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将莫奈巨幅《睡莲》搬入小岛展览,艺术振兴乡村可以如此出界狂想

2023-12-16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两年前,一场台风吹走小岛上来自草间弥生的南瓜装置而上了新闻热搜。那座艺术小岛的名字叫直岛,它所在的海域叫濑户内海。这座岛上不仅有草间弥生的作品,还有安藤忠雄、杉本博司、蔡国强等世界级艺术家的当代作品,以及收藏有莫奈巨幅《睡莲》的美术馆,每三年一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前往打卡。

▲ 直岛 草间弥生作品

濑户内海,日本早期海上商贸的发祥地,近畿中央文化的摇篮。在见证了日本现代工业的兴起、繁荣与衰落之后,这片经历了环境污染、经济与产业衰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秀美海湾,依靠不断盛开的艺术之花,孕育出了蓬勃新生的海岛文明。

濑户内海的新生,创造了一种依靠艺术重振地方经济的新模式。在这里,艺术节的诞生、传统产业与特色农园的产业化转型、针对闲置民居的整体街区改造,都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新的思路。今天夜读来自《出界!艺术直岛》,作者是直岛项目负责人,以亲历者视角讲述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直击艺术诞生的现场。

[日]秋元雄史/著

曹逸冰/译

新经典

文汇出版社

2023年10月版

文 / 秋元雄史

能把莫奈的作品放在直岛吗

经过不懈努力,谈判终于进入了最后阶段。到了该签署买卖合约、支付费用、运送作品的时候,我才接到指令。反正每次都是这样,我都习惯了,二话不说便飞去了巴黎。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了作品的交接,把画送上飞机,回到日本。当时我找法国有关部门申请了艺术品的出境许可,据说在那以后,法国对长或宽超过两米的莫奈作品设置了相当严格的出境限制。“把莫奈带离法国”和“把日本的国宝送往国外”是一回事。在法国看来,这么大尺寸的《睡莲》就是国宝级的。

▲ 巴黎橘园美术馆收藏的最大尺幅《睡莲》

当时我心里也没底,天知道能不能把作品顺利带出法国。为了在心理层面尽可能接近日本,换来那么一点点安全感,我特意选了日本航空(JAL)的货运航班,没想到这个航班是跟法航共享代码的,飞行员全是法国人,简直跟段子一样。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成田的夜景映入眼帘。那一刻,我着实松了口气。下飞机后,我们再换陆路,将作品转移到大阪的仓库挂好。福武先生和他的家人也赶来了。运输期间,我始终提心吊胆,因为这项工作是跟安田先生合作的,天知道会在哪个环节出问题。在巴黎的时候,众人决定要出动跟装甲车有得一拼的运输车,中途传闻艺术品运输公司的欧洲业务负责人连着拉了好几天的肚子,不过嘛,总的来说展出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

为了让福武先生全家都能充分领略这幅作品的魅力,我们花了不少心思。要想让画面完整地进入视野,需要留出多长的距离?算上这段距离,整个展厅需要有多大的面积?我们提前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了展示地点。

其实高两米、宽六米是一种非常尴尬的尺寸,只是普通人可能不太会注意到。“大”就不用说了,更关键的问题在于糟糕的画幅比。

大家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屏幕画面。电视机、电脑和手机的屏幕,画幅比基本都在一比一点四至一比一点六的范围内。电影银幕已经算扁的了,也不过落在一比一点六至一比一点八的区间。而这幅《睡莲》是一比三,足见它有多扁。

▲ 直岛地中美术馆展出的莫奈《睡莲》

©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这个比例会造成什么问题呢?画幅太扁会导致观者的意识无法彻底投入作品。至于莫奈为什么要画这么扁的作品,我稍后再给大家详细解释。总之,为了让这样一幅巨作完整地进入观者的视野,我们必须摸索出最合适的观赏距离。

经过反复测算,我们发现最合适的距离大概是二十二三米,便照着这个数字准备了一处能留出这么多空间的场地,那就是最先展出《睡莲》的大阪仓库。

其实在那个时候,《睡莲》的展出地点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谁知突然有一天,福武先生把我叫去办公室,问道:“我想把它放在直岛,你觉得怎么样?”

