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傅小凡​《晚明风云》:揭开大明灭亡的背后历史真相

2023-12-19 19: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晚明风云》

《百家讲坛》主讲人傅小凡教授重磅新作

作者:傅小凡
定价:59.80
ISBN 9787523106136

内容简介

公元1627年,天启驾崩,崇祯登基,即以雷霆手段除阉党,求中兴,大明王朝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然而17年后,立国270余年的大明帝国大厦轰然倒塌。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明走向灭亡?本书用详实可靠的史料,条分缕析地还原了1628—1644年明朝走向衰败与覆灭的历史全过程,探寻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

一场晚明乱世,显现人生百态。作者用真实细腻的历史细节,不仅精彩再现了明末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的全景式历史画卷,而且深入描摹了崇祯、皇太极、李自成、袁崇焕、温体仁、周延儒等诸多历史人物,在明末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呈现出的复杂人性与命运结局,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傅小凡,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4—2022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崇祯那些年》《大明疑案》(上下部)《走近朱熹》《国宝迷踪》(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中华史话·明朝篇》。他善于洞察、分析史料内部的相关性,把握其中的逻辑,用通俗风趣的语言,清晰明了地将历史人物与历史时局娓娓道来,深受欢迎。

名家推荐

《晚明风云》以纪实的风格写出明朝末年的风云变幻,是一部好看的历史作品。崇祯的能力、性格至今是我们中国人的热门话题之一。从时间周期来看,晚明处在一个特殊的时刻,朝野上下似乎对时代之变缺乏足够的认知,只有撕裂、因循、自私,晚明人没有突破历史信息茧房,其教训值得今人思考。——余世存(诗人、学者 )

历史上有很多“诡异”的现象。一件件非常具有历史转折的事情,往往起于一位位不起眼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有时候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记不住,可正是他们莫名其妙的出现、不知为何的行为,改变了一段段历史的走向。傅小凡教授这部《晚明风云》可以说正是以崇祯为背景,揭示了大历史变动中,那些小人物们在历史中发起的“蝴蝶效应”。历史细节的展现,让每个事件的叙述都精彩纷呈、扣人心弦!——赵运涛 (畅销书《历史的错觉》《符号里的中国》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

每个王朝的末路,都会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大剧,明朝灭亡的戏剧性,绝对不输汉末、隋末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引人入胜的风云时代。不过,与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的群雄逐鹿不同,晚明风云,更多的是一个个穷途未路的霸道总裁在无能狂怒的绝路上狂奔的绝情与绝望。最不甘心的亡国之君崇祯是如此,埋葬了大明的草莽英雄李自成、张献忠又何尝不是如此!读《晚明风云》,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岂一个“爽”字了得!——黄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序言

所谓“晚明”并非严格的时间概念,而且划分点也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从正德年间开始到明朝灭亡,有人认为从万历皇帝亲政到清军入关。笔者此书中的“晚明”,仅指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检执政的十七年。当然,称这段时间为“明末”也许更加准确。然而,讲述明末这十七年,不能满足于对结果的描述,必须追寻其原因,这就需要上溯到万历乃至正德。因为,大明王朝灭亡的确不是最后十七年造成的,因此我觉得可以称明末最后的十七年为“晚明”。

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相比之下朱由检并不是最差的。他渴望大明王朝中兴,最终却未能如愿。人们普遍认为他是一位亡国之君,可是,我认为朱由检只能是末代皇帝。因为,国家亡时他是最后一位君主,而亡国的原因和责任却不在于他。与明朝其他十五位皇帝相比,朱由检虽然有自身的局限,甚至是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但是他依然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朱由检执政十七年,他勤奋、勤俭,也勤政。这“三勤”完全可以证明,崇祯皇帝不是一个亡国之君,而是一个不幸的末代皇帝。

其实,明朝灭亡、清朝取而代之,不过就是两个封建王朝之间的更迭,机缘巧合,大明朝亡在朱由检手上,如果朱由检生在万历时期,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宿命。

所谓“历史宿命”就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历史必然。这种必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表现为几百年重复一次的治乱之间的循环,这种客观性让任何个人都无法抗拒。作为一代君王,朱由检恰恰遇到由治到乱的历史转折时期,他登基的时候接手了一个烂摊子:土地兼并,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积重难返;自然灾害,连年爆发;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等,而且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与大明王朝的双重末期!仅凭他个人的主观努力,根本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大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强大的农民军推翻了。王朝灭亡之际,朱由检选择自缢以维护个体的人格与皇帝的尊严,并嘱咐占领者善待百姓,这是面对宿命的顽强抗争,令后人肃然起敬!

可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仅存在四个多月就失败了,在北京只待了四十几天便仓皇出逃,清军乘虚入主中原。在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城里自缢一个皇帝,逃跑一个皇帝,从关外又杀进来一个皇帝,中国政坛上演着残酷、血腥的权力争夺。中华大地陷入半个多世纪的战乱和动荡。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不久又开始工业革命。别人在不断地攀升,我们却原地踏步,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因此拉大,如何不让人心生悲怆!

纵观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与汉、唐和两宋相比,明代立朝最正,没有依靠任何外来势力,也没有做出任何妥协,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硬气的王朝。大明王朝的皇帝,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只有给别国册封的份儿,哪容得他人指手画脚?征蒙古,北犁王庭;下西洋,耀武扬威,的确堪称“大明王朝”,绝对属于超级大国。可是,为什么一手好牌打了个稀烂?这难道不应该认真总结教训吗?细细地讲述这十七年的历史,无非是想引发读者的思考,如果相似的场景再度出现,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我们能否做得更好?

虽然,历史只有结果没有如果,但是以“如果”的方式提问,会引发人们的思考,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教训。那么,这样讲述的历史还是客观的历史吗?其实,客观的历史是“历史本身”,它永远消失了,我们呈现给读者的只能是写的历史,或者讲述的历史。因此,我们不可能摆脱写作者或讲述者的主观态度。面对复杂、繁多的历史材料,又没有任何头绪,讲述历史的人必须有所选择。在此我选择讲述明朝最后的十七年,意欲叩问“天崩地坼”的逻辑前提,试图寻找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如此充满悲情的历史和“天崩地坼”的灾难,每每提起都是心灵的自虐,那么我为何还要讲述它呢?我究竟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呢?读者看了我写的这段历史之后究竟能够有什么收获呢?这才是我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我知道,有心的读者不可能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才读书,而是想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的讲述,有所收获和启发,对自己的工作、事业、学习、爱情和家庭有所帮助。这才是我通过人物讲历史的用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