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长三角议事厅︱长三角小微制造业如何“走出去”?

崔琪涌 张源 何金廖
2023-12-14 12:3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小微企业数量大、密度高、活力强,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小微企业在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聚力于小微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从内到外优化营商环境。除了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还积极发挥经济辐射能力,致力于实现区域内和地区间协同跃升。

小微制造企业的经济辐射力分布

小微制造企业与大中型制造业企业相比,在治理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市场地位、市场行为和绩效等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多元性、复杂性和经济外部性。

随着国家不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推动中小企业景气提升,小微制造业整体表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企业总量稳中有增,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尤为明显。三大经济圈依托领先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小微企业规模优势,通过跨区域的协同合作、产业转移、业务承接等方式,辐射我国其他地区小微制造业发展。

长三角地区小微制造企业对外经济辐射影响力和对内经济引力的区域分布基本一致,其中,对外与山东、湖北的双向经济影响均较大;对湖南、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引力较强,反向的对内经济引力则相对较弱。

纵观长三角地区小微制造企业对外经济辐射力的影响分布,受益最大的区域是与长三角地区接壤的山东、湖北及河南。三个省都与长三角地区接壤,经济距离均在10.5小时以内。其中,位于华东地区的山东所受经济影响多于华中地区的湖北和河南,除去小微制造业规模发展程度有别和政策扶持不同等因素,也与华东两省距江浙沪的运输时间(尤其是公路运输)更短有关。

受经济辐射影响较高的区域则包括湖南、福建、江西、四川、山西、陕西及重庆。除江西和福建两省,其余省市均位于外围,与长三角经济圈经济距离普遍多出5至10小时。

江西省小微企业数量已占当地市场总量 95% 以上,其中制造业比重占据市场前三位。2015年至今,江西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与长三角地区加强合作,为制造业小微企业生根发芽和进一步成长提供机遇。

自商事制度改革以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的福建小微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和构建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新通道以外,也进一步与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制造业等开展产业协作。

受经济辐射影响一般的区域主要有广西、辽宁、黑龙江及云南。黑龙江已初步形成与长三角等经济区域制造业优势互补的发展机制,通过降低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区域间整合产业所需资源,为黑龙江产业集群经济带的形成提供禀赋保障。

同样位于东北的辽宁也深化与长三角合作,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工作的再深化、再分解、再部署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进入全面推进落实的新阶段。

受经济辐射影响较弱的区域则是吉林。吉林小微制造业发展指数与辽宁和黑龙江相比较低。鉴于资源禀赋、综合经济发展、与长三角的经济距离等因素,所受长三角经济圈小微制造业的空间经济影响在东三省中最小。

受影响最弱的区域包括宁夏、新疆、海南及贵州等其它省区市。与受京津冀经济圈影响的第五级省市类似,受限于自身经济发展慢和空间距离大等因素,小微制造业受长三角经济圈辐射带动影响很小。

长三角小微制造业企业如何突破发展壁垒?

首先是打破行政壁垒,系统谋划长三角地区与全国其他区域小微制造业发展大局。

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长三角地区应抓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谋划加强与域外经济发展和联系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区域内部各行政区域互联互通的已有成功经验推广到区域之间。

空间距离固然不可改变,但基于费用、时间和劳动力三要素的经济距离可以优化。在国家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布局的前提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应该扶持小微制造业发展薄弱地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行政区域间的交通藩篱、加强公共服务共享,进而降低因物流成本和距离衰减带来的双向经济引力损耗,充分利用区域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

另一方面,依托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推动小微制造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积极参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利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通过远程支持,减少劳动力流动成本。

其次是鼓励合作共赢,支持长三角小微制造企业“走出去”,构筑跨区域合作机制。

研究表明,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省份更容易受经济辐射力影响,享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部的小微制造业发展的溢出红利。因此,在各省市的地方政府应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等经济一体化发展经济圈,积极承接制造产业以及与经济圈企业产业分工协作。

同时,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和长远发展路径,与经济圈产业优势互补,建立小微制造业在该地区的区位黏性,为经济圈发达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留出成长空间和资源。

除了提高自身内部和京津冀、粤港澳等经济圈之间制造业的经济空间联系,长三角区域也要增大区域协同的覆盖范围,与经济圈周边省市产业协调并形成互补优势,将经济影响最大化。

此外,还应该鼓励小微制造企业“走出去”,将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链接我国内地省市和海外市场的枢纽,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助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政策协调与沟通,发挥长三角地区小微制造企业在保障设施联通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还要鼓励受辐射带动影响较弱的地区提升小微制造企业发展质量,主动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长三角小微制造企业应该在享受国家给予的区域发展政策红利的同时,加强科技、产品、市场、管理、组织、人才引进与培养、商业模式、融资渠道等多方位创新。在融入主要产业供应链和价值链时,这些地区的小微制造企业还应该争当规模以上企业的供应商、服务商和配套商,积极参与共链行动,深化与大中小企业“链式”合作,实现多维度协同,共同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作者崔琪涌系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张源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讲师,上海市晨光学者;何金廖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长三角地区小微制造企业的空间经济关系与协同发展研究”(20YJC790182)和上海金融科技研究中心2023年度金融科技研究专项课题(2023-JK03-A)的转化成果]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责任编辑:吕娜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