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丨大学“悄悄”为贫困生发羽绒服,贴心举动让善意更暖

刘心璇
2023-12-14 18:1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随着寒冬的到来,一些高校正在陆续开展“暖冬”活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羽绒服。这在很多高校,本是一件做了很多年的“旧事”。据媒体报道,今年高校的“暖冬”活动,在保护受资助学生隐私方面,进行了更多探索。

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无需学生申请,学校依托大数据平台精准筛选发放名单,“悄无声息”地将温暖送到有需要的学生身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点对点通知学生试穿和领取衣服。

再比如,为了避免穿着羽绒服的学生被一眼认出,也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沈阳建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东济宁医学院有意避免羽绒服的款式统一,提供多款供学生选择,甚至“将商场搬进校园”;在发布活动相关图片时,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对受资助学生脸部“打码”,沈阳建筑大学让学生佩戴口罩……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网站图片

沈阳建筑大学网站图片

这些举动看似不大,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可能还会因为琐碎而显得有些“麻烦”。但毫无疑问,对于受资助的学生来说,它们是真真切切的贴心、暖心之举。学生们在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时,也能更安心,更无心理负担。这绝非多此一举,有受资助的同学就开心地表示:“之前担心大家的衣服都一样,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贫困生身份,现在就没有这个后顾之忧了!”

给贫困生发放羽绒服等物资,是为了帮助他们温暖过冬,避免因一时的困难而影响生活,这是一种物质上的资助。而对于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则是精神上的“照拂”,是对学生尊严的呵护。这两者相加,让政策的善意显得更暖。

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在学生工作中越来越人性化,比如,发放奖、助学金时注重保护学生隐私,“悄悄”为贫困生充饭卡,等等。这固然是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在校的消费记录,精准筛选出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精准帮扶。但从根本上说,更是一种管理理念、教育理念的更新。

这种进步,也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精准分配资金名额,明确重点受助学生,“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地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2018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感受,越来越注重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帮扶困难学生时更注重方式方法、维护他们的尊严和隐私,这就是大学人文精神的最好彰显,是一种最生动的、最言传身教式的“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生动细节。

我们为高校的这些举动点赞,原因正在于此:被“暖到”的,从来不只是那些受到资助的学生,也包括读到新闻的网友,包括整个社会。

    责任编辑:甘琼芳
    图片编辑:施佳慧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