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2本书:方寸象牙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新闻中心
2023-12-15 15:4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终于有冬天的感觉了。寒冷,让阅读来温暖。

《奥斯丁问题:“方寸象牙”上的群己之思》

黄梅/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年10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在黄梅看来,我们仍生活在“奥斯丁的时代”里。奥斯丁的“主人公没有拒斥社会主导阶级/势力的激烈心态,对正在逐渐得势的思想取向和规则秩序虽然并不全盘欣然接受,却也不是断然拒绝,而是为那个正在生成发展、尚未彻底定型的‘现代’社会思虑考量究竟什么是所谓‘幸福’,对于人类个体生存来说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是黄梅眼中的“奥斯丁问题”,她认为,两百年过去了,这些依然是当代中国和世界面临的课题。黄梅的新著以“群己”关系之辨为贯穿线索,逐一分析奥斯丁的六部长篇小说。区别于英语学界的当代评价大多聚焦于“己”,黄梅此书更侧重讨论奥斯丁小说中有关“群”的展示、言说和思考。奥斯丁身处正在发酵的英式现代“逐利社会”,她以虚构艺术关注旧群己纽带的解体并探讨新人际关系创生的可能性,这是《奥斯丁问题》的核心关怀。

《边缘女人:十七世纪的三则人生故事》

【加拿大】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 李玮璐/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2023年11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推荐语:

10月21日,历史学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逝世,她是新文化史的代表学者,声名斐然。然而惭愧的是,虽然之前也翻过《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但对这位学者并没有更多的了解。这次透过国内学者撰写的纪念文章,又去读了《新史学:自白与对话》中戴维斯的一篇长访谈,对她的人生经历、学术研究有过一些了解之后,实在感到钦佩——这位女性学者,在她的时代或是家庭中,无论哪一重身份,看起来都完成得那么精彩。

戴维斯去世后不久,就在新书书讯中看到了《边缘女人》,自然地,就成了案头读物。《边缘女人》讲述了十七世纪在欧洲、北美和南美三位不同宗教信仰“边缘”女性的人生故事。所谓“边缘”,戴维斯在“结语”中做了解释。至于她为什么写这三位女性的人生故事,戴维斯在本书的“序幕”中虚拟了自己与书中三位主角的对话,在对话中,她对此做了说明:“我想要通过你们如何谈论自己,以及你们所做的事情来展示你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别。你们与所处世界中的男人的区别在哪,相似又在哪儿……”“我想要展示你们每个人如何书写自己与你们之外人群的关系”“我想要囊括进一位犹太教徒、一位天主教徒、一位新教徒,这样我便能看到不同宗教在女人的人生中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为你们开启了什么样的门,又关上了什么样的门,允许你们选择什么样的言语行为。”在此引导之下,即使对书中涉及的时代背景、宗教背景有些陌生,囫囵着读完故事,大概也能对上述问题回答一二。

《边缘女人》讲的是女人的故事,是一部好看的妇女史研究,性别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视角。女性学者写妇女史,也许会有一定的自我投射,戴维斯在那篇长访谈中也有提及,而在此更想拎出访谈中戴维斯谈妇女史的几句,以帮助我们再读《边缘女人》:“我更乐意看到不将妇女视为牺牲品的妇女史,不对许多情形下妇女在与男人合作甚至共谋熟视无睹的妇女史。……必须记住的是妇女所处的关系和网络的范围,否则,就看不到她们置身何处的危险。生活中有若干个系统笼罩在她们身上,我们必须记得这些系统的存在,好看得到全貌。……要紧的是我们应该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下来审视女人。”

《老实好人》

顾湘/著,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2023年10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顾湘的小说集《老实好人》,写了一系列故事。故事里大多数的人,恰如其中一则中所写的:“……表示谅解。它们说完这一句之后,通常就闭嘴不再说什么了,然后做出不怎么在意的样子。看着它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它们就是那么善良、体贴、同情人。”多数是老实的好人。

上了年纪的上海人讲话,讲一个人“好人”,就是在讲他“老实”,讲一个人“老实”,也是在讲他是“好人”。当然“老实”不一定都“好人”,就像《下沉》这篇里曼玲的前夫,读着读着会觉得他其实是个老实人呐,但是他绝对称不上“好人”了。“好人”也不一定是“老实”的,比如《敬老卡》里的顾存兴,他挺老实的,但是也不完全“老实”。

顾存兴是一个海明威式的人物,他“是神枪手、特等射手、投弹能手、五好战士”,他可以在一天之内“坐了五十三站地铁、一百九十四站公共汽车”,他执着地还在“挖河泥”,他“去过许多地方,到处去”。

