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如何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程熙
2023-12-19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要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等专栏后,2023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其理论体系、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进行知识总结和理论解读。

这一期的关键词是:战略与策略。

今年2月7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在他重点强调的6个方面中,第二个就是战略与策略的关系。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这一成功秘诀传承好、运用好、发展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这是党战胜无数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有力保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策略,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中,系统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依靠力量和战略战术。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成为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也对解放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通过“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新阶段。比如,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外,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因此,正确运用战略和策略,是我们党创造辉煌历史、成就千秋伟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成功秘诀。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也要继续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的这一成功经验。

二、如何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释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时,指出要“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其中,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树立正确的战略思维呢?

首先,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毛主席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讲道:“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把毛主席讲的这种领导称之为“战略领导”,就是战略前瞻性的形象比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未来几十年的中心任务,战略的前瞻性就是要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其次,要增强战略的全局性。战略的全局性不仅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胸怀“国之大者”。2020年10月10日,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在想问题、作决策时,“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国之大者”,核心在“大”,这必然需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思考谋划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发展方向的大事与要事。

再者,要增强战略的稳定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要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保持战略定力。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能随意改变。

三、如何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呢?

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要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战略的原则性体现在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但是时代大潮和全球风云千变万化,战略的坚定不能变为僵化,这就需要灵活的策略来服务于战略。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比如,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5周年。在这一发展战略指引下,过去5年,在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公共服务的打破壁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着力提升安全发展能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精细谋划,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正确的策略就是在战略指引下,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

策略为战略实施提供科学方法。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相结合,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正确运用把握战略和策略的唯物辩证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事业迎来更加壮阔的光明前程。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