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桌|从政策端到研究端,如何激活中国医药源头创新第一公里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2023-12-02 21:54
来源:澎湃新闻
10%公司 >
字号

自2015年药政改革以来,中国医药创新不断取得突破,但同靶点、同技术、同适应证等“内卷”问题也成为行业难题。如何破解中国医药行业内卷式发展?

12月2日,2023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上,多位医药行业人士在圆桌对话、发言以及采访时指出,破除“内卷”的关键是从之前的跟随创新转变为源头创新,而实现源头创新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监管部门、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方等行业各方的参与与努力。

2023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圆桌对话环节

在此次论坛上,BCG中国区执行合伙人、BCG董事总经理和全球资深合伙人吴淳在发言中介绍,高校/研究院、医院和企业是三大主要策源性创新源头,三者各有侧重。具体来看,高校、研究院偏重于基础理论、底层技术,包括新机制、靶点的发现以及新技术平台、工具开发;医院或医学中心基于患者或临床实践,侧重于细胞和基因治疗开发、医疗器械改进开发、精准医学研究、数字疗法开发;药企则在外部基础上精进,侧重于靶点验证加基于优选靶点的创新药开发,以及分子、技术平台改进。

吴淳进一步介绍,以2022年全球销量Top10“重磅炸弹”为例,从新药分子发现的角度来看,高校依旧是最主要的创新源头。上述10款药物中有3款引进自科研院所,4款引进自初创企业或科研院所,但继续溯源原研单位的背景可以看到,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重磅药品都来自高校和研究院。

从科研院所的早期研究成果到企业端的商业化产品,如何实现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朱同玉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创新能力来讲,这几年中国医药领域的进步非常快,但还没形成成熟完整的转化体系,很多科研院所的创新黑科技并没有被企业、投资人所认识。

“科学家做科学家的事,企业家做企业家的事,如果能合作好,就是双赢,但科学家和企业家往往合作得不好。” 朱同玉表示,医药创新成果转化是一个闭环系统,需要政府、企业、大学、资本的共同参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每个月会举办一期科技沙龙,将企业、投资方、科学家汇聚在一个平台,小范围深入讨论,目标就是让科学家的成果真正被投资界、企业界认知,同时培养科学家的企业家思维。

中国科学院士、海南医学院校长陈国强则认为,源头创新有颠覆性,也有前沿性,但另一个特点是不被主流所接受,或者说外界对它的接受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社会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不可能有源头创新。

站在药企的角度,复星国际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启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企业在做成果转化时面对不同的科技会看会引入不同的产品,但最重要的始终是坚持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要单纯从技术去转化,从技术去转化,有时在实验室是一个好的技术,但到了临床可能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等上市了,才发现这个技术在临床真正的应用没有太多价值。”

当前,出海成为不少国内创新药企的新选择,目的之一就是避开国内的“内卷”,有业内人士称为“卷到国外”。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原主任许嘉齐看来,卷也有可能卷出竞争力,但“我们的资金是经不起这么浪费的”,而避免“内卷”,激活源头创新的第一公里,不只是加强基础研究,从药品审评等政策端同样需要发力。

“中国目前的产业处在分散化阶段,很多家公司一起搞创新,中国PD-1肿瘤药有十多个产品获批上市,但十多个产品加起来的适应证数量才多少?一家跨国药企的一款PD-1肿瘤药就做了40个以上的适应证。”许嘉齐指出,避免类似靶点集中这样的内卷,政策端可以有更多考量和设计,比如进一步加大申报临床的审评进度,进一步公开很多信息,让每个参与者更早知道其中的情况,由此再选择自己的路,避免过多的重复投入。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