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宋庆龄陵园的访客

澎湃新闻记者 彭珊珊
2018-10-27 12:38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雨中的访客

2018年10月22日早晨,上海飘着细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艾马列(David R. Elmaleh)博士走进位于宋园路21号的宋庆龄陵园,在宋庆龄的墓前轻轻放下一支黄色康乃馨。

这是他第一次来访。在肃穆宁静的陵园里看到宋庆龄汉白玉雕像,他感慨道:“和照片上一模一样。她是个伟大的人,但她像个普通人一样微笑。在来之前,我听说过宋庆龄,她做的事情很重要,她改变了中国。”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艾马列(David R. Elmaleh)博士在宋氏墓地献花

艾马列博士的到来,与他的挚友冯英祥(Michael Feng)先生有关。冯英祥的外祖父是宋庆龄的弟弟宋子文,他曾出任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以及中央银行总裁、中国银行董事长。尽管冯英祥自幼生长在美国,但多年来十分关注家族历史。在他的联络和引荐下,艾马列博士此行来华,特地到陵园祭扫,向宋庆龄雕像敬献花篮,并在宋庆龄墓和宋庆龄父母墓前瞻仰献花。

艾马列博士(中),其友人王俞欣女士(左)、陈亮先生(右)

宋庆龄陵园自1984年建成以来,一直是孙中山、宋庆龄家族后人联系的纽带。陵园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以原万国公墓宋氏墓地扩建而成。位于墓地正中间的是宋庆龄父母宋耀如、倪珪贞的墓碑,右下角镌刻着宋家六位子女的姓名:子文、子良、子安;蔼龄、庆龄、美龄——这著名的宋氏三兄弟和三姐妹,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病逝。根据她生前的遗愿,宋庆龄的骨灰安葬在父母之墓的东侧,西侧同等大小的则是她的保姆李燕娥女士的墓碑。

宋耀如、倪珪贞的墓碑位于墓地正中间(左);宋庆龄墓碑(右)

十个十年

一百年前。1918年5月,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在上海病逝后,宋家人在新建成的万国公墓将其安葬。年轻的宋美龄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他们其实买了“面积够全家人用的墓地”——也许他们曾约定全家人安葬在一起,但没有料到,这块墓地没有实现家人的团圆,却看尽了历史的沧桑。

1932年,宋庆龄与弟弟宋子安一起在上海万国公墓(宋庆龄陵园前身)祭扫父母墓。

七十年前。1948年10月,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已经打响。宋美龄与蒋介石同车前往父母墓前祭扫,一个月后宋美龄秘飞美国求援,从此再没有回到大陆;她们的大姐宋蔼龄则在更早几年就已定居美国。

启程前,宋美龄曾到二姐宋庆龄处辞行。没有人知道她们说了些什么,但此去便是宋氏姐妹的永别。她们曾携手抗日,因为政见不同、立场不一,最终庆龄与蔼龄、美龄天各一方,余生再未相见。

二十年前。1998年10月,身在美国的宋美龄委托严倬云女士前来宋庆龄陵园,祭扫父母之墓——这是政治殊途之后,身为蒋介石夫人的宋美龄距离祖国大陆最近的一次。宋庆龄在晚年身患重病之时,曾借美国总统里根访华之机,托陪同来访的陈香梅女士当信使,给宋美龄带信,说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希望美龄能够回国见最后一面。遗憾的是,这也没能实现。2003年,105岁的宋美龄在美国纽约去世。

在那次祭扫中,严倬云女士——她也是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的夫人——对记者说:海峡两岸早就应该友好谅解、和平共处。

辜振甫夫人严倬云女士代表宋美龄在宋家父母墓前献花

十年前。2008年8月,宋蔼龄的长女孔令仪在美国病逝。孔令仪在去世的前一年曾来到宋庆龄陵园拜谒,放下三束香水百合花。只不过,她没有向外透露任何消息,园方也毫不知情。一位工作人员在日常接待的过程中偶然得知她的身份,并在两年后写下《我在宋庆龄陵园接待孔令仪》(陈菊芳,《世纪》2009年第3期),才让大众了解这件事。当年已经92岁的孔令仪,是离开大陆后第一次来到宋氏墓前,也是最后一次。

