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几十块,真能买张脸?

2023-12-11 17: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近日,多地检察机关发布了制作“3D”动图绕过游戏人脸识别的典型案例。

与以往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有所不同,涉案人员除了买卖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外,还大量购买多角度的人脸静态图片,再通过技术手段制作成动图,协助账号买家破解一些游戏的“人脸识别认证系统”。

如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检察院近期公布的一起典型案件。

案情涉及制作3D动图绕过游戏的人脸识别系统。

涉案人员蒋某某开办的两家游戏公司两年内向未成年人销售已通过人脸识别的账号1207个,未成年人买家遍及十多个省份。

一般来说,游戏的人脸识别机制在系统判断用户可能是未成年人等特殊场景时才会触发。

而在另一个案件中,涉案人员销售的“脸”,可谓廉价:头像加姓名加身份信息的套餐价35元左右,头像加姓名的套餐价22元左右。

上述案件中,很多已通过人脸识别的账号,正是销售给了未成年人。

如何进一步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防沉迷的措施怎样更好地落实?

对此,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愚以为:

人脸识别一旦被替换,其危害将不止是玩个游戏那么简单。

仅从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的角度来看,危害也很大。

目前游戏实名的主体就是用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实现实名,对其中的青少年可触发防沉迷系统。

但其实,实名制的漏洞还比较多,例如借用身份证即可绕过防沉迷系统。

此外,通过其他实名制的第三方应用如QQ、微信或用手机账号登陆该品牌手机的渠道服,往往也可以在游戏注册时绕过实名制。

伪造人脸识别,则是现在出现的另一种绕过方法,同样会带来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且更加难以察觉。

同时,即使是被看作是物理隔离最佳方案的游戏人脸识别,由于成本较高,也只有少量游戏公司部署了人脸识别。

而且,由于成本问题,导致触发机制不一,大多为注册时人脸识别。

尽管也有针对特定行为特征触及大数据排查而触发人脸识别,例如密集在学生假期时段上线、频繁异地登陆、更换手机后重装并登陆游戏、特殊的消费习惯等。

但频率极低,效果一般。

此外,如随机抽查这种行为,由于较为影响游戏体验,往往不会成为游戏公司的选择。

此前网易的蛋仔派对屡屡爆出未成年人沉迷和大额消费的新闻,即说明哪怕游戏大厂的防沉迷体系和人脸识别也未必靠谱。

整体而言,无论是游戏实名制还是游戏人脸识别,整体都比较简陋。

即使是人脸识别,往往也只是注册时进行一次,如果用他人身份证并由该对象完成初次识别认证,如无特别异常的游戏行为,极有可能不会再次触发。

这就带来了3D动图绕过游戏人脸识别的可乘之机。

单干,从目前实际的人脸识别应用上来看,特别是在游戏的识别应用上,3D动图绕过游戏人脸识别在技术上有很多要求。

这些案例被检察机关发布,则在对某类趋势敲响警钟,即:

它这种性质,代表了一种可能的技术操作。

它可能会通过现在的AIGC(AI自动创作生成的内容)生成式人工智能,去做更多的人脸动图或者视频,包括游戏在内的(使用)人脸识别的更多的一些场景。

这样的警钟,意味着一种风险预警和告知。

例如前不久中国新闻周刊就报道了一个案例:

在贵阳一家公司担任副总经理的孟先生突然收到视频电话,其公司董事长急需转一笔60万元资金,但不方便直接走款,便先把钱转给他,再由他转给领导指定的一个账户。

结果,好险。在银行员工帮助下,孟先生发现,视频那头的人不是领导,而是不法分子使用了AI换脸技术。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案例,已经开始冒头,而这恰恰是3D动图换脸或其他换脸手段,可能带来的高危害。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新出版有《自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清华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