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台军将装备新远程导弹,痴心妄想的“源头打击”(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林森
2023-11-29 07:25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台军射程2000千米的远程导弹开始量产,妄图拥有“源头打击”能力。

据环球网援引台媒报道,中国台湾地区射程可达2000千米的“擎天”超音速巡航导弹去年底正式完成作战测评。岛内有知情人士宣称,这款“重要导弹”今年已进入量产阶段。

从“青蜂”到“天马”再到现在的“擎天”,台军为了谋求远程打击能力可谓不遗余力,如今抛出“源头打击”计划,妄图通过远程导弹反制大陆,实乃螳臂当车。

“擎天”超音速巡航导弹很可能是“雄风-3”导弹的放大版,图为“雄风-3”导弹发射瞬间。

从“青蜂”说起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人类一直在追求从更远的地方杀伤敌人,更好地做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从标枪到弓箭再到投石器,这是冷兵器时代攻击距离的提升,进入热兵器时代,人类的攻击距离随着火药技术的提升,出现了几何级的增加,从火枪到火炮再到导弹,人类甚至可以超视距打击敌人,这是继飞机之后又一远程打击手段,二战中的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则第一次让人类深刻体会到了导弹的威力。

导弹在二战中崭露头角引起了各军事大国的高度重视,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国家大肆搜罗纳粹德国的导弹的技术资料和人才,比如美国、苏联和英国等国,没有抢得先机的国家(包括地区)则只能在战后通过与上述国家合作或者其他手段,获得火箭、航空发动机等方面的技术以及培养相关人才,再逐步构建自己的火箭和导弹工业,比如中国、印度等国。

新中国的火箭和导弹工业的初步构建与钱学森等归国人才以及苏联的援助密切相关。大陆在“两弹一星”工程获得的巨大成绩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但“几家欢乐几家愁”,台湾海峡对岸的一些人却忧心忡忡。在当时敌对的环境下,台湾地区当局也萌生了研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念头,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美军逐渐撤出了部署在台湾的核武器后,开始付诸实践——研制核武器的“新竹计划”粉墨登场。这份计划的大意是用12年的时间,在岛内建造一个原子能反应炉,用此炉将铀矿石进行燃烧产生钚原子;再另建一座化学分离厂,从铀中淬取出钚;另外还建立一座重水加工厂,用于铀燃烧后产生的高温降温。

1964年,台湾地区当局在“中山科学院”下增设了核能研究所、导弹研究所和电子研究所。为了投掷核武器,台湾当局又开始寻求弹道导弹。到了1976年,“中山科学院”又设立了“青蜂计划管制室”,并开始研制代号为“青蜂”的近程弹道导弹,这也是岛内研制弹道导弹的开端。解密资料显示,如果计划成功,将生产300枚核弹。台当局秘密研发核武的计划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切,最后因参与研发的核研所副所长张宪义在1988年逃往美国而失败,事后证明张宪义是中情局的情报员。

“青蜂”导弹的命名比较有意思,据说当时岛内电视台正播放李小龙的连续剧《青蜂侠》,一些科研人员也在追这个剧,之后就将该导弹命名为“青蜂”。

由于岛内导弹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仿制成熟型号是最好的选择,“青蜂”就是美国“长矛”战术弹道导弹的仿制版本,据称,岛内是从以色列获得了“长矛”导弹实物和相关技术资料,考虑到其曾向台湾地区提供了“伽百列-1”导弹相关技术,在弹道导弹上进行秘密合作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青蜂”导弹长约6米,弹径0.6米,弹重1.5吨,可搭载一枚重400-500千克的弹头,最大射程为13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命中圆概率偏差约150米,性能上与“长矛”导弹相差无几。