孔令仪女士(前排中)在宋庆龄陵园

就在同一年,宋子文的长女冯宋琼颐(Laurette Soong Feng)在定居美国近60年后首次回到中国,前来宋庆龄陵园祭扫。媒体轰动了,争相报道这位年已八旬的“千金小姐”:她的一口地道上海话,她对宋家花园的童年记忆,但最好奇的还是她对父亲和家族看法。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冯宋琼颐显得很从容。她说自己无需为父亲辩解什么,只需把档案公开给大家看——那一年,她应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邀请在上海参加了“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新闻发布暨研讨会,宣布授权复旦大学、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解密”宋氏家族档案,促进学术研究,探寻历史真相。

冯宋琼颐女士、冯英翰先生及其夫人、冯英祥先生及其夫人

此后至今的十年间,不断地有海外宋氏后人前来宋庆龄陵园拜谒。当2012年宋子安(宋庆龄三弟)的孙子宋元孝从美国赶来时,站在墓前的已经是第四代宋家人——一个世纪就这样倏忽而过。

纽带和桥梁

在宋庆龄陵园贵宾厅,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与艾马列博士及同行的陈亮先生、王俞欣女士进行了座谈。

艾马列博士(左),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同志(右)

艾马列博士说,他很荣幸能通过冯英祥先生的介绍来此拜会。“冯先生始终非常关心先辈的历史,他有一种责任感,希望告诉下一代人过去发生了什么。”

谈及对宋庆龄的了解时他表示:“我知道,宋庆龄从1911年推翻满清的革命开始,就追随孙中山先生,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依然如此。她的贡献不仅是对中国的贡献,还在于让世界知道中国。她内心的追求是超越政治的,她关心的是全人类的福祉、全世界的和平。”艾马列博士还表示,他所从事的医药研发工作,正在研究对抗阿尔茨海默症等老年疾病的新药,希望这项研发能够渡过最后的攻坚阶段,未来能够造福普罗大众,包括中国人民。

薛潮在谈话中说:“宋庆龄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她从来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人物,她和国际友人的情谊令人感动。作为宋氏后人的冯英祥先生对上海有深厚感情,对中国的文化、历史非常重视,也曾为我们的学者赴美查资料、做研究提供许多帮助,我们由衷地感谢他。而艾马列博士所从事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研究,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努力,希望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福祉。”

薛潮对艾马列表示:“无论是您对宋庆龄及其家属怀有的深刻感情,还是您所从事的医药研发工作,都令我们感动,两者都让我们联想到宋庆龄女士的精神。她在抗战时期也曾和美国友人积极沟通,为中国人民输送了大量来自世界的医药用品;另外宋庆龄对医疗也一直很重视,她在1951年获得‘斯大林国际和平奖’,将十万卢布奖金全数捐出,创建了上海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她为人类福祉和世界和平所开创的事业,我们应该共同继续下去。”

薛潮会长、艾马列博士、陈亮先生、王俞欣女士在宋庆龄陵园贵宾厅

薛潮指出,宋庆龄研究会不仅是学术研究平台,也是联系宋庆龄海外亲属、朋友、后人的纽带,十几年来一直没有间断和包括冯英祥先生在内的宋庆龄海外亲友的联系。未来宋研会还将把文物史料的征集范围拓展到海外,将宋庆龄研究拓展到她的国际性和两岸三地的交流角色上去,并且编写《宋庆龄与国际友人》等研究著作。

他还透露,宋庆龄研究会正在对中国福利会的203卷英文历史档案进行整理、翻译、研究,并且计划在今年11月16日为纪念宋庆龄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举办“海上琼英 国之瑰宝”宋庆龄与上海文物特展,同时发布孙中山宋庆龄在上海的史迹地图;而除了宋庆龄陵园之外,正在整修的宋庆龄故居、孙中山故居也将分别在明年1月27日和今年10月底对外开放,两个故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馆藏文物史料将得到进一步挖掘。为迎接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计划在宋庆龄故居举办“宋庆龄与新中国”学术座谈会,在孙中山故居举办“孙中山与建国大纲”学术研讨会。此外,他们还将推动与上海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考虑建设孙中山宋庆龄研究文选数据库,将来争取与海外高校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和交流。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