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际思想周报|“人间蒸发”的卡舒吉;被禁止的性别研究

庄沐杨
2018-10-22 09:09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不仅卡舒吉“人间蒸发”,多国新闻工作状况面临恶化

过去一周,几乎全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都对准了沙特阿拉伯记者卡舒吉(Jamal Ahmad Khashoggi)的“人间蒸发”。根据多方消息,卡舒吉应该是在进入沙特阿拉伯驻土耳其大使馆之后遭到沙特方面人员杀害,并且对方下手的方式异常残忍。土耳其方面以及多家媒体传出的消息是,卡舒吉是被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ohammad Bin Salman Al Saud, “MBS”)手下的十五名特工活活肢解的。沙特方面随后也证实了卡舒吉的死亡。此事引发了多方议论,而美国、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际和区域大国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也引人关注。

在卡舒吉失踪三天后,他供稿的《华盛顿邮报》在专栏页面上开了天窗。

在卡舒吉失踪三天后,他供稿的《华盛顿邮报》在专栏页面上开了天窗,而卡舒吉生前提交的最后一份稿件也于近日刊载在《华盛顿邮报》上,原本《邮报》编辑是等待卡舒吉归来之后再敲定最终发表的版本,但如今,卡舒吉再也回不来了。在他的绝笔里,卡舒吉提到,阿拉伯世界如今最需要的就是“言论自由”。他认为,在阿拉伯世界,一道铁幕正在落下,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们拒斥自由。卡舒吉以冷战时期的自由欧洲电台为例,呼吁建立一个阿拉伯世界的跨国自由媒体平台,而这么做也是为了免于受到来自权力机关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干预,尽可能地向国际社会传达阿拉伯世界的声音。

卡舒吉的遇难不断发酵,有关卡舒吉的显赫身世甚至不少阴谋论分析也不断涌现。但毫无疑问,卡舒吉事件将会对包括美国、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在内诸多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时报》就撰文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可能出现的政策转向,吉迪恩·拉赫曼的分析指出,美国有可能会尽力限制卡舒吉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前美国与中东各国的“人气”没有俄罗斯那么高。而随后,国务卿蓬佩奥在访问沙特后略显保守的表态也似乎印证了拉赫曼的分析。但拉赫曼也提到,萨勒曼国王和即将接班的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的不可控之处,或许也会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信任君主”。

在卡舒吉的绝笔专栏中,他也提到了中东国家日益恶化的新闻工作状况,他的友人、沙特撰稿人Saleh al-Shehi就因为发表批评沙特当局的言论而被判入狱五年。卡舒吉本人也曾经对沙特当局多有批评,此次失踪也被认为是沙特当局尤其是王储对其采取的报复。卡舒吉的消失也让不少人开始关注世界多国出现的对新闻记者的打压,在东欧、中东以及东南亚,多国的新闻工作状况日益恶化。

早前乌克兰方面就出现过“乌龙事件”,原本被报道已经遭遇俄罗斯方面人员杀害的新闻记者巴布琴科,在乌克兰当局的新闻发布会上死而复生。巴布琴科的装死让人们质疑其作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但也引发了世人对俄罗斯境内反对派记者工作乃至生存状况的担忧。

同样在东欧的保加利亚,30岁的新闻工作者维多利亚·马里诺娃(Victoria Marinova)在10月初被发现死在保加利亚北部的卢塞(Ruse),调查显示马里诺娃是被残忍杀害的,并且死前遭受了强暴。在10月10日,包括《卫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报道,杀害马里诺娃的凶手已经在德国被捕,但马里诺娃的死因依然存在争议。马里诺娃虽然不是一名严格意义上的调查记者,但是她生前敢于提出对保加利亚当局的批评,她生前最后一个调查目标是该国的腐败问题。《卫报》援引部分保加利亚记者的观点,指出该国新闻界不少从业人员都相信马里诺娃之死并非一次意外的谋杀。她的前夫斯维林·马克西莫夫(Svilen Maksimov)就表示,马里诺娃遇害一案的种种证据都指向了“荒谬、可怕的巧合”。另一方面,保加利亚政府则坚称这是一起意外的谋杀案,与外界猜测的种种阴谋论无关。但该国的新闻自由度排名位居世界111位,在所有欧盟国家中垫底,这着实让人起疑。马里诺娃之死也是过去一年来第三起欧盟成员国记者遇害案。

在亚洲的缅甸,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昂山素季面临的国际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缅甸当局继今年九月初判处两名路透社记者瓦龙(Wa Lone)和觉梭(Kyaw Soe Oo)七年监禁之后,在10月10日再度逮捕了三名记者。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隶属于缅甸“十一媒体集团”(Eleven Media Group)的两名执行主编和一名首席记者,因一篇针对仰光公共巴士网络项目资金腐败问题的文章而被捕,该项目负责人据信和昂山素季关系颇佳。而在一周后的10月17日,三名记者出席庭审,在法庭上,两位编辑Kyaw Zaw Lin、Nari Min和首席记者Phyo Wai Win被指控虚假报道,可能被判入狱两年。这不是Eleven Media Group第一次有新闻工作者因为调查政府部门潜在的腐败行为而遇挫,早在2016年,该媒体的主编和首席执行官就曾因为类似案件而被拘留,不过最终无罪释放。