《下沉》则是一个沉重的故事,且看这篇的开头:“心病这回事,小的时候有,到老还是会有。谁曾想过人竟然真的要在困惑或劳碌中度过一生呢。”再看这篇的结尾:“他凶恶的话言犹在耳,一会儿又仿佛看见他忽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来哀求她,曼玲实在受不了了,拉起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放在心口说了声:‘以后我可只有你啦。’”

总共十一个故事,除了刚刚提到的,都是很有趣的,比如关于在日本打游戏的,或者在和平公园收养了一只兔子的……篇幅有长有短,作者费了心思把长短交错起来,让人读着就好像是坐听长歌短调相咏。

《南方来信》

张乐天/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2023年9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198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上海小姑娘倪双玉移居香港。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让她很不适应,她与还在上海的堂妹倪青开始书信往来,诉说生活、工作、感情等各方面的心事。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的张乐天老师很幸运地获得了双玉写给妹妹的这批信件,整理出版了《南方来信》一书,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那个巨变时代里人的心理变化。

《南方来信》有个很吸引人的副标题:1980年代上海少女香港沉浮记,因为这些书信从倪双玉1983年刚刚踏上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写起,直至1985年结束,信中完整记录了她从陌生到适应的转变过程,以及其中种种遭遇,可谓十分精彩。比如遭遇职场性骚扰、与父母决裂、被富家子弟追求;以及,信中占据大部分篇幅的感情故事。倪双玉在上海读高中时就有几个追求者,并与其中一位男同学确定了恋爱关系。异地恋之后,他们的感情慢慢发生变化,刚开始,她还为了给男友出国留学筹钱,下定决心去演艺圈发展,谁知被男友误解她贪慕虚荣。帮她移居香港的大伯性骚扰她,她一怒之下离开了大伯的公司,男友听说后,却认为她这样做不妥、太冲动,令她很不理解。总之,两人渐行渐远,乃至原本纯情浪漫的双玉最后开始很现实地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

全书完整呈现了这些书信,虽然读着很有意思,甚至很惊讶,比如双玉在信中会很自然地与堂妹谈性,在感情或家庭上,她又有着明显的女性主义意识,但总感觉只是罗列这些书信是不是有些简单、琐碎,毕竟信中还有很多篇幅是在谈论化妆、衣服、饰品等日常话题。直至看到书后张乐天老师的跋以及附录的一篇访谈,才明白这些书信的宝贵价值。它们就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倪双玉的经历不就是中国人在那个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社会物质逐渐充盈时,人的内心世界、精神的一种转变吗?只不过,双玉的这个过程,因为移居香港,被极度地提前了、缩短了。而信件中的内容,都是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这也给情感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人各为己,神反万物》(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Against All: a memoir

【德】沃纳·赫尔佐格/著,企鹅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推荐人:盛韵

推荐语:

德国电影导演沃纳·赫尔佐格(Werner Herzog)在八十岁高龄之际写了一本回忆录《人各为己,神反万物》(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Against All: a memoir),刚被翻译成英语。赫尔佐格以迷恋疯狂和孤独的人或事著称,他的纪录片和电影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孤绝气质。比如《灰熊人》的主人公是一个疯狂的野生动物保护主义者,他想变成灰熊,总是试图融入熊的世界,和熊一起生活,最后求仁得仁被熊吃掉了。《在世界尽头相遇》里,他把镜头对准了一只癫狂到毅然离群、独自蹒跚走向内陆山脉的企鹅,将怪诞和极端放大到极致。他的书和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不同寻常的片段。他特别崇拜旅行作家布鲁斯·查特文,查特文因患艾滋病奄奄一息时,赫尔佐格去探望他。查特文请他结束自己的痛苦,赫尔佐格立刻面无表情地说:“你想让我用板球棒锤烂你的脑袋,还是用枕头闷死你?”查特文惊呆了,虚弱地问他是否有什么无痛速死的药。赫尔佐格当然没有——这种死法也太平淡无奇了。

《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

【美】温麟衍/著 步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推荐人:杨小舟

推荐语:

严格说来,这其实是一本由前急诊医生、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教授温麟衍博士2021年撰写的个人传记。但在讲述她的“美国梦”故事的同时,我们可以管窥美国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的缺陷、在疫情里反复引起争议的常识性问题、在官僚系统中想做点实事的人遇到的困难和委曲求全、专业人士的科学性和政治立场的冲突等等。书写得很好看。

