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施耐德电气:如何通过绿色制造,引领全球可持续性变革?

澎湃新闻记者 徐路易
2018-10-28 13:20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写在前面】

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三十次会议于10月28日上午9时在上海世博园世博中心开幕。

本次市长咨询会的主题是:“新时代、新起点、新作为——新形势下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当天会议上,上海市市长应勇作主题报告。应勇说,上海将加快构筑更高质量的现代产业体系,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高端绿色进口再制造和全球维修业务,引进更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

参会企业家对上海在开放中优化产业结构,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目标表示赞赏,并结合所在领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施耐德电气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认为,随着中国努力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和质量强国转型,必须推进绿色发展、数字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实践。因此,必须推进高环境影响行业在绿色发展上的先试先行和对私营部门的升级和再培训。

同时,赵国华介绍了施耐德与宝钢、扬子江船业等集团合作的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项目,希望能为上海探索循环经济、实现低碳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下为赵国华的观点全文:

摘要

在去年十月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而制造业为中国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巨大机遇。

随着中国努力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和质量强国转型,若干因素对中国承担本轮环境变革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这一转型,中国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即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脱钩)、数字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实践。同时,充分发展本国的数字化人才和对传统制造业员工进行先进制造再培训也是两项重要的举措。

施耐德电气对上海引领绿色制造提出以下建议:

a.推动制造业采取绿色设计和“零废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b.对高环境影响行业和部门先试先行,培养新的循环商业模式

c.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升级和再培训,提高基础设施和制造实践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续性

d.通过更广泛的公私和国际合作,如更广泛的培训学习平台(包括工程、最佳实践专业分享等),引领经济转型。

概述

本论文主要探讨上海如何成为绿色制造全球领导者,集中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文中阐述了推动全新绿色经济增长模式的机遇,同时探讨了上海在加快绿色产业数字化转型中所应发挥的作用。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1.发展绿色制造是中国应对国内外环境、经济和社会迫切挑战的关键

本部分探讨了中国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计划背景下,聚焦改善国内环境影响,引领世界绿色制造的潜能,同时提出中国需要向绿色制造转型。

2.绿色制造为上海引领产业升级和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本部分概述了上海成为全球绿色制造领导者所具备的能力,主要探讨了其在创造有利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绿色制造产业方面的具体基础优势(如大型人才库、对研发和创新区的重视程度)。

3.借助中小企业的创新,将上海打造成绿色制造业领导者的建议

本部分对上海如何成为绿色制造领导者,尤其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打破中小企业金融和其他壁垒、升级和再培训专业劳动力、加强利益相关者,如高校、跨国公司和创新初创企业间合作等方式引领绿色制造提出了建议。

1. 发展绿色制造是中国应对国内外环境、经济和社会迫切挑战的关键

在去年十月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而制造业为中国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提供了巨大机遇。

随着中国推进“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和质量强国转型,若干因素对中国承担本轮环境变革的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实现这一转型,中国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即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脱钩)、数字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实践。同时,充分发展本国的数字化人才和对传统制造业员工进行先进制造再培训始终都是两项重要的举措。

此外,“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共同为中国向世界级智能、互联和可持续制造大国转型提供了途径。全国工业企业也正在积极参与国家战略的实施。2000年至2016年,中国占到国际能源署有效政策进步指数(EPPI)的一半以上,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十二五”计划提出的降低产业能耗的积极目标。计划共涉及1.5万多家工业企业,占中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二。

实际上,中国十三五(2016-2020)计划已提出了每单位GDP降低能源强度15%的目标, 尤其是在中国日益成为资本货物和设备全球制造中心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强度基数较高。特别是,工业能耗占到中国能耗的约50%,占EPPI跟踪国家总能耗的15%。

由此,我们看到通过绿色制造,实现工业部门长期可持续发展,获得显著环境效益的巨大机遇。根据能源转型委员会透露,全球平均能源生产率有望实现1.8%的年增长,但其中充满了较大变数。中国即是关键性决定因素之一。“能否实现预期增长主要取决于中国和印度能否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实现从工业到较低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改善能源绩效。”

中国建材集团(CNBM)在能效改善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我们都知道,水泥生产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国际能源署报告称,通过采用现有的最佳技术,水泥行业可降低18%能源成本。 而水泥行业是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支撑。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世界上第二大水泥生产企业, 其能耗成本占到其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能源效率对集团的盈亏和环境绩效都至关重要。施耐德电气利用智能技术,帮助中国建筑集团降低了能源消耗,获得了巨大效益。

得益于工业物联网(IoT),制造业和重加工行业能够在保持生产力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能效增益。尤其是流程创新能够同时提高生产力和能源效率,其中包括智能控制技术和基于云技术的数据分析。智能运行能够提高制造生产力和灵活性、降低成本,并提高全球竞争力。同时,先进的数字制造可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性。

