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一鸣:把经济增速提上去依然是当前重要任务

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2023-12-19 18:53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乐观地看,中国经济明年有条件实现5%的增长率。”12月1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我们投资如果能够从2.9%接近3%,提高到4%、5%,消费在今年高基数的情况下,明年能够保持住6%到7%的水平,出口能够转正,明年经济实现5%的增长率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王一鸣认为,此次会议背景和过去三年有很大不同,提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这里面更加突出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王一鸣强调,今年4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需求不足也反映在CPI、PPI的低位运行上,“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潜在增长率还是有一个负向缺口,所以,把经济增速提上去依然是当前重要任务。”

王一鸣认为,“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是此次会议值得关注的论述,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在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各国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与“发展是硬道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标定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方位,也强调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种发展的动力根本上来自于改革,这也明确了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等论述看,王一鸣认为,明年宏观政策会适度加大力度,“我国的政策空间仍然是有的,加力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有条件的。”主要表现在,中央政府杠杆率与主要经济体相比较低,这为适度增加中央政府的债务水平、安排适度规模的赤字、安排适度规模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转移支付、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等创造了条件。从货币政策看,我国物价水平比较低,加上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已经停止,这也为货币政策适度加力提供了空间。

王一鸣认为,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最重要是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包括支持科技创新、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统筹用好新增的专项债务限额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来支持带动扩大社会有效投资等。另外,财政政策中提出的“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是很重要的信号,“在当前地方由于财政减收、土地出让资金减收,地方资金面临困难的情况下,适度增加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对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带动社会投资、减缓地方政府资金压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货币政策主要是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总量上流动性相对比较充裕,倒是社会的融资需求相对比较弱。明年的总基调还是要保持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王一鸣说。

在王一鸣看来,此次会议特别提出了要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银行体系贷款余额超过200万亿,社融余额超过300万亿,过去几年来,每年贷款新增差不多有20万亿,社融每年新增30多万亿,所以,我们在做增量的时候怎样把存量的贷款能够盘活,这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至关重要。”此外,结构方面要发挥好结构性工具的作用,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

如何看待明年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前面加了三句话——‘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这三个方面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着力点。”王一鸣说。

其中,增强经济活力最重要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当前形势下如何激发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尤为重要。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房地产风险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此次会议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在供给端资金链解决问题方面非常关键。”王一鸣说,同时,“三大工程”对房地产企业带动相关投资、缓解房地产压力有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在采取化债的措施,下一步还要在制度层面上包括财税体制改革,来解决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此外,改善社会预期,既要政策发力,也要改革加力,同时要消除杂音噪音,避免市场出现误判,有效提振市场信心。

“明年还是有很多新增长点。”王一鸣强调,包括科技创新会激活新的产业业态模式,产业升级会孕育新动能,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的改造都会激发新动能;包括高端要素大量向城市集聚带来城市结构的变革,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也会带来巨大空间。

    责任编辑:王杰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