的快乐看得见摸得着,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可以把快乐传递给别人,特别是孩子。这是儿童文学给予我的。

周晓枫:每当我被夸奖从成人散文领域跨界过来,是给孩子们做了贡献,我就觉得受之有愧。因为,其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慷慨的行为——恰恰相反,我不是在给予,而是在获益,甚至说是在获得救助。不是我在教育孩子,而是孩子在教育我如何去保持天真与纯粹,而不是屈从于物理上的数字。我们的误区在于,以为成人就是生命的成品。如果抱有这种认识,还不如说:我们长大的那天约等于开始暮年。无论是谁,一旦自鸣得意、自以为是,就阻挡了自己继续的蓬勃成长。经验,可以成就我们,也可以束缚我们,甚至摧毁我们。向孩子学习,学习诚恳,学习热忱,学习以天真而谦卑的态度面对世界。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成长意味着成为一个更负责任的大孩子,成熟意味着不丧失纯真和趣味地去表达,而不是领取可以教训孩子的终身资格证书。其实,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未必知晓答案。有些成人自认掌握唯一且正确的标准答案,这是滑稽且无知。我愿意倾听孩子的答案,也愿意和孩子一起分享思考的过程,哪怕带着我的犹豫、迷惑和不解。

张之路: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硬碰硬的教育,它告诉人们这个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坏……当我接触了优秀的儿童文学后,我发现它就像一位慈祥而睿智的老奶奶,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柔软的东西。面对强硬,我们的名字不叫软弱,而叫感情、情怀……有些儿童故事很美,儿童文学让我们领略了真善美……当我们学习的时候,儿童文学给我们营养,它就像一粒种子埋在我们心里,不动声色地生根发芽,为我们积蓄做个好人的力量。

我们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发表出来,给读者阅读,会感到很幸福。作为作家,我们写作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要想想自己的文字是否适合读者阅读。儿童文学有时候需要浅显,但这个浅不是浅薄的浅,而是深入浅出的浅。

全文刊于《万松浦》2023年6期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我们从儿童文学中学到了什么?| 中国童年专刊》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