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职爸爸能带好孩子吗:质疑背后的社会症结

曾于里
2018-10-31 13:51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最近全职爸爸群体在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上海知名专栏女作家毛利的“全职爸爸一周工作报告”有广泛的读者群,毛利的丈夫辞去工作专心育儿,为此毛利每月支付丈夫2万元的月薪;澎湃的“口述中国”也做过全职爸爸的专题。顾名思义,全职爸爸即没有负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父亲,他们的生活重心以料理家务、照顾子女或自我休闲为主。

很显然,全职爸爸在中国仍旧是一个极少数的群体,有的数据说比例只占爸爸群体的2%-3%,也有的数据说比例可达10%-20%,数据虽不够统一,但只要环顾自己身边的情况就会发现,全职妈妈的比例要比全职爸爸高得多。虽然在欧美,全职爸爸的队伍也不及全职妈妈那样壮大,但爸爸带娃、遛娃、陪娃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在Google搜索引擎上键入Househusband(家庭主夫)这个关键词,成串的网页就会跳出来。

当下中国社会,全职爸爸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现象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不解”:为什么男人要在家里带小孩?爸爸可以带好小孩吗?女人真的能够负担起养家的责任吗?有意思的是,如果是全职妈妈,甚少人会发出类似的质疑。人们对于全职爸爸不理解和不信任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症结?

固化的角色分工:带孩子如何成为母亲的职责

对于全职爸爸,不少人的第一个疑问是,带孩子不是妈妈的工作吗?“带孩子是母亲的职责”这样的刻板印象是怎么来的?

历史地看,这是挥之不去的男权制阴影。古代中国,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男人在外面从政、打仗、服役、种地、打猎、经商等,女人在家“主中馈”、务蚕织,生儿育女、孝敬公婆等。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它强调的是女性生育/顾家这一“工具性”的职能,一个女性的理想模板就是“贤妻良母”,一个女性的价值就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男女平等的措施,极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百废待兴的革命建设时期,庞大的女性群体也是重要的力量源泉,女性作为劳动者的价值得到重视,女性也可以“主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从“主内”的角色中挣脱出来了,相反,她们必须内外双肩挑,诚如戴锦华指出的:“解放的中国妇女,在一个以男性为唯一规范的社会、话语结构中,承受着新的无名、无语的重负,承受着分裂的生活与分裂的自我:一边是作为和男人一样的‘人’,服务并献身于社会,全力地,在某些时候是力不胜任地支撑着她们的‘半边天’;另一边则是不言而喻地承担着女性的传统角色。”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崛起,男女平等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男女平等,不仅仅是义务上的平等,更是权利上的平等。“男性”这一身份不再是一种霸权和特权,女性同样可以工作、可以追求梦想,更关键的是,她们可以单身不结婚、可以走出家庭……建立于男权基础上的传统家庭关系也在被重构,“男主外、女主内”的格局在被改写,赚得比丈夫多的女性越来越多,理直气壮要求男性共同承担家务和育儿的女性越来越多,单身或者丁克的女性也越来越多。

纵然如此,现代女性依旧没有摆脱“工具性”的束缚,因为父权制换了无数套马甲将女性束缚在传统的窠臼中。比如现实生活中,许多经济自由、独立自主的单身女性,会遭到逼婚压力;如果结婚了,她们就要被逼问“什么时候生小孩”;生了小孩之后,依旧有人问她们“是母乳喂养吗”“什么时候把工作放一放”……

“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分工思想和模式依旧具有深厚的土壤和广泛的信众,女性仍旧首先被视为“工具性”的妻子/母亲。自然地,做家务、带孩子都是她们的主要责任,如果由男性来承担这些工作,便显得“不伦不类”。

值得一提的是,“男主外、女主内”对男性也可能是一种压迫,它让很多有更强烈“主内”意愿的男性不得不“主外”,否则就得承受外界的种种非议,比如“男的在家带孩子,真没出息”。

不平等的职场生态:女人养得起家吗

更多人担忧的是现实的经济问题:爸爸全职带孩子,女人能够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吗?因为社会上的主流是,男性的收入要比女性高得多。这样的顾虑触及了一个症结:女性在职场上遭遇到的不公平要远高于男性,女性的职业前景普遍逊色于男性。

直观的数据显示,女性在职场上遭遇更多不公和歧视。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由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显示,在市场配置劳动资源,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业率下降难以避免,但女性在业率比男性低近20%。即便在业,女性在薪酬待遇、上升空间方面也远低于男性,女性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18-64岁女性在业者的劳动收入多集中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组。在城乡低收入组中,女性分别占59.8%和65.7%,比男性高19.6%和31.4%;在城乡高收入组中,女性仅占30.9%和24.4%,明显低于男性的69.1%和75.6%。