我顿时哑口无言。真要我说心里话,答案肯定是“NO”。因为我们刚通过“THE STANDARD”展明确了直岛的发展方向,也就是“同本地社群并肩深耕现代艺术”,而且我也确信,这条路定能为直岛带来美好的明天。

▲ 直岛之亭,藤本壮介 © Laurian Ghinitoiu

所以对我来说,福武先生的这句话无异于当头一棒。

“呃,这个嘛……我觉得直岛还是继续走现代艺术的路线比较好吧……《睡莲》好像不太符合直岛的理念呢。”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是我的极限了。然而,福武先生貌似已经打定了主意。

“你回去想想怎么放比较合适吧。”

“可……”

我是公司最底层的小职员。事已至此,根本没有办法可想。这一点没人比我更清楚了。“好的。”——我虽然答应下来,但原本高涨的斗志瞬间降温,萎靡不振了好久。

我们好不容易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正准备乘胜追击,把直岛打造成“现代艺术之岛”,为什么事到如今又要回过头来展出莫奈的作品呢?“艺术在本地诞生,也在本地成长”,这正是现代艺术的妙处所在。虽然这样的作品不能立刻带来金钱收益与名气,但它们的意义在于让观者亲眼见证艺术最具活力的瞬间啊。

莫奈的《睡莲》的确是名垂青史的经典,我也不是说它没有意义。问题在于,《睡莲》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评价,它的价值属于过去。我们不该把这样的作品放在创造的第一线去探讨。天价艺术品是一种资产,不同于直岛的艺术作品,它们少了几分鲜活的临场感。

▲ ©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为了将莫奈纳入现代艺术

如何才能把近代美术大师的作品和现代艺术联系起来呢?

直岛追求的是地区与自然及艺术的关联,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莫奈纳入这一脉络呢?不克服这些难关,把《睡莲》放在直岛就是无比突兀的。在这样的状态下,除了是价值数十亿日元的画,这幅《睡莲》不会有任何意义,不过是美术馆里司空见惯的天价作品而已。惊人的价格的确能吸引不少好奇的目光,但它能不能孕育出超越这些目光的价值呢?如果一件作品不能通过“存在于那里”再一次创造出文化价值,那么它再值钱也是枉然。

▲ 直岛地中美术馆,安藤忠雄

©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怎么做才能让莫奈的作品不落入这种窘境呢?我夜以继日地思考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恐怕需要用到以前想都没想过的方法,在现代艺术的脉络中挖掘莫奈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得通过这份意义,为莫奈增添几分“直岛范儿”。

一言以蔽之,我们要赋予莫奈的《睡莲》全新的意义,并且在直岛打造一处能体验这种意义的场所。

要把如此巨大的莫奈作品有效利用起来,专门为它建一座美术馆是唯一的办法。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公司就开始探讨新建美术馆的可能性了。安藤先生已经设计过三套建筑方案。

然而,这三套方案都没能让福武先生说出“就这么办”。最有希望实现的是2000年构思的方案,美术馆建成后,将拥有和倍乐生之家同等规模的画廊。眼看着计划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进展,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了。

为了展示莫奈的作品,特殊的场地必不可少,所以这一次无论如何都得新建美术馆了。可之前的计划都是在快开工的时候喊停的。如果悲剧再次上演,巨幅《睡莲》将无法融入直岛的大环境。倍乐生还有另外两幅《睡莲》,可都躺在仓库里积灰,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 直岛倍乐生之家(Benesse House Museum)

© 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不过这次新买的《睡莲》无论质量还是尺寸都远胜之前的两幅,岂能让它沉睡在仓库里。如果新美术馆没建成,到头来就只能把它展示在倍乐生之家了,可那么做会摧毁我们辛辛苦苦构筑起来的直岛脉络,万万使不得。福武先生总是按照他那一刻的心情做判断,但这一次我们说什么都得维持住他的兴头,必须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意,让他心甘情愿陪我们走到底。

