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寻猫启示|猫物语

崔莹
2023-12-15 16:53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在欧洲,不少中餐馆的门前经常摆着“招财猫”。那是一只喜气洋洋的大胖猫,它“正襟危坐”,一手高举至头顶,做出招手的姿势。店老板们相信,招财猫能够吸引顾客上门,让自己财运滚滚。不过,可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招财猫源自中国。实际上,招财猫源自日本,诞生于日本江户末期的江户城镇(今东京)。大家所熟悉的另一只“日本猫”一定是左耳上系着红色蝴蝶结的“凯蒂猫”(Hello Kitty)。凯蒂猫由日本三丽鸥公司于1974年创作,业已近50岁高龄。猫在日本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本有很多供奉猫的神社和寺庙,比如东京都新宿的“自性院”(猫地藏堂)和东京都赤坂的“美喜井稲荷”神社等。并且,在日本的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艺术家热衷写猫、画猫。

招财猫

阿姆斯特丹猫博物馆里的招财猫

东京都新宿的自性院

没有人知道猫是什么时候到达日本这个岛国的。一种观点认为,在1000多年前,猫从中国传入日本。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更早的时候,猫就沿着贸易路线从埃及或印度到达朝鲜,然后漂洋过海到达日本。因为人们在日本的一些非常古老的坟墓中发现了猫的碎骨,并且,这些骨头只存在于贵族的坟墓里,考古学家推测,猫在当时一定很珍贵,可能是贵族之间互相赠送的礼物。再有一种观点认为,猫随佛教传入日本。公元552年,佛教沿着丝绸之路,自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猫很可能也随之而来。因为,僧侣们一路传经授道,同时会带来许多佛经。这些佛经通常抄写在丝绸卷轴上,而老鼠正是这些丝绸卷轴的天敌。于是,远赴他乡的僧侣们不得不带来“猫护卫”,让它们在寺庙里站岗,保护佛经。也有传言说,3400多年前,日本本地曾出现过一种野猫,但它们在公元前300年就灭绝了。

美国作家扎克·戴维森(Zack Davisson)在他的著作《怪猫:日本的超自然猫》(Kaibyo: The Supernatural Cats of Japan)中指出,在日本,关于一只猫最早的确切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889年。那一年的3月11日,17岁的宇多天皇写道:“宽保元年二月六日。闲暇之余,我来表达一下我对猫的喜爱之情。这只猫是从南本久桥那里接来的,是作为献给先皇的礼物乘船送来的。虽然有人说它让人联想到最深沉的墨水,但没有人能用言语来形容它。其长五寸,高六寸。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张弓,但它并没有停留太久。它眯起眼睛,伸出爪子,以示反抗。它露出了背部。当它躺下时,会像硬币一样卷成一个圆圈。你看不到它的脚。它就像一个圆形的璧盘。当它站起来时,它的叫声表达了深深的孤独,就像一条黑龙漂浮在云端之上。它低着头,甩着尾巴。它可以伸展脊柱,让身高至少增加两寸。它的颜色可以让它在夜间消失。我确信它比其他所有猫科动物都要高明。”

《怪猫:日本的超自然猫》

这样的描述让人们多少能了解猫在当时的地位。在此后的几个世纪,猫很珍贵,价格不菲,并一直是天皇心爱的伴侣或宫廷贵妇的宠物。《怪猫:日本的超自然猫》介绍,日本有据可考的最早的一只有名字的猫是天皇的爱猫,叫“内宫首席侍女”。这个头衔是一条天皇(980-1011年)授予他心爱的猫咪的。有趣的是,它像极了古代帝王给嫔妃的封号。这只猫不仅拥有等级和头衔,还拥有专门照顾她饮食起居的侍从。实际上,在当时,为猫授予皇室头衔并不罕见,当猫去世时,为它举办奢华的葬礼也不罕见。一条天皇对猫宠爱有加,当小奶猫诞生后,他马上安排奶妈照看它们,并命令裁缝为小奶猫们制作礼服。不过,猫们大概不会领情。日本有句谚语:“喂狗三天,他三年都会记住你的恩情;喂猫三年,她三天就会忘记你的恩情。”当然,对于猫是否会忘恩,人们争论不休。日本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动画电影《猫的报恩》则呈现猫咪们有恩必报。片中,小春救了猫王子的命,猫王向小春报恩。

大约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猫开始在日本文学和民间传说中频频亮相。《源氏物语》《竹取物语》《徒然草》和《枕草子》等文学作品中都有猫的身影。在十世纪末的随笔集《枕草子》中,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这样描述她眼中的完美的猫:“除了腹部之外,全身都是黑色的。”

1920年出版的《旧日本宫女日记》(Diaries of Court Ladies of Old Japan)里,生活在十一世纪的日本女子(Lady Sarashina)在日记中充满爱意地讲述她与宠物猫之间的关系。她写道:“有一次,在米花月,我看爱情小说看到很晚,听到一只猫在喵喵地叫,叫声拖得很长。我纳闷地转过身,看到一只非常可爱的猫。‘它从哪儿来的?’我问道。‘嘘,’姐姐说,‘别告诉别人。这只猫很可爱,我们养着它吧。’这只猫非常善于社交,躺在我们身边。我们想,可能会有人来找它,所以我们就把它偷偷养了起来。她远离那些粗俗的仆人,总是安静地坐在我们面前。她对不干净的食物视而不见,从来不吃……”

