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小一老”如何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巾帼健康讲堂邀请专家来支招​→

2023-12-05 22: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冬季来临

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

肺炎支原体感染、流感等交织叠加

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

“一小一老”的健康关切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妇联

共同举办了

“健康中国 母亲行动”

巾帼健康讲堂进家庭冬季专场活动

活动邀请了哪些专家?

支了些什么招?

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洗手、通风、戴口罩、易感人群打疫苗,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范俊平

最近关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数据情况是怎样的?

11月20日北京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周报显示,无论是美国东南和西南部地区,还是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持续上升,这是在秋冬季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规律。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上感”)?

是指发生在上呼吸道的感染,包括鼻、咽、喉、鼻窦和气管。根据临床特点和范围,可分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急性支气管炎、急性鼻窦炎等。

“上感”有哪些常见症状?

头痛、发烧、流鼻涕、肌肉酸痛、喉咙不适、咳嗽、鼻塞、发冷,也包括腹泻、呕吐、胃肠道不适。

“上感”是如何导致的?

由病原体所致,病原体千变万化,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

这些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近距离是飞沫传播,远距离是气溶胶传播,所以在预防中特别强调咳嗽礼仪和佩戴口罩,这样可以减少飞沫和气溶胶的产生与传播。还有直接接触,比如手拉手,以及间接接触,即触碰过病人沾有病原体相关的物体表面,所以大家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

应该如何预防?

最核心的就是戴口罩和洗手。除此之外,保持通风和物体表面消毒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一回事吗?

不是。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导致的。流感病毒是专门的一类病毒,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普通感冒全年都可以得,不分季节。流感一般发生在秋冬季,夏季也会有。普通感冒的病程一般为5~7天。流感的症状严重,尤其会有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病程也比普通感冒长。

“上感”会不会变成肺炎?

大部分“上感”都是自限性病程,一周左右时间会有所好转。是否存在肺炎要依赖影像学手段,自己不能随意判断。对于免疫正常的年轻人群,如果没有发烧或者已经退烧,基本上诊断不是肺炎。仅咳嗽迁延并不表示存在肺炎,不用紧张。

为什么月初感冒刚好月末又感冒了?

近期病原体的种类不一样,可能是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因此提醒大家,提高警惕,重在预防,不要以为自己感冒好了就有免疫力了。

大人也会得支原体肺炎吗?

成人同样也是肺炎支原体的易感人群,但很多成人可能仅表现为上感。成人出现支原体肺炎的机率也小于儿童。

感冒后什么时候该去医院?

既往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上感”多可自限,如果症状不重,可以观察及对症处理,多补水多休息。如果发热大于3天,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喘鸣、低氧,建议就医。如果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病多,有精神萎靡、指氧下降等危险讯号,及时就医。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大医院病人密集,等候时间长,提前要做好规划。医院交叉感染的风险较高,就诊期间要戴好口罩。可以优先考虑网络咨询和互联网医院诊疗。家里可以常备指氧仪,作为参考依据。

去了医院医生一般会如何医治?

医生会合理安排检测,除危重情况外,会开具对症药物,指导家庭隔离,缓解紧张情绪等。我们尤其会关注高危人群,比如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病的人群,包括哮喘、神经系统疾病、慢性肺病、心脏病等;小于5岁的儿童,尤其是小于2岁的儿童;以及妊娠期女性。

流感需要吃药吗?

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病程在早期、有重症危险因素等,我们会倾向于吃药。对于大部分健康的成年人,不吃也可以。现在明确有效的药物是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

“上感”都要吃抗生素吗?

如果上感主要由病毒引起,包括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和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在无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一般不建议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杀的是细菌,不是病毒,不建议自己一有感冒症状就主动服用抗生素。

感冒好了几天了,还咳嗽怎么办?

咳嗽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咳嗽持续时间小于3周,亚急性介于3~8周,这两种都会自然好转。慢性咳嗽会大于8周,一旦超过8周,就要考虑是否存在哮喘、肺病、胃食管反流等疾病,建议呼吸专科就诊。

嗓子疼得不行,怎么办?

如果合并声音沙哑,建议多喝水,保护性用嗓,避免吸烟饮酒。如果合并流涕鼻塞,在多喝水的同时,建议用生理盐水漱口,或用盐水喷雾冲洗鼻腔。

什么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你打了吗?

医务人员,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群,在养老机构长期生活的人群和员工,孕妇,6个月~5岁的儿童,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过去5年,我每年都接种流感疫苗。

还是担心怎么办?

