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似病而非病”:晚清大佬的痔疾

吴士仲
2018-10-31 16:30
来源:微信公号“晚清史”
翻书党 >
字号

光绪十七年(1891),吴大澂五十七岁。

这个年纪,搁在今天,上公交抢座位还很勇猛,离退休也还有很长一段路。可是,按照古人的年寿来说,已经算得上是老龄了。

人老了,不中用。手脚慢,气血亏,虚火旺,各种毛病都来了。大的毛病且不去说它,就是一些小毛病,也会时不时发作。譬如痔疮。

“十人九痔”。不发则已,一发起来,很痛苦。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使美。期间有个洋人找他聊天,李说“予患痔,不能坐,仅可立谈”。有一段时间,孙毓汶因为备尝“脱肛之苦”,不能端坐,只能偃卧。大概是内痔引起的。

据《愙斋自订年谱》,五十七岁这年,吴大澂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在七月游历庐山,作《匡庐纪游图》,一是在十月因为“痔疾大发,至孟河马培之家就医”。看来,吴大澂也未能幸免。

马培之(1820-1903)名文植,被誉为“江南第一圣手”。曾用牛羹治好了俞樾的腹泻,堪称神奇。光绪六年(1880),他进京为慈禧治病,得赐“勿存精要”匾额而声名大振。

马培之住在常州府武进县内的孟河镇上。孟河镇在长江之滨,交通便利。一条孟河贯城而过,孟河镇因此得名,又称孟河城或孟城。据《翁同龢日记》所载,从北门入孟河城,南行入巷,即可到马培之的医屋。

马培之家的屋子,前后共三进,合计三百多平。给人看病的地方,在二进内的左厅,如今住着马家的后人。故居没有修缮,毫不起眼,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其实,此年的八月份,吴大澂就去过孟河了。八月二十七日,他写信给别人说:

兄为痔疾所累,……意非内外兼治不可。现赴孟河马培之家,请其用药敷治,……闻王筠庄痔漏生管,经马公医治而愈,此老于外科必有把握也。

马培之以外科见长而以内科成名。想要“内外兼治”,他是最佳人选。马培之又曾将别人治好过,这也给吴大澂带来了信心。

第二次去,《年谱》说是十月,确切说,是九月三十日。当天下午三点,吴大澂从苏州浒关坐上小轮船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航行,夜里十二点左右抵达常州奔牛。十月初一清晨,轮船到了石桥码头,随即登岸。此地距马培之家,约六里多的路程。

这么早赶过去,应该是为了早点挂上号。医家认病不认人。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十一日,翁同龢从常熟出发,去孟河找另一名医费伯雄看病。十五号一大早去敲门,费伯雄尚未起床。翁让仆人先挂号,自己去喝茶,到九点半才轮上,并没有得到优待。

马培之的治疗,效果不错。十二月初三,吴大澂给学生写信说:

八月间就医孟河,请马培之内外兼治,静养三月有余,渐有功效,大进温补之剂,颇觉得力。交春以后,或可复元耳。

经过马培之的内外兼治,加上三个多月的静养,已经逐渐好转了。

说起来,吴大澂这一次发病,时机不算太坏。前一年的二月,因生母韩太夫人弃养,吴大澂从河东河道总督任上,星奔电迈,回籍丁忧。此时正守制在家,闭门读礼。所以能有此余暇,赶赴孟河医治。

前此在广东巡抚任上的那次发病,就显得麻烦一点:

兄自五月中旬以后,湿热下注,痔患与脾泄相纠缠,亦不服药。见客一两班,必偃卧憩息,出门拜客,则甚惬懒。力实有所不逮也。

夏天的广东,湿热难当,吴大澂一时不能适应,导致痔疾生发。“湿热下注”是术语,指湿热之气到了下焦。但是,从“痔患和脾泄纠缠”的描述看,湿气似在中焦。不过,这毕竟不是内疾,既然身膺疆寄,当然要力疾从公。话说回来,能扛住不服药,真不容易。

