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展览|2023集美·阿尔勒:本土青年声音与国际摄影趋势

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2023-12-18 13:52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2023年12月15日,第九届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在福建厦门集美区开幕。本届摄影季共推出32场展览,呈现来自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孟加拉国、柬埔寨以及中国大陆及港台等地百余位艺术家的作品。

作为每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的重头戏,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环节今年推出了四位策展人提名的八位艺术家的展览。策展人傅尔得提名了艺术家拉黑与吴美琪。其中,拉黑的作品展“寺背”摘得了今年的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艺术家从他十余年拍摄的家乡江西寺背村的影像资料中整理线索,那些存在已久的黑白底片是他长期记录的家族、族群的生存状态、乡村环境和习俗活动,拉黑进行冲洗并用彩色扫描,最终呈现出的色彩鲜艳的画面是他接近自己故乡的方式。“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说,这些照片或许不是我拍的,而是村子让我拍的。”拉黑说。“他围绕故乡的各个系列的创作,打破了我们对故乡粗糙的、旁观式的、脸谱化的书写,他用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故乡的不同视角。”提名策展人傅尔得如此说到她的推荐理由。

展览现场,拉黑作品展“寺背”

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

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

拉黑,《寺背》系列,2013-2018。

而在展览“礼物”中,来自中国台湾的艺术家吴美琪用直接摄影的方式创造了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的观感,这一切来源于她在镜头前实验性的场景搭建,过往的情感经历、身体上的病痛(即将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等现实经历为其个性化的图像美学注入了可言的主题。作品不是悲伤地哀叹,更像一次次戏谑、幽默地对自己真切生命体验的积极回应。“吴美琪的作品引出了我们当下所深入的屏幕生活中,所无可避免且日益适应的,虚拟和现实世界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和循环往复的视觉经验。当我们的生活被大大小小的屏幕入侵之后,吴美琪的作品呈现了我们对周遭环境和世界的重新认知,以及审美经验的拓展。”傅尔得说。

展览现场,吴美琪作品展“礼物”。

吴美琪,《野餐 #2》,2019-2021。

吴美琪,《手术房派对(鸿)》,2022。

吴美琪,《新年》,2023, 棉、尼龙、金属纺纱。

在展览“A.I.R.”中,艺术家 btr 让AI描述自己拍过的照片,从AI所作的文字描述里将那些不属于画面真实场景的部分攫取出来,然后再从自己的相册中寻找拥有这些文字描述信息的图片,他让AI和自己循环往复以上步骤,最后制作了八组照片。余果的展览“地形叠层”展示了三件录像作品,其中三屏录像作品《地形记忆》探索了十几处重庆周边的非著名地点,三联画面拓展了物理意义上的视觉宽度,共时的比较影像为由艺术家口述塑造的地点建立了立体的形象。两位艺术家由策展人姚斯青提名。“我推荐的两位差异性很大的艺术家,余果实验性很强,btr 有着多重身份,他就像个玩图像的人。”姚斯青说。

展览现场,btr作品展“A.I.R.”

btr,《AIM-1》,2021年。

btr,《AIM-3》,2021年。

btr,《AIM-6》,2021年。

展览现场,余果作品展“地形叠层”。

余果,《结界》,2019年。彩色单屏幕录像,12分57秒。

余果,《分水岭》,2023年。彩色单屏幕录像,20分。

策展人何博提名了张兰坡与吴雨航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张兰坡在展览“许多谜,在粘滞处,在空旷处”展出的作品使用了实拍和后期制作,他把各种拍到的现实元素作为材料,制造出的一幅幅尺幅巨大的影像,其中蕴含着艺术家对历史、人性、死亡、权力等主题的思考。“作品远看是宏大的命题,而走近有细节可以品读,可以给观众立体的观看体验。”策展人何博介绍道。另一位艺术家吴雨航的个展“不完整的”呈现了一个布满植物的空间,日常图景式的竖幅照片、图鉴式的照片、运用移膜技术呈现的多层次影像,展览中的多类型作品营造了一场通向吴雨航个人经验的通道——他曾经的病痛、父母为其采摘用于治疗的草药以及他对于这段经历的重新审视。“在荒野大地中感知生命归属。最终,他们(还乡人与归野分身)短暂相遇,继续漂流。”吴雨航写道。

