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动态|更高水平开放不仅关系产供链韧性,还影响碳排放

澎湃新闻
2023-12-04 18:09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智库 >
字号

在当下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环境下,如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议题。

11月25-26日,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议题为“世界经济新变化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为各个层面如何加强对外开放给出了针对性建议。 

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是会议要回答的一道必答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王中美指出,小多边主义的兴起与全球的生产方式和贸易投资方式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多边主义是国家基于共同关切、利益或者威胁建立起的形式灵活、较为松散的国家间合作关系。美式联盟是封闭的小多边主义,成员挑选标准具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即针对中国或者在小多边层面推行美国的高标准规则。中美竞争属于双寡头结构,这一竞争结构不可避免地存在排他性滥用与盘剥性滥用问题,以及重复建设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她建议,中国吸取一些小多边主义的实践经验,倾向于建立开放式的小多边主义模式,以便于推动针对精准议题的合作、实现纵向整合,并明确战略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祝坤福则认为,如果跨国公司采取“中国+N”的生产模式,将产能配置到其他国家,中国经济各方面将受到极大影响。他建议,一是要提升内需消费对内循环的推动作用,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转向更多地依赖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二是加大重点行业研发投入,推动国内企业内部技术革新,切实解决关键生产环节被发达国家控制的现状。三是要积极促进贸易与投资主要来源国多元化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制定,在国际经贸市场上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复旦大学教授沈国兵的研究显示,从单边视角看,中国产供链“广义内循环”对海外路径依赖较小;而从双边视角看,中美之间的全球产供链中间路径主要集中于两国周边地区,且更多倾向于非“一带一路”国家;在多边视角下,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作为中国下游中间路径的差异并不明显。沈国兵建议,积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在提升中国的全球产供链韧性、降低路径风险上发挥优势,实现更加多元化的路径分布。推进“一带一路”港口和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增强产供链危机情景下的韧性。 

国际税制对高水平开放的影响

在对外开放中,全球范围内的税制对全球贸易产生着重要影响。特别是进出口关税,既影响一个国家的进出口总量,也关系到居民福利。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戴觅的研究发现:进口最终品与中间品关税下降,分别使家庭福利平均提升0.31%与0.45%,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是提升家庭进口消费福利的重要渠道;收入越高的家庭从关税削减中获得的福利改进越大,说明关税削减呈现出“益富性”特征,这是因为,高收入家庭消费的进口商品份额更高,而对国产产品的消费中,高收入家庭消费的商品进口中间品含量更高。戴觅建议,一是要坚持贸易自由化方向,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理调整进口消费品关税,促进居民进口份额的提升,提升居民的整体福利。二是进一步推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降低与消费品相关的进口中间品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三是在积极主动扩大进口的背景下,国家应建立与之对应的分配政策,保证进口消费品种类的多元化,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进口消费差异,使得进口消费可以惠及不同收入群体。

除了关税之外,企业的税赋也对企业直接投资地点对的选择有明显影响。复旦大学教授田素华以“避税天堂与国际直接投资”为题展开研究,结果发现,母国制度质量对母国企业向避税天堂直接投资的影响呈现正U型特征,随着母国制度质量提升,初期其在避税天堂的直接投资会下降,主要是因为减少了以制度逃逸动机为主的避税天堂直接投资;然而当制度质量提升到一定的门槛值以后,母国制度质量进一步提升反而会增加在避税天堂的直接投资,这主要是因为增加了以制度套利动机(避税)为主的避税天堂直接投资。因此,田素华建议,一是要重视对流向避税天堂直接投资的统计与监测,及时检测与排查涉及避税天堂的资金流动隐患,准确掌握本国的对外投资及利用外资真实情况。二是不断提高母国制度质量,推进市场机制改革与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减少跨国公司利用海外子公司的制度逃逸与制度套利。三是为了缓解避税天堂带来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要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税收合作制度,包含能够激励跨国公司放弃使用避税天堂的强有力的国际规则。 

开放型经济还与环境可持续密切相关

近几年,人类生存环境如何实现可持续,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会上,有两位学者关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与环境可持续的研究引人注意。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春顶的研究认为,贸易摩擦显著提升了全球碳排放水平。分析发现,中美贸易摩擦导致部分生产活动转移到了碳排放强度更高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导致全球整体排放量的增加。研究发现,无论是中美间的贸易关税博弈、制度和规则博弈,还是贸易脱钩,都会导致中国、美国及全球碳排放的增加。以中美双方相互征收25%的关税为例,全球将增加约4520.5亿千克(约4.5亿吨)碳排放,增长约1.3%,相当于1.67亿辆1.6升排量汽车行驶一万公里的碳排放总量,或相当于瑞典2021年的碳排放总量,这将使全球碳排放减排目标下降约5.05%。

武汉大学教授余振则从自由贸易试验区与生物多样性关系角度着手展开研究,他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提升。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影响生物多样性,其中,结构效应的正向影响大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的负向影响。他建议,一是要进一步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进程。二是在不同城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差异化制度政策,进一步发挥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三是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区域布局,加强自由贸易试验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推广。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田春玲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