在旧社会,生活水平不高,医疗条件有限。人生了病,能扛就扛。实在不行,再去看医生。然而,良医难觅,触目之下,尽是庸医。这种情况,什么时代都一样。

同患痔疾的岑春煊,治疗起来就不那么顺利。据他自己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夏天,痔疾复发:

有荐鄂医某长于疗治者,延之来沪。试其术颇感痛苦,盛夏汗喘,殆不能支,卧床月余,仅而获愈,仍未根除也。

夏日炎炎,本来就不舒服。虽然请来的湖北医生名声在外,但他的手法似乎并不高明,让岑春煊到了几乎不能支撑的地步。

这还算好的。有人说,痔疮“似病而非病,虽不致命,而为终身之累”。此说并不尽然。治得不好,也会致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十九日,翁同龢在日记里写道:

闻桐乡令方生雨亭调帘,因病痔不能入,遂赴沪求医,遂卒于沪,可伤也。

其中说的方家澍,字雨亭,福建侯官人。时为桐乡令。本年乡试,他被派充内帘,因为痔疾去不了,于是去上海求医,结果送了性命。

回到吴大澂身上,虽然他的痔疾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治。光绪十九年(1893),吴大澂正在湖南巡抚任上,他写信给哥哥说:“长沙卑湿之地,夏日炎蒸,与弟之痔疮大不相宜。”又说:“弟自五六两月天气湿热,痔疮较甚,脾胃亦不甚和。”长沙地势较低,夏天湿热难耐,跟广东差不多。吴大澂的痔疮又犯了,脾胃也出了问题。

入秋以后,他又给哥哥汇报:

九月初起,日服黄耆、党参,正气渐旺,痔疾大有起色,饮食易于消化,精神优裕,然亦不敢十分用足,每日必静卧两三次,以资修养。

秋后暑湿顿减,加上用黄耆、党参补中气,痔疾和脾胃都大有起色。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如果中气不足,很容易腹胀便溏、发痔脱肛。中医就是这样,不只盯着发病的地方,总是追究发病的源头。

说来也是,吴大澂和簠斋陈介祺“神交十年”,关系那么好,有段时间不通信就“至为系念”,却没有跟陈提起过这事儿。大概是面对老前辈,不好意思吧。

他没想到,陈介祺有秘方呢。有一次,陈介祺听王懿荣说起,鹿传霖正患痔漏,于是热情地介绍:

弟自十八岁患此,至将六十。检陈脩园书,有本事方神仙丸,以为专用苍术可以去湿,久服而痔漏全愈,亦一效方。

原来,簠斋患有此痛已经四十多年。但他长期服用“本事方神仙丸”,竟获痊愈。神仙丸的主要成分是苍术,苍术性温,可以燥湿健脾。虽然和吴大澂所服之药不同,但治疗的思路都在培育中气。孙毓汶治脱肛,特别推崇“参、术”,这个术大概也是指苍术。

当然,要想一劳永逸,还得靠西医。西医出身的国父孙中山,据说就颇擅此术。吴大澂在长沙饱受痔疾之苦的时候,孙中山在澳门用药激法成功治好了一例。

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十三日,创刊第八天的《镜海丛报》上登载一则名为《神乎其技》的告白。我节抄一段在下面:

余患此疾廿余年,愈治而愈甚云。……予久闻孙逸仙之名,亦知其医法无论内外,奇难杂症,莫不应手回春,奏效神速,……遂请孙逸仙诊视,……不过七日之功,其痔遂脱,毫无他害。

孙中山仅用七天工夫,就治好了患者二十余年的痔疾。言之凿凿,不由得人不信。

孙中山所服务的镜湖医院,是澳门当地的一所中医院。孙中山是以西医操业的。这在当时是特例,时下却似乎是常态。

医学史上著名的孟河医派,其发源地江苏常州,有一所中医院,里面建了一个常年闭馆的孟河医派博物馆。这所中医院的医生,不用说话,一把脉就知道,你最近脾气大,头疼,入睡难,等等。他们挂着听诊器,叫你拍片子,领西药,打吊瓶,完全是西医的流程。最能体现它们家特色的是,医生一方面不相信湿气、肾虚这种讲法,一方面用银针把别人的腰扎成了筛子。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本文首发于“晚清史”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获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