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桌|飞羽掠天过影在——纪念吴大羽诞辰120周年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整理
2023-12-07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吴大羽(1903-1988)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建者之一,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对20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有卓越贡献,培养出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批蜚声中外的著名艺术家。

他生前的《飞羽掠天》诗中写有:“飞羽掠天过影在,蓓蕊待发晴明枝”。

2023年12月5日是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中国美术学院专门举办了“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文献展”和“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与会的艺术界专家学者及艺术家们就“吴大羽先生绘画艺术技艺与方法研究”及“吴大羽先生艺术理论和美育思想研究”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怀念这位美术开拓者。澎湃艺术特选刊论坛部分内容。

吴大羽,原名吴待,江苏宜兴人,1922年留学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人曾经同住巴黎近郊玫瑰别墅。1928年春天,蔡元培在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林风眠担任校长,林文铮任教务长,吴大羽被聘为西画系主任、专任教授。三人志同道合,勠力同心,一时聚集了大批优秀师资,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内最有名望和实力的艺术院校。

吴大羽

当时吴大羽在学校,无疑是艺专的一面旗帜。在杭州国立艺专最初的十年里,吴大羽为学校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建树,雕塑家刘开渠,图案学家雷圭元等教授都曾做过他的助手,获益匪浅。他以其画艺技巧,思想学养和人品风骨赢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尊敬和爱戴。其学生吴冠中说:“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赵无极说:“我受吴老师的教导至今感谢不已,他将永远是我们的模范的创作者。”他一手培养出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闵希文、丁天缺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右起:吴大羽、林文铮、林风眠

吴大羽和学生赵无极合影于上海,1948年

2023年12月5日是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中国美术学院特此举办了“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文献展”和“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对于此次纪念吴大羽的活动,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此次活动也是中国美术学院95周年校庆学术活动之一,以怀念先师,启迪当下。吴大羽先生曾被林文铮誉为‘中国色彩派之代表’,被吴冠中誉为‘杭州艺专的旗帜’,但生前未得到关注,他的艺术涉及东西方艺术两个体系,默默探索着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命题,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样的纪念节点,结合吴大羽先生的绘画作品、艺术评论、艺术教育形式,进一步研究他的艺术思想,非常有意义。 吴大羽先生是艺术革新的先锋,作为中国抽象艺术的先师,他将西方现代美术运动热潮带到中国,带到了国立艺术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作中;吴大羽是一位至情至义的师者。吴大羽先生的十封信读来感人心扉,他是一位善于点亮学生眼睛的恩师,我们最为熟知的几句话,‘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作为艺术家,他推崇创造为上,强调没有师承的师承是最好的师承,并善于用启发式、鼓励式的教学方式。”

“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论坛”现场

“吴大羽先生绘画艺术技艺与方法研究”

论坛现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以“真画者——吴大羽先生绘画的诗性与炼意”为题,就吴大羽先生绘画的诗性和从艺的虔敬谈起,并回忆了第一次看到吴大羽绘画等往事。许江回忆道,“我第一次看到吴大羽先生的画是1994年,我到台北,在大未来画廊中看他的一批作品,70-80cm,竖构图,挂在墙上,像一扇扇小窗。小窗里有鲜花,有雨意,有山岭,有图腾。这些画以遒劲的用笔、以明亮的色彩,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画廊林天民先生告诉我这是国立艺专的老主任吴大羽的画。一下子一种艺术血脉的亲情捕住了我。这次研讨会题为‘怀同样心愿者’。当时,这话还未理出,但确有一份同心愿的通灵击到我心。那些画一张一个调子,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那种色辉是可以照见人心的,是可以在顾盼的瞬间令人怦然心动的。当时,我在心底里,为这位先贤深感自傲。”

“上世纪五十年代,吴大羽先生回到上海后,就困在石库门的小阁楼上,十平方的阁楼,与外界相通的只是一个窗口,今天看到的他的许多画,几乎都是他窗口的写照,这里既有窗口上的四季,又有借此窗口所进行的内心独白。他那内在的诗性总是细细地品味这个窗口,在他与这花、这窗、这雨之间,正修炼着一种相既相融的关系,有滂沱的雨痕,有岁月粘稠的浓彩,有光晕的体察,有生命的希望,这一切都与他的生命交织在一起。”许江说。

“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文献展”

