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艺术让乡村更美好,“中国乡村美育联盟”揭牌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3-12-12 20:5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乡村似乎错过了现代化的“高速列车”。然而,当我们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寻求文化根源、关注文化“在地性”特质之时,乡村又开始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在这样的语境下,“乡村振兴”有了多元而复杂的维度。艺术和美育在其中起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以艺术赋能乡村建设,以美育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特色路径”,成了一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乡村美育联盟”揭牌

12月9日,“中国乡村美育联盟”揭牌仪式暨主题论坛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举行。该联盟将联动全国高校的艺术力量,广泛深入地开展乡村美育工作,将艺术的种子播散在乡村的大地上。

同时,2023上海科创·艺术与城市学术节开幕,围绕“艺术让乡村更美好”等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探讨如何在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中,让艺术与科学更好地聚焦乡村,使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共融共生。

“中国乡村美育联盟”签约

首批签约加入“中国乡村美育联盟”的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不少高校都在乡村美育方面有长期而持续的探索,有些院校的相关项目已持续进行十几二十年,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乡土的实践机会,也对当地乡村面貌形成了持久而深入的影响。

“我们今天成立了一个松散形的艺术智慧集聚式平台,大家都在艺术乡建、乡村美育领域做了多年探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呼吁参加联盟的高校同心协力,发挥高等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秉持着以村民为主体的理念,坚持用美的表现力展现乡村生态之美,用美的生产力提振乡村产业经济,用美的感召力实现乡村人才汇聚,用美的创造力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在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大学的支持下,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人民政府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开展“中国乡村美育学院计划”。计划旨在用高校的力量和艺术的赋能创造性地开展乡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推动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为开拓大都市乡村振兴特色路径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乡村美育联盟’扎根宝山罗泾,希望在大家努力下,共同绘制蓝图,让美的力量介入,让村民成为艺术家,让艺术家来到这里变成原住民,共同建设、见证美好的乡村家园。” 金江波说。

活动现场,“中国乡村美育联盟”倡议书发布。联盟将以美育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对乡村美育的认知和关注;将整合联盟单位资源优势,共同探讨美育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和模式;将支持并推动各类乡村美育项目,使之成为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艺术让乡村更美好”主题论坛

下午的“艺术让乡村更美好”及“艺术乡建点亮乡村”主题论坛及嘉宾对谈中,各位“中国乡村美育联盟”代表分享了各艺术院校的乡村美育实践案例及研究成果,讨论了文化遗存如何赋能乡村建设,如何以教育之力、高校之力服务乡村振兴,如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乡村振兴高层次艺术人才等话题。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提倡并推行美育的“第一人”,他曾指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塑造全面完整的人,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联盟高校中,有不少将乡村美育的关注点放在“育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琳介绍了他们的“陌上花开美育下乡行动”实践项目。该项目培训乡村美术教师,同时结合乡村青少年年龄段,打造适合他们的分龄美育课程。

“我们为孩子种下了一粒美的种子,无论他们之后会不会从事艺术工作,这样的经历都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不知不觉见浸润了他们的心灵。” 王晓琳从事青少年美育工作已经十几年,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灿烂笑脸,“这是一个美育工作者真正希望得到的。”

在王晓琳看来,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乡村美育联盟”,联合各大高校开展“中国乡村美育学院计划”,将进一步发挥全国高校艺术实践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美育均衡;搭建乡村美育教育的合作交流平台,整合高校资源,协同更多的社会力量,为推动中国乡村美育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在乡村日益空心化的条件下,高校的进入也为乡村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很多年轻人选择乡土、选择乡村作为创新创业的家园。

中国乡村美育实践案例展览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勇强调面向乡村,高校美育应该“扎根乡土、共同成长”,打通学校与乡村、课堂与乡土。中国美术学院面向乡土“真题真做”,学生走进乡村,民间艺人与传承人走进课堂,实践与教学打通,实地践行乡村美育的理念。

福建宁德乡土学院是中国美术学院最早设立的社会美育基地,在这个基地,毕业学生扎根于此创业,老师与学生深入乡村,构建了一个美育平台。他们改建乡村建筑,邀请艺术家来此结合当地特色做项目,有效通过艺术活化了乡村。“我们扎根于此,构建起同学对乡土的充分了解。在教育别人、传播美育的同时,大家也被乡村文化塑造、改变,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云南艺术学院副校长陈劲松则提及,乡村美育并不是简单的“教农村孩子唱歌、跳舞、画画”,更不是单向的输送艺术教育到乡村,“美院师生在乡村,在大自然中收获了情操,收获了温润的心灵,激发了自己的创新创造力,这也是乡村美育应该做的,高校美育到乡村,应该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他认为乡村美育应该“回到真正意义的树人育人”,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服务。

“今天转型中的中国乡村不应只是功能化地服从于经济和旅游,乡村的价值是可以治愈现代化带来的危机。把乡村复兴放在更大的历史逻辑和未来的文明走向中来理解,我们能承担更多的义务。”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认为,乡村对中国人的意义,是承载我们民族信仰的血脉家园,“我们应该把真正的艺术融入在当地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祖宗崇拜、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

    责任编辑:夏奕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