展览现场,张兰坡作品展“许多谜,在粘滞处,在空旷处”。

张兰坡,《赤,壁》,2020。

张兰坡,《巨人传 五》,2023。

张兰坡,《渔家傲》,2023。

展览现场,吴雨航作品展“不完整的”。

吴雨航,《不完整的#No.1》,2018-2023。

吴雨航,《不完整的#No.3》, 2018-2023。

吴雨航,《不完整的#No.19》,2018—2023。

策展人陈旻带来了两位艺术家——刘广隶和李丹的作品。刘广隶的展览“退入地下世界”运用了多块屏幕进行作品呈现,通过对图像的可操作性的讨论,艺术家参与一个以3D建模、CGI、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和论文电影为手段的现实主义模式的建构运动中。对人类不断增长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投射出的图像建构,刘广隶表达了他的质疑,并引人想象是什么构成如今对许多概念的视觉想象的。李丹的展览“采风:风的若干采样”由几件录像作品构成,她运用了游戏引擎、3D模型和实拍等多种方式进行图像采样。项目针对风沙和噪音这两个要素展开,不论是采风,还是采样,都是她远离中心、关心边缘之人之事的工作方式。“对我来说,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生动地解释了今天我们这个抽象世界中可以被称之为想象的东西。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可统计、可量化的信息世界中,我们并不知道噪音、故障是否能够打破新自由主义‘别无选择(there is no alternative)’的诅咒,去另辟蹊径,但我们知道,噪音和故障是无法被去除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将它们放大。”陈旻说。

展览现场,刘广隶作品展“退入地下世界”。

刘广隶,《圣乔治屠龙之前或之后》,2023年。单通道彩色影像,10分。

刘广隶,《穿越红海之前或以后》,2023年。单通道彩色影像,10分。

刘广隶,《作为表面》,2023年。单通道彩色影像,AI生成。

展览现场,李丹作品展“采风:风的若干采样”。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

李丹,《更多的风,噪音风I》,2023年。双屏录像,21分07秒。

年度阿尔勒摄影单元带来了今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上的6个展览。展览“姐妹情谊”汇集了几代北欧国家的摄影师从纪实摄影到观念摄影的作品,从交叉的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一主题,让有着不同经历和身份的艺术家们得以发声。“我朋友们的宝丽来”则展示了著名导演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在拍摄电影《美国朋友》时用于记录场景以及拍摄间隙用宝丽来相机拍下的照片,它们让人身临其境地回到彼时彼刻的那些现场。而在展览“圣叶”中,在墨西哥工作的波兰艺术家马切卡·阿特(Maciejka Art)用肖像摄影与手绘的方法深入到了当地的非洲裔社区,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肖像上的手绘有的与她们的身份有关,有的则是我对她们精神上的认知。”阿特如此介绍道她的创作方法。

展览现场,年度阿尔勒单元。

展览现场,观展者在集美·阿尔勒图书展上翻书。

弗里德·弗莱登达尔,《Office杂志/Slam Jam品牌》,2019年。

艾玛·萨尔帕涅米,《像辛迪·舍曼一样自拍》,2022年,选自《花椰菜的两种携带方式》系列。

维姆·文德斯,《美国朋友本人》。图片由艺术家/维姆·文德斯基金会提供。

维姆·文德斯,《在易北河隧道的底部》。图片由艺术家/维姆·文德斯基金会提供。

马切卡·阿特,《索尼娅》,摄影综合材料,墨西哥瓦哈卡州科斯塔奇卡,2017年。

定居美国的艺术家萨曼莎·博科斯(Samantha Box)在展览“加勒比之梦”中追溯自己的非洲、印度、牙买加和特立尼达血统,用多种方法反映了移民带来的变化、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历史以及其中的权力交错。在展览“珍奇屋档案”中,菲利普·卡利亚(Philippe Calia)走遍印度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将照片整理归档,并拍下观众留言册上的评论,促使人们关注后殖民机构的建构,并思考它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艺术、艺术品和思想的认知。而在展览“世界观”中,艺术家加鲁什·梅尔科尼扬(Garush Melkonyan)在一部影片中以外星生命的视角描述了他们来到地球执行侦察任务时的种种想象场景。这些来自法国阿尔勒的精品展览为国内的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当下国际上当代摄影趋势、关注的问题以及新方法的窗口。

