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柳叶刀》子刊:69.3%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由程序性错误引起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2023-12-20 10:07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69.3%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由程序性错误引起。大多数是操作失误或针头伤害。许多实验室失误归根到底是人为错误,这可能是培训不足、能力低下、对不良实验室实践的影响理解不足,或这些因素的组合而引起的。

过去20年,实验室获得性感染(LAI)和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APELS)情况如何?

泰国玛希隆-牛津热带医学研究部(MORU)斯图尔特·布莱克塞尔(Stuart D Blacksell)教授等人总结了2000至2021年期间报告相关情况的文献和报道,发现309人存在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涉及51种病原体,8人因实验室获得性感染而死亡;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的案例有16个。

据研究人员分析,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主要致病病原体为细菌性病原体,占所有病例的77%,其次是病毒,占13.9%。69.3%的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由程序性错误引起,9.1%原因不明,其余的病因按概率从大到小分别为:针头刺伤(7.4%)、液体溢出(7.1%)、未说明原因(4.2%)、液体飞溅(1.6%)、药瓶破碎(1.0%)和动物咬伤(0.3%)。在这些原因中,操作错误是致命结果的最常见原因,占所有死亡病例的62.5%。

相关论文于当地时间12月12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研究人员指出,防止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有必要对此类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和彻底调查。此外,由于依赖公开可用的信息,这项研究的结果是有偏见的,这强调需要正式的全球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的报告,以更好地了解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环境。

论文介绍,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包括在实验室相关活动中因接触生物制剂而获得或有理由假定获得的任何感染。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是由于程序或工程故障造成生物防护措施破坏,导致实验室病原体意外地移动到外部环境中。

布莱克塞尔等人在PubMed中搜索2000年1月1日至2000年9月30日之间发表的文章,使用的关键词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实验室感染”、“LAI”、“实验室事故”、“实验室泄漏”、“实验室内逃逸”、“病原体泄漏”和“病原体逃逸”,纳入文章的语言包括英语、中文和德语。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164个报告,其中94个报告详细描述了309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这309例个案有78.6%发生于北美,9.1%发生于欧洲,7.4%发生于亚洲;大部分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发生在学术界,占38.2%,其次是未指明或不明确的地点,占24.9%,发生于研究过程中的占19.7%,发生于医院的占9.4%,发生于疫苗研发过程中的占7.1%,还有0.6%发生在兽医实验室。

这309例实验室获得性感染个案大部分由鼠伤寒沙门氏菌(S Typhimurium,占49.8%)引起,其他的病原体包括牛痘病毒(占4.2%)、布鲁氏菌属(占3.9%)和马耳他布鲁氏菌(占3.6%)。其中有8例死亡,3例为脑膜炎N型,2例为鼠疫耶尔森菌、1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另有埃博拉病毒和牛海绵状脑病各1例。美国的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病例由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和隐孢子虫属引起。

2000-2021年,布莱克塞尔等人搜索范围内共报告16起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事件,涉及6例细菌病原体和10例病毒病原体,其中有3例是SARS-CoV(冠状病毒)。研究人员指出,一般来说,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不会引起感染,但在某些情况下,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会导致疾病暴发。

研究人员分析,大多数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是外部性的。布莱克塞尔等人在研究中将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区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被定义为病原体释放于实验室环境中,仍处于初级或二级生物遏制装置或屏障中,外部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则被定义为病原体被释放到外部环境中,逃到了二级生物遏制屏障之外。

绝大多数的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发生在研究中,或大学实验室,其次是疫苗生产设施。从地理上看,报告的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大多数发生在美国,其次是英国和中国。

布莱克塞尔等人总结认为,该综述中的许多实验室获得性感染是由操作者的错误引起的,大多数是操作失误或针头伤害。许多实验室失误归根到底是人为错误,这可能是培训不足、能力低下、对不良实验室实践的影响理解不足,或这些因素的组合而引起的。

研究人员称,实验室获得性感染和实验室病原体意外逃逸的频率呈现降低的趋势,可能是因为实验室操作方法的改进、先进的诊断技术以及研究人员对生物危害认识提高。然而,如果没有全球化的正式报告要求,这项研究总结的数据只能代表冰山一角。

他们提出,应采用综合和可持续的生物风险管理办法,在生命科学实验室促进积极和透明的生物安全文化,包括设施和工程控制、行政控制、有效的培训以及领导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4版(WHO LBM4)等文件可为生物安全和生物遏制风险管理提供客观标准,但成功实施取决于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3)00319-1/fulltext#%20

    责任编辑:卢雁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