“吴大羽诞辰120周年纪念学术文献展”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邱瑞敏以“吴大羽精神永存”为题,讲述了吴大羽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同时,他表示,吴大羽先生也是一位超脱的学者,他的语言高深,且是一种语录式的表达,非常深刻,他是艺术独行其道的勇士,先生曾说“创作发明才是人生的自由”“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这些都是吴大羽先生对人生和艺术创作的思考,展现了他超然通透的艺术境界。“他丰厚的学养体现在画面中,可谓是画如其人。吴大羽先生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艺术思想和精神内核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将超越时代和时间,于历史的长河中亘古永存。

吴大羽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周长江以“为艺术的艺术——浅析吴大羽的艺术语言探索与表现”为题,通过文献和画作两方面分析,讲述了吴大羽是汲取真经又取得正果的西方现代主义传播者,“他推崇艺术的独立存在,强调精神创造的价值,他是向中国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是号召中国画家摆脱拷贝式传承、建立独特艺术个性的一面旗帜。”最后,他分享了吴大羽先生的一句语录:“文化就是创造的总称,美可以说是其中心,它包括创新和懿德。”

吴大羽全家照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文中以“飞光嚼采韵——论吴大羽油画艺术”为题,通过对吴大羽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归纳其艺术风格特征,并表示其在中国油画史中的地位,表示正如吴大羽先生的学生闵希文所言“羽师对这些早期作品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它们知识表现了眼目所感的东西,是视觉的产物,好的作品则是属于心灵的东西,要充满幻想和奥秘,对人生的冥想和彻悟。”用吴大羽先生自己的话讲,“中西艺术本属一体,无有彼此。非手眼之功,而是至善之德,才有心灵的彻悟。”

吴大羽作品

吴大羽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景刚则表示,在了解前辈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偏离,每个时代的使命不同而导致了艺术取向达到的高度不同,这是时代的使命。吴大羽、徐悲鸿、林风眠等先辈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是他们的艺术创作却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对待艺术研究的虔诚,所达到的高度、所探索的深度令人感叹,从现实题材和主题性绘画方面来谈,中国早一批留学的画家在面向生活和反映民族生活状态的绘画中,并不是应邀创作,而真正认为艺术是武器,并非只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他们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艺术的回声,在当下现实主义绘画中,我们必须要继承国立艺专优秀的前辈们曾经开创的优秀传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井士剑以“一种创造性的消失”为题作发言,谈及吴大羽先生的绘画展现了一种“蓝调”,显露了一种冷峻、思考、内心的对峙。“这种蓝调某种程度让我们联想到克莱因、罗斯科,吴大羽先生的蓝调是一种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从他早期的‘蓝调’作品可以看到笔触的抽象性,而在八十年代的作品中展现了立体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吴先生的艺术就是人性,是一种“道”。他对艺术的追求不为艰难的生活所改变,他对世界永恒的关怀也是对当代中国艺术如何走出泥泞之路,走向世界的一种解答,吴大羽先生永远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榜样。”

吴大羽作品

吴大羽作品

作为“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教授余旭红把吴大羽和赵无极的艺术联系起来,通过他们师生之间的因缘际会,把师承的影响从“直绘人生”“直面自然”“直抵人心”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表示,吴大羽先生一生的实践,无论他的生活是低迷,还是困顿,甚至有非常悲哀的时刻,但他的作品总是给我们直透人心的力量,这是我们重新珍视的,这也是国美学脉中非常重要的底色。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则表示,“绘画是坚定的独处和诚挚的劳作,吴大羽以心底的干净,自题‘自落低微’四字,让人感慨。实质他是提醒自己莫要自落低微。吴大羽在1947年致信林风眠时,回忆当时和李金发、刘既漂、林文铮等人一同在巴黎发起霍普斯学会时的情境。他称当时的他们为‘芳墩尼少年’,其中可以看到一种很高傲的心气,这种心高气正是国美人的精神气象。我们绝不‘自落低微’,无畏潮流和世俗浮沉,坚信自己的艺术核心价值,这也是国美的精神。”

吴大羽先生艺术理论和美育思想研究

在第二场以“吴大羽先生艺术理论和美育思想研究”为主题的论坛中,势象艺术中心创始人、收藏家李大钧以“吴大羽艺术作品和手稿的展览、出版、研究概述”为题,分享了一些史料。他表示,“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吴先生的艺术强调的是心物合一,艺术是天人之间的对话,吴先生在手稿的表述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科学流、艺术流和道德流的主张,他强调以技悟道,道技合一,艺术的根本在于道义,师生根本在于道义关系。”他认为,目前对吴大羽的艺术了解仅仅是初步的,期待吴大羽的艺术遗产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把他的艺术理念发扬光大。