展览现场,萨曼莎·博科斯的“加勒比之梦”与菲利普·卡利亚的“珍奇屋档案”。

萨曼莎·博科斯,《边缘》,收藏级喷墨打印,2020年。

萨曼莎·博科斯,《异域植物全家福》,数字拼贴,2020年。

菲利普·卡利亚,《拼写错误》,母亲蜡像馆,印度加尔各答,2018年。

菲利普·卡利亚,《洞穴》,科学园,印度加尔各答,2018年。

加鲁什·梅尔科尼扬,《世界观》影像的静帧,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法国巴黎图像及造型艺术作者协会提供。

位于四楼的几个展览单元展出了诸多不以摄影家身份示人的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以及一些品牌方设立的展览。由复旦大学教授顾铮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执行馆长齐燕共同策划的陈传兴个展“色”是“摄影季特典”单元中的重磅呈现,展示了著名中国台湾艺术家、美学家陈传兴于上世纪70年代在欧洲拍摄的彩色胶片作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陈传兴当年拍摄时印制彩色照片的方法今日已消失在时代的技术衍化中,为了使其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底片所现,他与暗房师徐裕翔反复尝试色彩与光线透出纸张的程度。”我的创作是一种假设(hypothesis)。”对于这些难以从既定的摄影理论归纳总结中获得拍摄动机和意义的照片,陈传兴引用了研读康德思想时得出的感悟,分享道,“我把方法看作走向心灵、走向精神的道路。我不是做观念,我只是好奇,想要抛弃自己的主体性,追求最大的自由。”

由海杰策划的影视摄影师、导演余力为的个展“客夜”则营造了一个黑夜的空间,他精选了一些自己拍摄过的静态摄影作品和镜头,并将其中一部分GIF化,碎片式地插入剪辑成两场循环播放的录像。余力为与导演贾樟柯有着长时间的合作,他与策展人将这两件作品命名为“环形剧场”,“就是好像永远逃不出的怪圈,有种人的命运的感觉。”余力为说。

展览现场,陈传兴个展“色”。

陈传兴,《夏日海滨》,1978年,布列塔尼。明胶银盐。

陈传兴,《树影墙》,1980年,巴黎。明胶银盐。

陈传兴,《塞纳河冬雪》,1980年,巴黎。明胶银盐。

展览现场,余力为个展“客夜”。

余力为,《迷魂记 No.3》。

余力为,《传染 3》。

余力为,《客夜故人6》。艺术微喷。

演员黄湘丽邀请了一百位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当代女性参与拍摄,并让她们写下一封信。展览“笨拙生长”展示了她们独一无二的故事。展览“像之流淌”展示了佛造像艺术家蒋晟先后创作了两部影像作品:《冥王与爱神》与《AKASHA》,循着航拍的镜头,观众可以看到万物苏生、地貌在流动变化。两部互文的影像沿一定斜角相对,艺术家期望观者在空间中能感受到影像之流淌于“此在”或“彼在”之间。

黄湘丽,《黑的白的》,2015年。相纸手工上色。

黄湘丽,《当我独自面对》,2023年。宝丽来 8x10,18cm x 24cm。

蒋晟,《冥王与爱神》影像的静帧,2022。

“影像策展人奖”单元展出了五组优胜入围方案:信息之躯(策展团队:金佐宁&李素超),燃烧之路(策展团队:甘莹莹&周一辰),画外音(策展人:王佳怡),捣毁机器者之歌(策展人:冯骏原),残渣剩世(策展人:王文佳),他们的提案充分地展现了艺术感知和探求世界,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启人深思的巨大潜能。此外,今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上推出的“群岛计划”邀请观众借由摄影季之际开启夜间城市漫步,在位于厦门市“集美大社”和“思明百家村”两条策展路线上,一些青年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与地方本身进行联动,一些不经意出现在街头巷尾的展览探索了当地生活的面貌,让观众感受市井老街区与艺术生态之间的奇妙回响。

“影像策展人奖”展览现场。图为今年的获奖展览:由甘莹莹&周一辰策划的“燃烧之路”

2023年12月16日,集美大社,参与“群岛计划”的观众游览集美大社老街区。

2023年12月16日,集美大社,一位参与“群岛计划”的艺术家在向观众介绍他的作品。

2023年12月16日,集美大社,沙滩上的摄影作品。

摄影季信息

展览时间:2023年12月15日—2024年1月21日(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12号楼,集美艺术馆(主场馆);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2号楼裙楼3层,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主场馆)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