集中在能做的事情上,比如把预防做好。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在应对和防控上,合理利用新冠防控中获得的经验。

控制传染病的策略是:把传染源限制住,把易感人群保护起来,把传播路径切断。洗手、通风、戴口罩、易感人群打疫苗,这些都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好个人防护 补充水分很重要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李正红

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病毒。除了新冠病毒,其他如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都是在医疗上早已熟知的病毒。其中,流感病毒有针对性治疗药物,如奥司他韦。其他病毒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主要是靠孩子的抵抗力对抗病毒。

第二类是支原体。支原体不是新型病原体,它的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疾病转归,都是我们熟知的、是在医疗掌控范围内的。支原体的针对性药物是阿奇霉素,但今年有些孩子对阿奇霉素出现了耐药性,治疗效果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等其他药物,具体用药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进行判断,家长不用太过紧张。

第三类是细菌,细菌很常见,也有针对性治疗药物。

今年的特殊情况是多种呼吸道疾病交织叠加。孩子感染后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流涕、打喷嚏、咳嗽、喘息,医生在诊断时,会提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各种诊断名词,无论哪一种都是根据感染程度来决定的,也是为了明确诊断、制定一个符合患儿的治疗方案,所以家长不要看到肺炎就恐慌。

肺炎对孩子来说是呼吸道的常见疾病,治疗可分两大方面:一是抗感染,流感、支原体或者细菌的抗感染针对药物是不一样的;二是对症治疗后,抗感染治疗是由医生通过患儿病情来决定的,家长要做好的就是在家中把孩子护理好,这也是我们下面讲的重点。

孩子感染的常见症状首先是发热,这是机体的自然反应,其目的是调动机体免疫力。对儿童来讲,治疗发热最常见的药物有两类,一类是对乙酰氨基酚,一类是布洛芬。因为有家长曾向我们求助说孩子吃了药后仍旧高烧不退,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家长普及一下退热的原理。如果没有水分,患儿不能出汗,药物是起不到相应作用的,所以补充水分非常重要,一定要让孩子多喝水。如果孩子实在喝不进去,家长可以用温水擦拭孩子的脖子、大腿根、腋窝等,但一定注意不能用酒精擦拭。

第二个症状是咳嗽。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呼吸道反射,能将呼吸道内的痰液和异物排出体外,从而保持呼吸道的清洁与通畅,所以家长不要执着于止咳。如果孩子不发烧但还咳嗽,用药的目的也不是止咳,而是化痰。

第三个症状是喘息。喘息要由医生用听诊器判断,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喘息多见于婴幼儿,可表现为哭闹、烦躁。如果确诊,可以用雾化治疗,这是效果最直接、起效最快且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方法。但家长要注意,只有患儿有喘息或者有痰液排不出来时才需要雾化,雾化不可随意使用。

问诊过程中,家长普遍关心的是患儿的饮食禁忌。首先是水分的补充,孩子不想吃饭没关系,但一定要补充足水分,要保证孩子发烧时的尿量跟平时差不多。

在家庭中,预防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第一,要注意手卫生、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如果处于人员密集的密闭空间,一定做好个人防护。第二,平时家长要让孩子多进行体育运动,通过体育锻炼和饮食均衡增加抵抗力。

秋冬季别忘保护心血管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主任

田庄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类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中国目前大概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基数太大,单一致死率最高。高血压目前90%病因未明,10%跟肾脏、肾血管、肾上腺等疾病相关,血压一旦控制不好,脑、心、肾等都会受到损伤。

如何防治?高血压的测量以在家为准,患者要多点去测,早晨、中午都要测,上班也要测,因为越来越多的高血压人群,上班时血压容易出现问题。对于一些年轻的高血压患者,许多是典型的超重,是生活方式极为不健康导致的血压高。如果能自律起来,通过非药物治疗降压的空间也非常大。

对于糖尿病而言,治疗不是单一的,而是要采取健康教育、血糖监测、饮食干预、运动干预、药物治疗五种方式一起综合治疗。其中,生活方式的改善非常重要,要少吃主食,少摄入热量,多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是控制体重和控制血糖的好办法,正常睡觉的时候,机体所释放的激素可以促进体内的平稳,如果经常熬夜,就会带来血糖血脂的紊乱。监测糖尿病需要体重、血糖、血压、血脂、抗血小板五项达标,必要时需要用二甲双胍、司美格鲁肽等药物。

对于高脂血症,看血脂需要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因为在动脉粥样硬化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起到了最不好的作用,但高密度脂蛋白却能够保护血管,所以为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更多的是要降低密度脂蛋白。

来源/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

原标题:《“一小一老”如何应对冬季呼吸道疾病?巾帼健康讲堂邀请专家来支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