同时,女性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任职的比例偏低,担任正职的女性更少。在高层人才所在单位,一把手是男性的占80.5%,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中没有女性的占20.4%。优秀的女性在职场上遭遇着“玻璃天花板”,高层人才所在单位有20.6%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性”的情况;有30.8%存在“同等条件下男性晋升比女性快”的情况;有47.0%存在“在技术要求高、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男性比女性多”的情况。

智联招聘发布《2017女性职场现状调研报告》也显示,女性职场天花板现象也更加突出,她们在晋升过程中机会更少。该报告对个体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晋升使用的时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男性在两年内完成个人职业生涯的首次晋升,女性这一比例则为49%。并且7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直属领导为男性,只有28%表示领导为女性。

“要生孩子、要休产假、要照顾家庭”是中国女性职场“劣势”的最深层因素。上述报告显示,处于生育高峰期(25-35岁)阶段的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感受到的性别歧视最为明显。《人民日报》也在一个调查报道中指出,有些用人单位之所以不愿意要女性,首要原因是“要生孩子,耽误时间”(43.3%)。

显而易见,在男女越是平等的社会,男女在职场上的发展机会也将愈加平等,人们对于女性经济能力的质疑越少,全职爸爸和全职妈妈的比例也会更均衡。《财富》杂志曾做一个报道称,全球商界前50强女性,超过1/3的人,家里都有一个“男贤内助”;而新西兰现任总理杰辛达·阿德恩在总理任职期间成为了妈妈,她的丈夫则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反之,在一个歧视女性的职场社会里,女性的经济能力必然普遍逊色于男性,对于女性经济能力质疑的声音也就越多。只有当女性能够与男性赢得同样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以女性何时要孩子来决定是否把工作交给她们),才会有更多男性退居幕后成为全职爸爸。

全职爸爸不是勋章,但爸爸应参与到育儿中来

人们对全职爸爸“不理解”的态度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女性种种不公平的刻板印象。从这个意义上看,越来越多的全职爸爸出现无疑是一个好现象,它有助于纠偏以往的性别格局,当更多男性回到育儿中来,也就意味着更多女性可以从家庭中解放,她们终于可以像大部分男性一样,追求她们真正想要的。

不过,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全职爸爸还是新兴现象,成为全职爸爸的人数总体还是非常少数。这当然不是呼吁男性都辞职回家当全职爸爸,应该明白的是,全职爸爸不是什么勋章,不同家庭有不同的分工模式,谁经济能力更强、谁更愿意赚钱养家,谁“主外”,谁对育儿等家庭事务更感兴趣,就留在家里。

我们只是想鼓励和呼吁更多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互联网上有一个热词,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很多时候,育儿责任全部由妈妈一人承担,仿佛妈妈的配偶并不存在。也有人如是调侃,终于明白为什么说“父爱如山”了,因为在育儿过程中,父亲就像一座山一样杵在那里什么也不做。给孩子喂奶的是妈妈,给孩子换尿布的是妈妈,带孩子打疫苗的是妈妈,给孩子辅导孩子功课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还要给孩子做饭的还是妈妈……而难得孩子主动喊起了爸爸,一般就是问“爸,我妈呢?”。

事实上,中国有许多女性,承担着全职妈妈的所有责任,本身还是一个职场人士,她们既有工作又有家庭,两头兼顾、疲于奔命。在家庭里,丈夫为她们分担的并不多。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平均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时。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72.7%的已婚者认为,与丈夫相比,妻子承担的家务劳动更多。女性承担家庭中“大部分”和“全部”做饭、洗碗、洗衣服做卫生、照料孩子生活等家务的比例均高于72.0%,而男性均低于16.0%。被访者目前3岁以下孩子,母亲承担日间主要照顾责任的比例为63.2%。

今年4月,上海市妇联、市科学育儿基地联合发布一项关于4-6岁幼儿父亲育儿(长宁区)的调查,在回答一项精力如何分配的问题是,36.1%的父亲选择了“员工/老板”,33.9%选择了“父亲”,15.1%选择了“儿子”,8%选择了“丈夫”。幼儿父亲的排序为工作关系、亲子关系、大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但从母亲卷来看,幼儿母亲花费精力最多的是“母亲”角色,花费精力多少的排序是亲子关系、工作关系、大家庭关系、夫妻关系。

虽然“丧偶式育儿”的说法有些夸张,但在育儿过程中,妈妈普遍比爸爸花费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毛利的“全职爸爸每周工作报告”拥有众多读者,每一周都有大量女性读者留言,除了一再表达对毛利的羡慕外,总不忘痛陈自己育儿过程中的一把辛酸泪,爸爸的缺席颇为普遍。让更多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不仅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有利,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和谐。但愿全职爸爸话题,能够成为更多爸爸观念转变的契机。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