据《华盛顿邮报》和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报道,人权观察组织惊讶于缅甸近年来急剧恶化的新闻自由状况,并表示缅甸当局对新闻自由的容忍度和尊重都相当的低。来自亚洲20多国的多名记者共同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援受审的三名缅甸记者,声明指出,这些记者所做出的“有争议的报道”并非罪行,而是为了推动仰光政府在公共建设方面的进步。预计庭审还将继续,缅甸当局对此事则依然保持沉默。

被禁止的性别研究:匈牙利禁止高校开设性别研究专业

如今,世界上不少高校都开设有“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专业及相关课程,配合近年来的性少数和弱势群体的平权运动,性别研究专业也在不断发挥其影响力和功效。但在匈牙利,该国总理奥尔班(Orbán Viktor)却在上周签署禁令,下令全国高等院校关停性别研究专业。

近年来持续“右转”的匈牙利对性别研究专业的打压并非突然。早在今年八月初,匈牙利媒体《每周世界经济》(HVG)就曾经报道,该国人力资源部和司法部正在考虑关停该国的性别研究专业,原因是该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相关研究价值不大。在匈牙利,仅有中欧大学和罗兰大学两所高校开设有性别研究专业,罗兰大学在当时也回击了政府的意见,称该专业设立时间才不到两年就被当局认为缺乏研究价值并且就业状况不理想,指当局的判断过于草率,并质疑匈牙利政府对学术自主的过度干预。

自奥尔班总理上台之后,匈牙利国内的右翼民族主义抬头,在学术自由上,奥尔班政府也是多有弹压。早在去年二月,布达佩斯市政府就挪走了位于该市的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卢卡奇的雕像,而一年后,匈牙利当局又勒令关停该国的卢卡奇档案馆,引发学界强烈反弹。匈牙利对高校学术自主的干预,其中一个标靶被认为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索罗斯在匈牙利斥资兴办的中欧大学,近来也不断遇到办学上的麻烦。去年四月,政府要求所有由境外人士设立的外国大学,都需要在本国设立有学部,否则将面临关停的可能,而中欧大学是这些外国学校中唯一一个只在匈牙利国内设有学区的高校。而如今,该校又面临性别研究专业被裁撤的麻烦,这也再次引发了学界对匈牙利政府干涉学术自主的抗议。

奥尔班总理在上周二正式签署了政府法令,裁撤该国的性别研究专业,该专业现有的学生可以修读完项目课程,而此后性别研究专业将不复存在,法令从当地时间10月20日起生效。中欧大学随即对总理法令发表回应,称这是对学术自主和大学自治的“强烈侵犯”。而比起八月初政府有模有样的调查结论,此番正式关停性别研究专业,奥尔班当局给出的理由是,高校的性别研究专业是在进行“意识形态宣传”,而不是一门“科学”。

事实上,早在今年6月,奥尔班的一位盟友所拥有的媒体就曾指责匈牙利的性别研究学者“致力于同性恋和性别平权研究”。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则评论称,裁撤性别研究专业的相关法令将加剧欧洲的“文化战争”。在意识形态上,秉持右翼民族主义的奥尔班当局自然会对追求性少数权益的性别研究大加打压,此举也可以把矛头对准索罗斯这样不怀好意的外来者,以激发该国的民粹主义声浪。而在价值观念上,匈牙利一些高级智囊相信欧洲的基督教价值观正在逐步瓦解,而轰轰烈烈的性别平权运动出现,正是导致传统家庭观念瓦解的罪魁祸首。也因此,匈牙利领导人曾强调,每个匈牙利人都应该知道他们“生来就是男人或女人”。而就像在八月初提出裁撤性别研究专业时所做的那样,匈牙利当局也借助所谓人口统计数据和大规模调查结果来论证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据《明镜周刊》的报道,该国相信打压性别平权运动,修正人们的家庭观念,有助于提高该国的生育率。

这已经不是奥尔班当局第一次在学术自由和意识形态上和欧盟多数国家唱反调了。除了前文提到的关停卢卡奇档案馆之外,奥尔班在2010年上台之后已经解雇了数十名知名的知识分子,其中,卢卡奇的学生阿格妮丝·赫勒(Agnes Heller)甚至以涉嫌挪用研究经费为由被提起诉讼,尽管学界的声援让奥尔班当局不得不撤回指控,但学界的学术自主状况日益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看来,性别研究专业的停办是该国学术自主进一步恶化的一大标志,同时也是该国右翼民族主义日益猖獗的表现。奥尔班还会将反调唱到何时?这种反调又是否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变成欧洲的主旋律?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