例如,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指出,“物联网为工厂带来的价值主要通过改善生产力得以实现,其中包括10-20%能效和10-25%潜在劳动效率的提升”。 尤其在中国,MGI称“到2030年,数字化将促进中国生产力提升,转移并创造10-45%的产业收入。”

施耐德电气等跨国企业(MNC)能够提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人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例如,中国的大型钢铁制造商宝钢集团在面向未来的产业转型中,选择了施耐德作为技术合作伙伴,为其提供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去年,我们对宝钢热轧智能车间从工程控制、高效运营、安全可靠、智能化运营等多方面进行改造,成为中国钢厂热轧车间中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无人行车车间。

“更有效的能源使用与更进一步的经济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施耐德电气认同国际资源回收和废弃物专家奈吉尔▪约翰斯顿(Nigel Johnston)的观点,他说:“我和很多人都相信,未来25年,中国在绿色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将不断提升。” 这一领先优势源于数字创新、能效管理的严格标准、训练有素的人才队伍、循环制造过程及可再生能源的整合。

1.1制造业日益“绿色化” :技术创新加速了经济增长与环境影响的脱钩

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是资源需求的增加。到2030年,半数的中国城市家庭将构成数量庞大的上层中产阶级,对能源、水源、食品、原材料等资源的供应形成巨大压力。 因此,单靠高效制造是不够的。

1.1.1 有限的自然资源

尽管对改善环境和能效做出了巨大努力,中国依然面临自然资源有限的事实。在二十世纪,全世界自然资源使用量的增长是人口增长的两倍。到2050年,为保持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原材料需求将翻一番。

以水为例,尽管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但仅拥有世界7%的淡水资源,人均水资源量极为有限。此外,高速人口增长进一步增加了水资源压力。大自然保护协会称,中国至少1/3的江河湖泊污染严重,不适合为人类提供水源,其中为30个快速发展城市提供水源的某主要河流受中度至高度污染的污染带已占到其全长的73%。

在能源方面,1990-2014年, 中国工业能耗已增长了三倍。通过改革措施,中国已有效遏制了能耗增长,因而也成为了前述有效政策进步指数的主要贡献者。国际能源署提出的“新政策情景”称,“全球能源需求增长较过去已有所放缓,但到2040年,仍将增加30%,相当于在目前全球需求上新增了中国和印度的需求总和。” 因此,中国和印度正积极引导并加快太阳光伏(PV)能源部署,以缓解能源缺口。 与此同时,世界仍有11亿人无法获得清洁、安全的能源。能源矛盾极为突出。

此外,原材料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之一。过去40年,原材料年获取量增加了两倍以上。到2050年,资源总需求将从2014年的500亿吨大幅增长至1300亿吨,超过地球总容量的四倍。

中国自身也面临着原材料难题。一方面,中国关键原材料供应量约占世界供应量的50%,其中许多原材料对ICT和绿色产业都至关重要,包括天然石墨(节能充电电池关键组件)、钨(节能照明设备重要材料)、氧化镁、镁(废水处理关键原材料),分别占世界总供应量的69%、85%、69%和86%。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耗国,中国面临着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原材料需求的严峻挑战,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对原材料储备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基础设施扩建也意味着对原材料的大量需求,几乎等于甚至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的需求总量,其中对水泥、铝、镍、铜的需求分别占世界总需求的59%、57%、56%和50%,此外,钢铁需求量也占到世界总需求的50%。 实际上,中国已于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843万桶/天,而美国790万桶/天)。

在这一大背景下,绿色制造战略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中国能够在更大的资源可持续范围内,实现从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使用,到清洁、可再生的电力的转型,引领未来发展。

1.1.2 气候挑战

我们应该在绿色制造框架下考虑碳排放。国际能源署报告称,“尽管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中国还不是世界人均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但其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2016年总碳排放量达104.33亿吨。中国的总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排放量29%,其中84%来自工业部门。 我们需要注意这是在中国作为世界主要资本货物生产国的大背景下导致的。

气候挑战要求大幅削减碳排放。全球50%以上温室气体排放都来自产品从“摇篮到工厂大门”的整个过程。 中国正在采取行动,积极应对。中国目前的多项污染控制措施包括由地方监督执行的环保税,该税种自2018年1月1日起生效。这项措施的执行力度将更趋严格,因为税收收入将全部纳入地方财政,而在过去需向中央政府缴纳10%。 因此,企业可能面临环保部门的飞行检查。

1.1.3 能效

能效有助于推动绿色增长,同时改善气候和经济增长。施耐德电气深信,“数字+可再生能源+电气化”能够有效挖掘整个能源系统的未开发效能。中国正在创造全球模式。正如国际能源署在《2016能效市场报告》所称,中国能效改革“在过去十年获得了巨大进步,能源效率显著提高,但同时也表明,中国在能效改革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2006年至2014年,中国能效改革投资3700亿美元,有效缓解了空气污染、降低了消费者能源费用。 这是一种双赢局面,同时也表明能效和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的两个重要内涵。2014年,改革实现减少碳排放量12亿吨,相当于日本当年的总排放量!