温麟衍幼时跟随父母从上海移民到美国,一直在美国公共卫生的最前线工作,她从一名急诊医生成长为巴尔的摩卫生局长,领导过对抗阿片类药物流行、传染病暴发、母婴死亡率上升以及疫情中的虚假信息。这样有代表性且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其实已经是一份很不错的从政履历了。

最值得推荐的地方是,温麟衍从公共健康的视角(而非部门行政视角)来看待社会难题,并尝试解决超出自己部门管辖能力的问题,她的初心是公众的福祉。温博士详细揭示了公共卫生如何包含科学、宣传、医学和政治,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和维护社区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以及其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创新性解决方法,例如将枪支暴力视为传染病,将种族主义视为健康威胁等等。当公共健康的视角中能看到“人”的存在,往往能够帮助我们厘清复杂政策的优先次序。

该书成书于2021年,温博士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还揭露了特朗普政府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的无能和不作为。她当时在巴尔的摩担任卫生局长,书中,她分享了她在协调防疫措施、提供测试和治疗资源、保护医护人员和弱势群体、与政府和媒体沟通,以及应对不断变化的科学信息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一看。她认为,新冠疫情是一场公共卫生的危机,也是一场政治的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团结和协作才能有效地克服。她呼吁人们必须从这场大流行中吸取教训,加强公共卫生的投资和建设,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严重的危机。

该书英文版上市后有批评说作者“过于理想化,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公共卫生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实因素”。写这条推荐语时我刚刚开始体验今冬的流感,因此更能体会捍卫科学和公共卫生价值和原则的事业不应只是医生的战场。

《生育笔记:产科医生的真实故事集》

【美】查维·伊芙·卡尔科夫斯基/著 苏文敬/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1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和很多女性一样,几乎是从知道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带着焦虑试图了解真实的生育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我的信息来源主要包括身边朋友的回忆、医疗剧和社交网络上陌生人的分享。我从中获得了大致图景和纷繁细节,但始终有很多无法言明的困惑,直到亲身经历了生育过程也没能得到解答。在婴儿降生之后奇妙却千头万绪的新生活里,那种迷惘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随时可以被抛诸脑后,直到我在产后七个月偶然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卡尔科夫斯基医生在前言中写道:“有些人在生育之后几个月或好多年,还在消化发生在他们自己或所爱之人身上的事,而且发现这些事要消化掉很难。他们要消化的可能是惊奇或喜悦,但那里面也经常夹杂着很多恐惧和愤怒。”这本书回应了我的很多困惑,尽管在此之前我甚至无法提出准确的问题。

本书的结构是按照怀孕经历的顺序组织的,作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个人故事,讲述了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足月妊娠、产后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状况。作者是一名母胎医学医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危妊娠医生”,因此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险象环生的特殊个案,大多数女性不会在生育时经历这样的极端情况,但这并不代表了解最坏情况没有必要,况且有些状况也并不特别罕见。不过,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死胎”)涉及到的悲剧过于惨痛和震撼,会带来不适的情感体验,也许正在经历怀孕的人需要仔细考量自己的承受能力来决定是否跳过这些章节。

不只是女性,每一个人都能在阅读这些故事时得到触动和启发。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出生,也因为关于生命诞生的故事总是令人惊叹,更因为作者用心良苦地探讨了这些故事背后的医疗体系中很多值得反思的部分。比如高效的医学语言为什么总是让患者觉得被物化,医学上的知情同意为什么通常是不充分的,现代医疗体系为什么有时拯救又有时辜负……这些探讨会让我们不可避免地与医学体系相遇时准备得更好。

《我们互诉黑暗之语:英格博格·巴赫曼与保罗·策兰的相恋往事》

【德】赫尔穆特·伯蒂格/著 李双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3年9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英格博格·巴赫曼与保罗·策兰,两位奥斯维辛之后重要的德语诗人,他们的恋情就像作者说的,“是他们的私人神话”,也“是文学史的一段渺茫前世”。作为战后德语文学的专业学者,伯蒂格引用了大量档案和书信材料,以两位诗人的情感迁变为线索,大致追溯了他们的生平和文学创作,并关联起了大量当时的文学人物及整体上的时代精神氛围,那些过从、是非,那些突破世俗伦理认知的无果的亲密关系,交织其间的是对相关诗作、信件及文学材料的密集解读与深入探讨——相比“相恋往事”的旖旎,更多的是“互诉黑暗”的足音。

“我们互诉黑暗之语”,策兰在《花冠》中的这一行诗,是他们关系的密码,“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太过排他、太过相似的诗人之存在彼此抵触。在日常生活之外,他们却有一种其他人无人企及的亲近”。对此,策兰曾在信中写道:“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我们恰恰是在想要遇到对方的地方回避着对方。也许我们两人都有责任。只是有时候我会对自己说,我的缄默比你的更容易理解,因为强加于我的黑暗更古老。”

