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宇宙的一寸余晖 | “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

2023-12-06 06: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早在几千年以前的上古时代,人们已经在仰望星空了。

那时先祖们站在中华大地向宇宙的星空看去,全天空最闪耀的一等星就是心宿二,它被称为大火星。到了七月,心宿二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即所谓的“七月流火”。

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看一场超长的专题电影,意外的发现在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里,作为观众的自由度大得多:可以每一层楼、每一间放映室的漫游,还可以在三楼看江水,一楼喝咖啡,给自己充好电了再继续。

作为科幻迷的我,十分欣赏这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宇宙哎!宇宙!

在1969年返回地球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如果世界各国的政要都能进入太空领略全景效应,那么世界上的绝大部分矛盾都将不复存在——因为在进入太空后,对局部地区的归属感会消失,而自身的格局也会上升到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

于是在1987年,太空题材作家弗兰克·怀特首次提出总观效应(Overview Effect),并定义为“从太空回看地球时体验到的深刻反应。”

也就是当你从太空或月球表面看地球时,你的认知会有所转变: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熟悉的家园及城市时,总会产生譬如‘世界之大而人类纷争之渺小的感慨”。

“总观效应的力量在于以全新的方式体验人类自身的存在”。

——这相当于一个人类在太空中开启了上帝视角

好在今天,我们想感受“总观效应”,不离开地球也能实现。

比如,看一场电影,不论是《流浪地球》《2001太空漫游》还是各种科幻影视剧……,

在这里,我们从太空回望地球,我们从地球看向深空。

同样的,走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里,作品只是作品。你从这一件走到下一件。

故事连着故事,思想挨着思想。这中间没有缝隙,地图上的边界线在这里消失。

在这里,人类书写了一点文明的答案,我们可以去看看。

进入展厅最抢眼的一组作品就是:

《非功能性卫星原型》直径4.8米的球体、

《轨道反射器(比例模型)》就是那个30米高的长条聚酯薄膜、

《轨道反射器(三角形变体)(比例模型)》

特雷弗·帕格伦的作品要求我们用全新的视角看待周遭世界。

无论是通过图像、雕塑、新闻调查、写作还是工程学,他的创作都挑战了构建我们经验的叙事并提出了替代性解读。这三件反光雕塑是卫星的原型。

当它们被发射到运行轨道后,反光的表面能够捕捉太阳光线,追踪日出前和日落后划过地球上空的阳光轨迹。它们以其不朽的形式和脆弱的材料,向人们展示了航空工程在脱离商业和军事利益后可能实现的其它意图。

这些美轮美奂的物件既是科幻小说中的奇想,又是顶尖的工程成就。在这里,太空与其说是待征服的边疆、待开采的矿源,或是待争夺的战略优势,不如说是一处承载了想象、灵感和创造力的场域。这组展品让我们想起仰望夜空时所看到的奇观,也让我们思考置身其中的位置。(此段引用官方说明)

第二个就是很经典的视频啦,先从地球地表的人类大小到已知宇宙范围,再返回到人体的细胞到原子粒度,是可以躺下来看的电影,第一次看的话,会感觉奇妙又有点沉迷。

宏大与渺小之间,有地球和人类。

总会让人想起卡尔萨根这段话:“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存在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出自《暗淡蓝点》

暗淡蓝点,1990年2月14日,旅行者1号拍摄的地球的照片

照片上面,只占0.15个像素的淡蓝色小点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这是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在距离我们67亿公里外所拍摄的。

这次双年展的作品,实在太多了,有的很有趣,有的则像命题作文,有的一如即往的不知所云。

指尖飞翔的蝴蝶使我们开始对星空渴望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宇宙电影,这很上海

河口龙夫作品:左1,2

半个世纪以来,河口龙夫一直致力于“关系”这一主题的创作。

他将几乎存在于所有现象中的关系加以视觉化再现:光明与黑暗、个体与社会、深远的历史过往和当下的此时此刻。在“宇宙—珀尔修斯”系列中,他将每颗恒星的光线抵达我们所需的时间用水彩写在星座的天文照片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我们正看向遥远的过去,这迫使我们思考时间、空间的本质,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在《北天极、南天极,或神圣之眼》中,河口龙夫将从南北极看到的星空分别描绘在两块铜板上,并将一个小地球仪放置其间。地球仪既象征着我们从地球视角观看宇宙的局限,也暗含了超越它的可能。尽管这种象征的意涵留待观众思考,但河口龙夫自己的主张也极具启发性:“艺术并不只一种私人世界的个体表达,还必须以某种普适的方式,探究人之为人的意义。”(此段引用官方说明)

在冷战时期,有一个美苏共同坐下来签署的宣言《关于探测到地外智慧生命之后活动的原则宣言》,主题是:如果收到地外文明信号时候应该怎么做?

其中的第八条写的是:“如果探测到一个信号,签署了这份宣言的人将不会回复。

而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中,也声嘶力竭的写着: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回应,还是不回应,这是一个问题。

还记得在把《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读完完后,我默思良久,是否下一次仰望星空的,就是某一个机器人了呢?

正如诺贝尔奖得主圣捷尔吉所说:

“生命,只不过是一个电子在寻找安息之所。”

而电子是什么呢?是宇宙诞生时的一寸余晖。

展览:“宇宙电影——第14届上海双年展”持续至2024年3月31日。

观展提醒:忘掉手机上短视频,这里要花多一些时间慢慢看。

上海本地相关:

上海天马山射电望远镜

上海天文馆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展览“火星,我们来了!与老马的旅程”,2023.12.31 结束

影视相关:纪录片《美丽星球》、《拾荒者统治》等等等等等等

本文已经授权澎湃新闻首发,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作者:王资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