奈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莫奈是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想必各位读者早已耳熟能详。而印象主义是现代艺术诞生前的时代广泛流行的一种表现类型。它是日本人最喜爱的美术风格,因而莫奈也颇受日本人的追捧。不过大家在这个语境下联想到的“莫奈的作品”大都绘制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还保留着一定的具象性。你能看出莫奈画的是什么,画的长宽不会超过一米,笔触也比较温和。《日出·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而莫奈在七十四岁(1914)以后为橘园美术馆绘制的大型装饰画《睡莲》却简直跟抽象画一样。

你看不清他到底画了什么。比起描摹对象,他反而更强调每一道笔触,表现性更为强烈。这固然是因为当时莫奈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他为视力衰退所苦,识别色彩的能力也大打折扣,为治病所做的手术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强劲的表现力仿佛压倒了这一切,完全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比起1926年莫奈刚去世时,他的晚期作品在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更高的评价。没错,莫奈在晚年创作的系列作品《睡莲》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前奏。

尤其是福武先生打算在直岛展出的这幅高两米、宽六米的《睡莲》,更是他在人生最后阶段绘制的大型装饰画之一。

▲ 地中美术馆中莫奈《睡莲》的呈现细节

1911年,年过古稀的莫奈遭遇了接二连三的不幸。先是妻子爱丽丝永远离开了他。长子让也在1914年去世了。从那时起,莫奈开始绘制从系列作品中汲取灵感的大型装饰画。同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仅参战人员就有九百万人丧生,堪称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失去至亲的痛苦与受伤士兵的惨状,让莫奈决意创作能够抚慰心灵的作品。

对莫奈而言,“近代”原本是个能从乐观角度把握的世界。铁路与汽车带来了便捷的生活,人们的日子也渐渐富足起来。然而,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写了一切。现代武器带来的战争刷新了残虐的定义。渐渐地,莫奈的观点有了转变。他不再创作为特定个人服务的小画,而是开始创作考虑到公共场合的大型装饰画。

除了尺寸变大,画面变得抽象也是该时期莫奈作品的一大特征。据说这是严重到让他几乎失明的白内障所致,可那些画却有着光凭这一点无法解释的骇人魄力。就是这个特征让莫奈晚年的作品成了大家口中的“抽象画先驱”。

▲ 画家 莫奈

顺便一提,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与《睡莲》的抽象性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这种风格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有三项显著的特征:第一,使用巨大的画布。第二,画面不存在中心,色彩与线条均匀分布。第三,由于重视绘制过程,画面会留有艺术家作画的痕迹。这些特征都能在莫奈的画里找到。不过这些相通之处却是百分之百的巧合。

我们不能说莫奈是怀着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一样的心态去创作的。反之亦然,我们也找不到可以证明“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参考了莫奈”的事实。两者的作画观点与态度都不一样。

莫奈笔下的画面看起来再抽象,画的终究是发生在水面上的现象,是对水面上光反射本身的描写。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的画不存在可再现的主题,是完全抽象的。他们的兴趣在于激烈的笔触所带来的强劲震撼力,在于神奇而抽搐的世界观,在于布满大画面的色彩产生的效果和随之而来的精神性。

然而,由于作品在视觉层面的共通性,莫奈在二战后的美国广受赞誉,成了大家口中的“前卫画家”。最先给出好评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不过,也有人指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么做的一部分原因是:为当时在美国日渐兴起的抽象表现主义寻觅正统性。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打造出“传承艺术史”的效果,好让美国成为新生代艺术的中心。

文章编辑:袁欢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除标注官网外,其余本报记者摄

原标题:《将莫奈巨幅《睡莲》搬入小岛展览,艺术振兴乡村可以如此出界狂想|此刻夜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