《旧日本宫女日记》

日本作家、诗人紫式部夫人在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中提到了宫廷里的猫:“当那只最不合群的猫发现自己被裹在某人的大衣里,睡在他的床上,被人抚摸、喂食、照顾得无微不至时——很快便失去了尊严。”

猫的繁殖能力很强,随着时间的推移,猫的数量越来越多,深宫大院已经无法阻止它们开拓领地的步伐。很快,即使是最贫穷的家庭也养得起猫了。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猫便失去了神秘感。与此同时,它们被赋予了一些新的东西——超自然的魔法。不过,很多情况下,这种魔法并不被人类青睐。

据说,居住在北海道北部岛屿的阿伊努人相信,如果有人杀死一只猫,猫的灵魂会通过施魔法的方式复仇,令凶手死无葬身之地。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途径是让杀猫人吃掉这只猫的一部分,如果不这样做,猫的灵魂就会附在杀猫人身上,让他像猫那样死去:他会一边喵喵叫,一边痛苦地死去。如果杀猫人仍有能力,他也可以通过杀死另一只猫并吃掉它的一部分,来治愈自己。这种痛苦被阿伊努人视为“猫的惩罚”。另外一些人相信,杀死猫会引发致命的疾病,甚至会令凶手及其家人七世不得超生。

迷信的日本人认为猫的尾巴是其魔力的源泉,因此,为避免灾难,他们争相剪掉猫尾巴。这样,猫就无法变成妖怪。一个日本民间故事描述了猫尾巴如何导致整座城市毁灭:猫的尾巴着火,在城里跑来跑去,点燃了所有的房子,最终摧毁了整座城市。

当然,也有一些受人爱戴的“魔法猫”。日本流行着一个“忠诚的猫”的传说。大阪的一户人家每年都会缅怀祖先的猫,这家人回忆,这只可爱的猫会跟着曾祖父的女儿到处跑,以至于曾祖父担心这只猫爱上了她的女儿,并会对她施魔法。猫明白曾祖父的心思后,当晚便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解释,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在保护他的女儿不受粮仓里的一只大老鼠的伤害。猫叮嘱这位曾祖父去寻找一只擅长捕猎的猫,并把它带回家。曾祖父照办。然后,两只猫齐心协力,和巨鼠大战,并最终获胜。不过,两只猫却因重伤而亡。因为猫的勇敢和忠诚,这家人每年都会虔诚地缅怀它。

招财猫也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猫。在日本,关于招财猫的来历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一个暴风雨天,一位领主正躲在树下避雨,他突然看到一只猫在向他挥爪,他被这一举动吸引,向猫走去。突然,一道闪电击中了他之前站的那个地方,领主幸免于难,并相信猫救了他的命。因此,猫招手象征着好运。另一种说法是,一位老妇穷得叮当响,她不得不把自己的猫放走。有一天,这只猫出现在老妇人的梦中,对老妇人说,让她做些陶猫,拿到市场上去卖。结果,这种陶猫非常畅销。老妇人继续制作、出售陶猫,直到快乐地退休。此后,陶猫便成为幸运物。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猫日益成为日本艺术家的宠儿。此时,人们的兴趣转向同时代的时尚和风俗,面向普通民众、描绘生活百态的绘画和版画大量问世,这些便是“浮世绘”。在这个时期,猫从宠物和捕鼠者变成了小巷里的“拾荒者”和“流浪者”,并且,人们认为猫贪图享乐。于是,猫成为浮世绘中最受欢迎的宠物,艺术家纷纷将猫画进他们的作品,一开始只是用猫装饰角落,后来,猫成为画作的主角。比如,歌川广重在他著名的《江户百景》系列画作中描绘了从窗外偷看的猫。歌川国贞在他的《美人》系列画作中呈现了著名的艺伎与猫玩耍的场景。

歌川广重《猫向窗外看》

歌川国贞《看书的美人和伸懒腰的猫》

歌川国贞《美人和猫》

1842年,日本皇室高级顾问水野忠邦认为浮世绘过于颓废,有悖于社会道德,发起了“天保改革”。新颁布的法规对娱乐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制,并禁止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任何艺伎或歌舞伎演员的形象。此前,这类画作是很多艺术家赖以谋生的法宝。随着这笔收入突然被剥夺,艺术家们陷入绝望。结果,有人想出用猫来代替艺伎或歌舞伎演员的主意——因为法规没有禁止画猫去喝酒买醉啊。1840年代,很多画作描绘一些放荡的猫身着时装,彻夜酗酒、搞事情、在城里嬉戏。著名艺术家歌川国芳尤其痴迷于画猫,他在数百幅作品中画了猫。歌川国芳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猫文化”,他利用猫的变形魔法,将猫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些狂欢者根本就是人类。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就是猫,猫就是人。

歌川国芳《东海道五十三个驿站的猫》

(未完待续。歌川国芳和他画的猫,请见下期。)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