《心中有数: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刘雪峰/著,人民邮电出版社·智元微库,2022年6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原本看到封面上写的“数学”两字,心里就有点犯怵,最后终于鼓起勇气翻开,却没想到一口气读完,受益良多。作者用“概率”来断定我们应该努力还是躺平;用“病态方程组”论证了为何知识背景相差越大,越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用“卷积”的概念解释为何买市区的小房子比远郊的大房子幸福感更强;用“分布稀疏”的概念直观展示了为何六位密码并不容易被破解;用“大数定律”解释了为什么赌博中庄家能立于不败之地;用“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来说明为了清晰表达,应该一开始就说最重要的情况,后面再增添细节;用“正反馈”的概念解释了为何你一嘴我一嘴的争吵会愈演愈烈,以及如何用“好的正反馈”来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一直走上升路线。书中涉及的生活道理看似很平常,但用数学公式和算法证明一下,更让人信服。可以看出,作者在平时的生活和科研中一直积极思考,总体围绕着如何事半功倍。总之,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方法和启示,是难得的包含人生智慧的科普书。

《性别攸关》

【美】艾莉森·J.麦格雷戈/著 王晔/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3年9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某天,家人在吃药时吐槽:“好多药片都设计得特别大,好难吞下。”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发现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据哈佛医学院2016年报道,51%的女性表示自己在吞咽药片或胶囊时曾遇到过困难。研究显示有接近10%的病人完全无法吞咽药片或胶囊。相较于男性,女性病人更不容易吞咽药物,但研究并未解释背后的原因。

在阅读《性别攸关》的过程中,这样的差异再次浮现。男性是大量医学实验的主要对象,临床和药物研究中缺乏女性受试者,大部分临床试验没有把性别差异作为一个变量加以考虑。而孕妇、老年人和有色人种比一般女性群体更缺乏研究……这导致许多药物对男性的疗效要优于女性,而因为缺乏足够的试验数据和女性受试者,女性只能寄希望于这些药物不会带来不良反应。讽刺的是,美国的医生更有可能给女性开药,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女性能做的最好的努力是了解自己的危险因素。但正如书中所说,目前关于女性健康的研究依然处于匮乏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只能尽量去规避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

郑小悠/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一直嗜读历史小说,尤爱高阳所撰清宫小说《慈禧全传》,无论哪一册哪一页,随手翻到,都可毫无滞涩地读下去,如饮佳酿,可以破愁解忧。而郑小悠博士的小说新作《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则给了我几乎等同于高阳作品的阅读体验,无论是文笔的雅致,还是对史料的熟稔。这部小说脱胎于作者大学时代连载的网文,郑小悠博士以今日之我观旧日之我,对少作大加删削(据说删了三十万字之多,这让我对这些内容充满好奇)、重新安排,才成就了这部处处透出清代政治制度史的深厚素养(这是作者的专业所在)以及对雍正其人的深刻洞察(这是作者的兴趣所在)的佳作。

《脏活:必要工作的道德伤害》

【美】埃亚勒·普雷斯/著 李立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2023年11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作者将“脏活”定义为:①使用暴力对他人、动物、环境造成实质性伤害;②“好人”(社会中的体面人)认为肮脏、下作的事情;③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造成伤害,使他们要么感到被贬低和羞辱,要么感到背叛了自己的核心价值和信仰。具体而言,书中极为细致地展示了监狱系统的守卫和精神健康顾问、远程控制无人机杀人的“操纵杆战士”、屠宰场工人等“脏活”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他们既要经受收入的不稳定,又要为有违道德的行当付出相当大的精神代价。这些工作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经由所有“好人”默示授权但不明确表示同意,一旦有“丑闻”爆出,责任就落在某个无权无势的“害群之马”身上——脏活被结构性地掩盖起来,完美地藏在了“社会生活的背后”。为了“好人”的“清白”,资本、权力、技术结成共谋,剥夺了穷人仅剩的良心,使脏活从业者背负了沉重的道德成本。

《脏活》这本书令人惴惴不安,它用残酷但不可否认的真相让我们每个人都牵涉其中,不得不审视自己,反思社会不平等的当代意涵。作者引用乔纳森·谢伊的观点,认为“帮助人们从道德伤害中恢复的最有效方法是将其公共化”,希望人们能够倾听脏活从业者的声音,然后发声:“我们与你们分担责任:对你们看到的一切,对你们所做的一切,以及对你们未能做到的一切。”——对此,我的悲观和不安又增加了一分。

    责任编辑:顾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