吴大羽八十大寿庆生会 与杭州艺专时期学生留影,1983年上海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超以“‘看不见’的吴大羽——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上海之间’”为题,讲述了上海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新兴艺术策源地”。吴大羽曾多次寓居上海,聚焦“看不见”的吴大羽,通过早期珍惜文献的缺失、著录量和存世量的反差,前夜和高潮的疏离、国家记忆的复合、国际视野的拓展等部分论述,进而探讨了保护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的文化战略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菲利普·杰奎琳则以“吴大羽,从巴黎路易·罗杰尔画室求学到与安德烈·克罗多共事于杭州”为题,回顾了吴大羽先生在巴黎求学和在国立艺专工作的历程。“在巴黎与路易·罗杰尔的交往,在中国与安德烈·克罗多的共事,并利用巴黎美术学院的档案,展现了吴大羽等早期油画家在国外求学的具体经历,通过细节的披露,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对吴大羽及其同时代留法艺术家的中国油画研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935年,国立杭州艺专部分教师及友人于白龙潭郊游留影(邱玺摄影)

北京画院美术馆艺术总监、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王亚楠以“飞羽掠天——作为诗人的吴大羽”为题,从诗歌的角度切入,通过其诗稿展现吴大羽极深的古典文化修养。她表示,“吴大羽先生具备中国文人的底色和诗画合一的传统,在他笔触的节奏、色彩的明暗、画面的意境中注入了诗意,同时把绘画作为精神的载体,探索诗意、情绪,甚至历史和哲学与绘画的关联,同时兼顾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味与西方绘画的现代性。”

吴大羽作品

上海油画雕塑院院长江梅以“吴大羽对今天的艺术启示”发言。她表示,“吴大羽先生贯穿一生的艺术坚持和思考以及所形成的艺术结晶,今天看来无比珍贵。重新发现吴大羽先生一个重要的意义,是显示出20世纪中国美术中的现代主义艺术血脉始终在流淌,这条脉络时隐时现,但未曾中断。吴大羽先生作为将西方现代绘画介绍引入中国的第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开拓者、奠基人,他自觉地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方法、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美学、哲学相融会贯通,发展出深具东方美学魅力、情感丰沛、人文底蕴深厚的中国现代绘画面貌。整个20世纪的中国美术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完整,也让今天从事现当代绘画创作的实践者在本土文化的艺术脉络中有来处可追,有先行者可记。”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万木春则表示,“吴大羽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史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因为艺术到头来并不是因为它作为集体的一员而感人,艺术到头来是因为映照了个人的灵魂而感人。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相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需要照料,当我看见吴大羽先生通过艺术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照看好自己的灵魂,保持善良、高尚,不至沉沦的时候,我深为感动,既感到艺术的力量,仿佛也感到了他的孤独。”

吴大羽作品

吴大羽作品

学者顾碧原以“吴大羽的艺道和师道”为题,讲述了吴大羽的艺道与师道。“吴大羽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创造的漫画题材都是针对现实,有爱国恤民的情怀。到了法国,他非常客观看待中西方,以创造为上、以创造为本,不断地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决心来创作。在国立艺专期间,他的艺道和师道并行,教学相长。他有诗心、有文心,有深厚的历史意识,有文艺复兴的精神担当,他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艺术是一个真正生命的过程,所以为艺术教、为艺术学、为艺术生、为艺术活、为艺术战,这就是吴大羽的艺道与师道。”

吴大羽作品

吴大羽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封治国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在生前大红大紫,死后却籍籍无名,很快被人们所遗忘。还有一类在生前遭受了不公的待遇,他们的光辉被遮掩,却在他去世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显示出他们的光芒和底色。吴大羽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的艺术、他的人格、他的作品不断地重新刷新我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品质,才有可能让我们今天如此隆重,满怀尊敬地来纪念他,正如他生前的《飞羽掠天》诗中写道‘飞羽掠天过影在,蓓蕊待发晴明枝’。吴大羽先生不仅是‘飞羽过影’,他同样也说过‘我是不会死的’。

    责任编辑:顾维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