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封面,会历经多少曲折和误解?

2023-12-20 12:0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编辑与作家的互相成就,贯穿了整个出版史,电影《天才捕手》讲述了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与编辑麦克斯威尔·柏金斯之间的交往故事;雷蒙德·卡佛极简风格背后的推手,是编辑戈登·利什。

比起作品内容的修改,让编辑同样重视乃至倍感挑战的地方是封面形象。在读者打开一本书之前,书籍的命运已经被封面所掌控,敏锐的读者时常发现,大部分书的封面中文版与原版有着巨大差异,不仅是图案也包括字体大小的改变,还有的书经历了多个中文版,封面各不相同,甚至书名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比表面看到的更为复杂。

在近日于上海茑屋书店举办的《封面之下》读书会活动中,薄荷实验主编顾晓清与华东师大副教授于文、编辑策划沈宇共同分享了图书封面背后的故事。《封面之下》一书的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讲述了一部与小镇同名的小说《贾勒茨维尔》如何经历市场挫折再重新出发赢得读者的故事。为小说取一个地名或人名在出版界看来本身就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意味着它率先树立了一个仅有少数人才懂得的封面信息。于是,《贾勒茨维尔》虽然在小镇所在地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兴趣,但在整个文学市场最终销售并不佳。沈宇在现场提到了类似的另一本书,以角色名字为书名的《奥丽芙·基特里奇》,这本书刚推出中文版时并不被读者所注意,很快出版社把名字换成《微不足道的生活》重新推出,让读者从封面就能获得一些内容信息。之后,新的机会出现了,国外推出了同名电视剧获得了成功,出版社最终又将书名改回《奥丽芙·基特里奇》推出新版,吸引了看过电视剧再看原著的一批读者。

类似的情况出现太多以至于当中文编辑面对一本引进的以地名或人名为书名的外版书时,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改名,甚至像《斯通纳》在2016年推出中文版之前也讨论过是否改变书名,最终出版社冒险保留了书名,选择的是改变封面信息。《斯通纳》的外文版大多采用真实照片,青年或是老年的主角形象,而中文版考虑到真实照片会将读者误解为这是一本普通传记,转而使用了书籍形象设计,通过几本经典的英语文学书籍来传递主角的文学背景。这样的改变更适合中文读者的视觉感受,最后此书获得了现象级的市场关注,直到今天仍然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此书一再被推荐。

这只是一些被读者看到的书,更多的则是经历各种挑战最终仍未找到读者的书籍,对此研究出版史的于文感慨,“读者在阅读时可能并不知道每一本能够抵达他手中的书都是幸运儿,战胜了多少书稿和选题。从创作场转到出版场再到阅读场,失败才是常态。”他认为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出版社明知道90%的书都要失败,每年还要出那么多书?“过量的生产,其实就是不确定性的应对机制。”

比起更改封面和书名,沈宇指出还有更隐形的信息藏在封面之中,比如在原版书上,读者会发现有些作者名字的字体大小和书名一样甚至比后者还大,这能够反映出作者的名望程度,他观察到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在成名作《白牙》封面上的姓名还是小尺寸,到了《大联盟》则和书名一样大,可以看到这些年她在欧美名声的成长,但中文版则没有这种变化,他也了解到中文版《大联盟》的起印量和社科书一样,远未被市场看到她的价值。

还有一类是刻板印象造成的封面,比如犯罪小说封面常常使用碎玻璃元素、非虚构类喜欢用复古字体、涉及非洲的题材偏好夕阳和金合欢树等现象,再如名著中卡夫卡的《变形记》封面上常常使用甲虫形象、纳博科夫《洛丽塔》各国封面大量出现艳丽的色调,即使卡夫卡生前就说过自己最讨厌的就是《变形记》封面上出现甲虫,也无法改变身后被图书市场观念所左右。《封面之下》的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如今新的问题叠加出现,由于网络购书的潮流席卷全球,迫使出版社强化着封面视觉,以吸引网络消费习惯,这让许多封面设计变得更为简单直接。

那么什么样的封面是更好的选择?沈宇提到一个“缓释”的概念,以去年出版有着良好读者口碑的《与父亲的奥德赛》一书为例,封面中间有一个古希腊的纹样,分割了古希腊的陶片,是奥德修斯和他的儿子的形象,下面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在玩玩具的小朋友的形象,这部分插画家提供了清晰和模糊的两个版本,装帧设计师最终选择了模糊版本,认为这更准确反映出“作者对2000年前的事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对父亲却知之甚少”的内容信息。再如,企鹅兰登旗下诺夫出版社的设计总监彼得·门德尔桑德的设计理念常被同行所推崇,他为卡夫卡的作品设计了全新的意象,像《变形记》完全避开了甲虫形象,让封面更意味深长。他利用剪纸效果为青年作家伍绮诗《小小小小的火》设计的封面同样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因如此,国际上一些大出版社对封面的设计规则达到了非常细化的地步,这令人想起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在《多谢不阅》中如此吐槽现代出版现象,“当今的文学生活已经被琐事压垮了,围绕作品的琐事似乎已经比作品本身重要:书籍销售文案似乎已经比书籍本身重要;书封上作者的照片似乎已经比书里的内容重要;作者在大报与大电视台的亮相似乎已经比作者究竟写了什么重要。”而在顾晓清看来,头部出版社和头部书毕竟属于极少数,编辑更多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经营好“中部书”(midlist),在手中资源难以制造绝佳封面时,如何吸引读者略过封面去关注“封面之下”的内容品质,并以此存活于图书市场,这才是编辑日常面临最多的挑战。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资料

原标题:《一本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封面,会历经多少曲折和误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