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博说丨校园里的“寻宝记”——志愿课堂走进星海小学㉒

2023-12-18 1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博物馆&社区

近年来,“博物馆+社区”模式成了博物馆界的热点。“博物馆+社区”就是建立博物馆与社区居民直接联系,让博物馆走出去,使深藏于博物馆的文物和文化知识可以在家门口细细品味,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进一步延伸和覆盖。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吴文化博物馆推出了“吴博说”志愿课堂进基层(社区)项目,带着吴博文物知识和吴地文化历史走出博物馆,走进众多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以开放视角发挥更大的博物馆力量。

2023年12月11号上午,寒潮降临的初冬时节,在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的报告厅内却热闹非凡。吴文化博物馆的“吴博说”志愿课堂,受邀带着青少年课程《神奇动物在国宝里》走进了这里。

活动回顾(02:05)
星海小学创办于2000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兼具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学校,办学声誉日隆。来参与聆听的,是星海小学4年级600多名同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活泼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从起初踏进礼堂,叽叽喳喳,东张西望,到逐渐安静下来,认真听讲,再到深深投入“剧情”,跟随讲师团施惠老师的引领,一头扎进寻找国宝里的奇妙世界。

“同学们说说看,这些文物的原型是什么动物?”

“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长什么样?”

“去参观博物馆要注意什么?”

“博物馆文物怎么看?”

讲师团的施惠老师结合丰富而生动的课件,把一个又一个问题抛给善于思考、求知的同学们,一步一步带领大家,从良渚时期澄湖遗址的黑衣陶鳖形壶、魏晋南北朝的青瓷羊形插座、到元代的隐青狮象烛台,同学们一起认知了春秋时期的青铜夔龙纹饰、商周时期的兽面纹饰,又在热烈的讨论和提问中,以互动抢答的形式,启发孩子们自己来总结“参观博物馆要注意什么礼仪”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科学认知博物馆的文物”。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在志愿者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短短50分钟,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大量文物基础知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准备这一堂特别的科普课程,“讲师团”成员们可是花了不少功夫,足足提前一周的提前备课,针对孩子们活泼好动的特点,精心调整制作的PPT,每一张都是最简洁明了突出主题的文物图片,没有刻板文字,没有深奥理论,有的是同学们欣然接受的绘画、图片,交流互动的形式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反馈。到课程结束,施老师精心准备的问答礼物分发一空,孩子们围住施老师问这问那,争先恐后和施老师一起盖章、拍照,依依不舍跟施老师约定下次再来。

这次活动也是吴博说讲师团普及吴文化和文博知识的一次有益尝试。越来越多受众群体的加入、不同的受众群体也有不同的内容需求,寻找摸索出不同的形式、内容,以达到调适众口的目的,是现在吴博说讲师团的志愿者老师们在努力探求的目标。时近岁末,又将临新年,又有新的起点和新的目标在等待启航。

“吴博说”志愿课堂是吴文化博物馆全力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以“保护、传承和弘扬吴文化”为核心。作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志愿课堂采用馆内授课和馆外宣讲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馆藏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设了一系列带有鲜明吴地文化特色的课程。

“吴博说”讲师团成员由多名资深的优秀吴博志愿者选拔组成,力求让身处吴地的居民们更加了解自己所生活的这片土地,更认同、更热爱吴地灿烂文化,发掘越来越多的吴地文化守护者、推广者、传承者。

我们欢迎更多单位参与到吴文化传播推广进基层(社区)——“吴博说”志愿课堂中来,如有意向的基层单位(包括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可咨询指定电话:0512-65285593。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吴博说丨校园里的“寻宝记”——志愿课堂走进星海小学㉒》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