即使有外部的技术加持,“中山科学院”直到1980年才正式宣布“青蜂”导弹研制成功。1981年10月10日,“青蜂”导弹在台北首次公开亮相,从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青蜂”导弹采用固定阵地发射设计,没有采用“长矛”的越野机动底盘。台军一共部署了40部“青蜂”导弹发射架,由于台湾海峡的存在,部署在前线才有意义,因此其主要部署在金门、马祖地区。

由于采用了可贮存的燃料,“青蜂”导弹虽然采用的是液体发动机,但射前不需要加注燃料,反应能力与固体导弹基本相当。对于台军来说,“青蜂”导弹最大意义是拥有了除飞机之外的另一种远程打击能力,但要指出的是,这个远程打击能力只是相对于火炮而言。“青蜂”导弹精度并不高,只能用于打击机场、港口等一些大型固定目标,但能否精确命中跑道、机库等小目标那就得看运气了。

“长矛”战术导弹采用履带式发射车。

夭折的“天马”

“青蜂”导弹成功激起了台当局研制中程弹道导弹的欲望。1981年“中山科学院”联合了空军航空工业发展中心,提出三个雄心勃勃的导弹计划,分别被命名为“天马”、“天弓”和“鹰扬”,其中“天马计划”打算发展一种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在该导弹基础上还计划发展出运载火箭,用于发射卫星)。“天马”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000千米,导弹采用惯性制导,1982年样弹完成了首次试飞,计划在1988左右完成研制工作。

“天马”导弹类似于美国的“潘兴-1A”导弹,若研制成功并服役,台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大陆的威胁显而易见。不过当时中美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对“天马计划”睁一眼闭一眼的美国认为该导弹会成为中美交往的掣肘,在美国的要求下,“天马计划”下马。

美国的半路杀出让“天马计划”无果而终,但台当局并没有放弃对中程弹道导弹的追求,之后该项目改称“逖靖计划”,相关工作开始转入地下。上世纪90年代,为了替代“青蜂”导弹,台军又在“天弓-2”防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天戟”近程弹道导弹,据称,“天戟”也被叫做“天弓-2B”,弹长约9.1米,最大速度4.5马赫,最大射程约320千米,可携带一个200千克重的弹头,导弹采用惯导+GPS制导,命中精度高于“青蜂”导弹。与“青蜂”导弹采用固定式发射不同,“天戟”采用机动式发射方式,发射箱安装在轮式卡车上。

岛内研制的探空火箭。

台中程弹道导弹计划保密程度非常高,只能通过零零碎碎的信息综合分析其发展,转入地下的“逖靖计划”至今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笔者认为,该计划进入1990年代后进行了多次变更,很可能融入岛内的航天计划之内。2003年 ,台当局决定将运载火箭作为未来太空科技发展的重点,研发100千克级小型运载火箭,计划在2004年-2018年发射10-15枚运载火箭。2003年后,岛内多次进行基于“天弓”防空导弹研制的探空火箭,很可能就是为了发展中程弹道导弹,毕竟运载火箭和弹道导弹之间只有“薄薄的一层窗户纸”。

1997年,台“太空中心”主导正式开启探空火箭计划(HTTP系列火箭)。1998年,台湾地区首次发射“探空一号”, 2001年,“探空二号”发射,因第二节未能依照预设指令点火发射失败。2003年,“探空三号”发射升空,台当局以相同的载荷验证“探空二号”失败原因,火箭顺利发射到269千米的高空。

从“探空一号”到“探空七号”,台湾探空火箭的箭体均是由“天弓-2”导弹改造而成,去除战斗部、导引头后可携带150千克的有效载荷,射高达到300千米。这个尺寸的探空火箭即使改造成对地攻击导弹,射程也无法达到1000千米级别,反而是2020年岛内民营科技企业的“飞鼠一号”火箭更有潜力改造成中程弹道导弹,该火箭重3吨,若改造成导弹,射程可以达到1600千米左右。这几年,岛内官方支持的运载火箭发展没有大的成果,中程弹道导弹发展如何也无从得知。(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谢瑞强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