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有那英,必有这英,所有语言里都一样?

2023-11-28 0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玛雅蓝

老艺术家那英已经很久没动静了,今年互联网上更火的是“这英”。

从抖音直播到万圣节上海出街,这英的粉丝们从网上追到线下,“不是那英追不起,这英更有性价比”。

说来也怪,为什么这英能牢牢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让人过目不忘?其实在地球上的语言里,有“那英”,就得有“这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有这必有那

最近,一篇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期刊上的论文研究了包括中文、英语、西班牙语、挪威语、日语、泰卢固语(印度东南部语言)在内的29种语言,发现这些语言中都有类似“这儿”、“那儿”、“这个”、“那个”的指称。

出国旅游时,“this”(这个)、“that”(那个)曾经挽救了无数不知所措的人。面对五花八门的菜单:这是什么奇怪蔬菜?不管!“This!This!”为什么点个肉夹馍还要选这么多五颜六色的奶酪?不管!“That!That!”

只有英语中的“这”、“那”这么好用吗?当然不是。该研究邀请了超过800名参与者,要求他们对空间中的物体进行标记,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用到了“这个”或“那个”。

这英离咱近,那英离咱远

比如,日语中,“这个”是これ" (音:kore),“那个”是 "それ" (音:sore)。韩语里,“这个”是"이" (音:i);“那个”是"저" (音:jeo)。德语中,“这个”是"dies"(阳性)或"diese" (阴性),“那个”是 "das"(阳性)或 "jenes"(阴性)。阿拉伯语中,“这个”是"هذا" (音:hādhā,阳性) "هذه" (音:hādhhi,阴性),“那个”是 "ذلك" (音:dhālika,阳性)或 "تلك" (音:tilka,阴性)。

在该论文研究的29种语言中,所有语言都出现了指称。其中,有15种语言都出现了“这”、“那”对比的双向指称(two-way contrast),在这种指称系统中,说话人会比较物体与自己的远近,由此将物体分为“这”、“那”。

事实上,有语言类型学研究表明,世界上超过半数的语言都有双向指称,也就是说,只要有“那英”,就会有“这英”。

你说的那个是哪个?

像“这儿”、“那儿”、“这个”、“那个”这样的词叫作指示词(demonstratives),是人类语言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

现实交流中,指示词的使用还会搭配相应的手势、眼神,来明确指示对象,因此具有指示性(referential)。

现代汉语中,“指代词”往往分为四个小类:

“这”、“那”这样的定指指代

“你”、“我”这样的人称代词

“谁”、“哪儿”这样的不定代词

“某”、“每”、“其余”这样的其他指代

虽然“这”、“那”的指示词在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所有语言中的“这”、“那”都是一样的。

在现代汉语中,“这”、“那”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区分的,但像泽塔尔语(Tzeltal,一种玛雅语言)或者辜古依密舍语(Guugu Yimithirr language,一种澳大利亚土著语)等语言则是客体中心的,也就是说,这些语言更常用相对关系。比如,想指远方树下的一个人时,他们会更倾向于说“树这的人”,而不会直接说“那个人”。如果你使用的是这类语言,在对话中就要时刻注意自己每一步所走的方向。

事实上,语言学家霍尔格·迪塞尔(Holger Diessel)曾在1999年初版一本专门研究指示词的书,就叫作《指示词——形式、功能和语法》(Demonstratives: Form, Func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但哪怕这本书洋洋洒洒写了203页,也没能完全把世界上所有语言的指示词进行全面的概括、分类。时至今日,指示词仍旧是语言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可能正是因为指示词如此复杂,才能如此通用。

迪塞尔:“这很难评。”|弗莱堡大学官网

在实际生活中,“这”、“那”的定指时往往需要在具体对话中明确指代对象的,且常常配合着肢体动作一起使用,所以指称有很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使得“这”、“那”的指代词在汉语中非常灵活,可以根据上下文和交流的需求来指代不同的对象。这也是为什么,简单两个字“这”、“那”能让我们在海外畅行。

如果不是万圣节的街头场景,很难让人分清是“这英”还是“那英”|bilibili

但是,这种包容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模糊性。如果交代不清指称对象、或者指称对象被省略,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引起麻烦。

现代汉语的指示词有以自己为中心、自我感受为核心标记的特点,所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包含着很大的主观判断和情绪感受。比如,“你别那么矫情”是多矫情?“我不是那个意思”到底是几个意思?

再者,汉语自身的一些语法特性也加重了这种含糊不清。比如现代汉语没有冠词和严格的单复数系统,“这人”可以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某一特性的一类人。更甚至,在北京话等方言中,“这”可以只是一个发语词,用来引出后面要说的话。

就是说,就这(zhei)“这那”啊,可也复杂着呢!

分得清这个和那个,是人类的天性

其实,所有语言中都出现“这”和“那”并不是巧合,这和人类的认知发展基础有关。

在人类开始集群生活时,用指代词和手势交流的需求就出现了。

你才是假的!|漫画《蜘蛛侠》表情包

一边说“快看这里!”,一边用手指着要看的方向,这一个小小的动作的核心是联合注意力(joint attention),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共同关注和分享相同的对象、事件或信息时的一种认知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听从指引,顺着指向望过去、共同关注某样东西的能力,几乎是出于潜意识的。类似的,人也会忍不住,顺着别人的目光望向聚焦处。

顺着手势或眼神的指向望去,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Quora

这种联合注意力对人类语言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

早在1986年,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麦克·托马塞洛(Michael Tomasello)和麦克·杰弗里·法勒(Michael Jeffrey Farrar)就注意到, 15个月大的儿童能在妈妈的指引下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从原来关注的对象转移到妈妈强调的重点上;而如果能在联合注意力时间内进行语言互动,儿童在20个月大时会说的话(utterance)就有可能越多、掌握得也越好。

瞧!看镜头!|Visualstock.com

此外,“顺着手势望向那儿”是一个社交互动过程,包括眼神接触、手势、言语、面部表情等非言语(non-linguistic)交流形式,是一个多模式(multimodality)综合性的沟通方式,需要说话人做出一个整体性的判断。如果你大喊“快看这个!”的时候手却做出抱拳的动作,那你的朋友估计很难知道该往哪儿看。

总而言之,“这儿”、“那儿”的指称不仅是人类语言历史上最古老词汇的一部分,还是儿童最早学会的词汇的一部分。问问孩子能不能分清“这英”和“那英”,这或许是个测试孩子语言能力简单却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https://phys.org/news/2023-10-languages-words.html

[2]Spati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cross Languages Reflect Universal Action Constraints, Nature Human Behaviour (2023). DOI: 10.1038/s41562-023-01697-4 ,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3-01697-4

[3]吴越. 现代汉语代词及相关形式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 2020.DOI:10.27461/d.cnki.gzjdx. 2019.000052.

[4]Tomasello,M.,&Farrar,M.J.(1986).Joint attention and early language. Child development, 1454-1463.

[5]Messer, D. (2004).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in early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284-316.

[6]Diessel, H. (1999). Demonstratives: Form, func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 (Vol. 4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作者:玛雅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