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港珠澳大桥看未来:助力大湾区发展,拉近时空与心灵距离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2018-10-23 17:1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

这座穿越伶仃洋的大桥,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公里,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最长跨海大桥。

这座跨海大桥的诞生,不仅让香港、珠海、澳门之间的陆路距离极大缩短,心灵距离进一步靠近,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未来联通了更多的可能,世界级湾区的中国样本已在路上。

连通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让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地通行时间,从原本的3小时减少到30分钟。但透过三地看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大桥的时空意义远远不止于此。

从珠江口出发,通过虎门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连接深港、广佛和珠澳三大经济圈的闭合快速路网已经呈现,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即将成为现实。

作为国家级战略来规划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共同组成。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广东珠海横琴自贸区专家委员会委员肖耿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从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11城所组成的城市群,有三个可比肩世界湾区的突出优势,“在金融方面,可媲美纽约湾区;科技创新方面,可与旧金山湾区竞争;制造业的潜力,也不输东京湾区。当这些优势集合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整体协调、资源互补,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世界级城市群将具有全球竞争力,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会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

正式开通的港珠澳大桥,被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纽带。“整个大湾区存在很多发展潜力,但实际上,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瓶颈。”肖耿以香港举例说,“香港在未来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物理空间狭小,如果进一步发展,作为全球中心,物理空间限制是一个较大问题,房与地长时间供不应求,香港这些年间虽然用很多的方法去解决应对,但市场需求反响仍然很强烈。”

港珠澳大桥的通车,以及日前广深港高铁的开通运营,使湾区搭建起了一小时生活圈。“湾区未来的竞争,除了制度竞争,就是人才竞争。这也是世界级的人才竞争。他们将有很多选择,工作条件、居住环境、自由度等。”肖耿说,如果这些选择只能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选择,比如仅在香港这一个物理空间之内,是很难很好提供的,交通上实现了互联互通后,就可以构成“在CBD工作,在居住区生活的工作生活圈”。

香港立法会原主席范徐丽泰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指出,交通互联让湾区内城市之间形成一小时生活圈,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香港的土地资源非常紧张,年轻人很难置业,有了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区域交通的便利可以让更多的香港年轻人考虑住在生活圈、工作在香港。”

肖耿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有条件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工作环境,港珠澳大桥的通车,进一步突破了基础设施这一瓶颈,接下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指日可待。

更广阔的通联版图

此前有分析认为,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和跨江通道的缺失,香港对珠三角西岸、粤西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此前相对有限,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珠三角东西两岸相对发展失衡的局面。

《南方日报》曾刊文指出,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在港澳与珠西区域之间建起了陆路环链接,打通了区域阻隔,是东、西两个经济片区、两个区域交通网络的连通,将有力促进东、西区域生产要素的流动,这为珠海集聚更多高端要素、促进区域创新和开放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令斌分析,港珠澳大桥作为一条陆路通道,将为香港与粤西、广西乃至西南等地的部分客货交流提供更便捷的路线——不必经由深圳、广州,可直接通过港珠澳大桥经由珠海直达粤西、广西乃至西南等地,运输距离大约可缩短200多公里。

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基本法研究会会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分析,港珠澳大桥这一跨境大型基建项目,极大完善了粤港澳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格局,从全局角度来看,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建了更加通联的道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港澳与整个内地的互联互通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更直接来看,可以极大减少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多方面的交往的成本。

“大桥的开通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后的重大利好,它会为湾区带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助力。”邹平学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今后香港金融贸易航运等行业和澳门国际休闲娱乐中心、经济多元化,在与珠三角、广东以及整个内地的沟通联系上,都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也能拓展更广阔的通联版图。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曾表示,大桥能够打通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和中国西南地区的通道,改变大湾区与粤西以及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的地缘空间格局。

文化交融更多、心灵距离更近

港珠澳大桥也让港澳与内地人民之间的文化交融更多、心灵距离更近。

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尽管香港与澳门靠道路左侧行驶,内地靠右行驶,但在驾驶习惯和交通规则很大不同的情况下,仍可共同跨越港珠澳大桥,驶向对方的城市。

港珠澳大桥利用立交桥的设计,解决了这个差异——驾驶员在抵达或驶离香港、澳门口岸后,按照行车指示牌通过立交桥,就能完成行车方式的调整。

除此之外,肖耿还认为,三地在机动车牌照管理上,已经运营得很成熟了,即便驶入对方的城市,也很容易习惯驾驶规则。“目前来看,最主要的是进一步增加跨境通关的能力,边界通道可以更多地开通,这样港珠澳大桥就不仅以物流参与为主,自驾的人流量也能够增加。”

邹平学说,港珠澳大桥采取的三地三检、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也是三地口岸和政府采取的非常好的合作模式,对于发挥大桥通车量和通行率都有较大促进。“20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取得了极大成就,文化与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并不妨碍港澳与内地之间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关键是要有心灵上的认同感,同呼吸、共命运是港澳回归祖国以来保持繁荣稳定的必由之路。”

邹平学认为,对港澳而言,在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的机遇之下,其自身也要进一步加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社会共识和责任感,“要积极迎接机遇、拥抱机遇。”

在肖耿看来,随着两地互联互通增加,香港年轻人对祖国的发展认同也会加强,“他们将会与内地走得更近。”

对于内地,也将能更多地借鉴香港的经验。“我在香港生活了超过25年,香港在生活方式、社区服务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比如,如此拥挤的城市却很少堵车。”肖耿指出,香港的社区医疗、养老服务、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等,都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借鉴,“未来内地需要解决的大城市问题,也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

(实习生孙小咪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