鉴于到2050年,高效制造实践可减少60%的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看到,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和数字技术将进一步助力能效改革,带来更多改革成果。

正如能源转型委员会(Energy Transitions Commission, ETC)明确指出的那样,促进相应市场从化石燃料向清洁电气能源的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普及、推动数字能源管理是平衡能源转型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应对方案。 例如,壳牌的《天空情景》(Sky scenario)报告即代表了旨在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巴黎协定》框架下实现经济繁荣的能源解决方案的技术可行性。

1.1.4 循环经济

事实证明,循环经济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自2010年起即引导全球向循环经济过渡转型,并将循环经济定义为:

“循环经济摒弃了传统的“开采-制造-使用-丢弃”工业模式,通过设计实现可恢复性和可再生性,依靠全系统创新,重新定义产品和服务,以设计实现“零废弃”,最大程度降低环境影响。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过渡,循环经济模式能够积累经济、自然和社会资本。”

世界经济论坛环境倡议部门副董事约翰森▪耶(Johnson Yeh)在被问到“中国为什么正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时表示,“参与循环经济实践有助于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明白这一点,并在采取相应的具体行动。实际上,中国计划到2020年,打造和培育500家绿色示范工厂、50家绿色工业示范园区,推广5000种以上绿色产品

欧盟和中国都已采取立法措施来构建循环经济。中国在“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中明确了循环经济十大重点。 根据规划,中国四分之三的领先工业园区都必须开展循环化改造。

施耐德电气致力于最大程度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获得最大价值,并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时进行回收和再生。我们提供延长产品寿命的服务,并帮助客户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和自动化水平。

尤其是,我们为自己制定了2018-2020年阶段目标:

循环经济(2018-2020年目标):

•75%的收入源于拥有Green PremiumTM绿色产品认证标志的产品

•200个工业基地实现“零废弃”

•运输包装纸板和托盘为可回收利用或认证材料

•ecoFit™、循环和回收项目减少10万吨主要资源消耗量

气候(2018-2020):

•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达到80%

•在交通运输方面减少1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通过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EcoStruxure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业务营收提高25%

1.1.5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如工业4.0、绿色供应链)对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制造发展,促进企业挖掘节能潜能,并采取进一步措施,减少行业碳排放。同时,创新也是中国实施供应侧结构改革,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不可或缺。经济学人智库在其2017年中国供给侧改革工作的最新报告中指出,“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大部分依然处于高科技价值链的下游,在如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开发方面依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原始创新必须能够有效扩展,以同时满足国内和国际需求。

中国正加快出台技术政策并采取投资和创新措施。去年,中国的研发投入估计达2790亿美元,同比增长14%。更值得注意的是,仅过去五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就已提高了70.9%,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决心。中国已开发设立了几十个高新工业园区和孵化园,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大数据等。 目前,中国对国内研发的投入已超过了(四倍)对进口技术的投资,表明中国正积极从落伍、基础创新向本土创新过渡。

物联网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到2020年,中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6年的1400亿美元上升至2314亿美元 。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1年,亚太地区的物联网投入将超过5000亿美元,超过美洲的3290亿美元及欧洲、中东和非洲(EMEA)地区约2640亿美元,占到世界物联网总投入的47.9%。制造业、公用事业和交通业是亚太地区物联网投入的三大主要领域。

制造业是中国物联网投入最多的行业。在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中, 一份CEO调查显示,中美两国CEO均认为预测分析是最重要的先进制造技术,美国将物联网相关产品排名第二,中国CEO则仅将其排第七,将物联网赋能的智能工厂排第二,这表明,中国对制造业的关注度依然很高。 ”绿色产品设计和制造则是这一大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发展绿色制造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毫无疑问,中国正在加快绿色制造发展。2017年7月成立的中国绿色制造联盟理事长杨元庆表示,“绿色制造无疑是一种新趋势,同时也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既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更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实力和企业效益的必然选择。只有绿色制造能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保护环境,也只有绿色制造,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制造大国。”

例如,去年,中国发布了绿色制造指南,其中提出了上海市所在长三角地区的绿色制造工业产值到2020年达到5万亿人民币(折合7420亿美元)的目标。

1.2.1 绿色发展理念

中国正自上至下采取有效措施,为整个工业部门带来可量化的变革。在建设领先制造大国的背景下,中国已将制造放进了绿色的框架内。中国政府已从不同层面提出了绿色目标,包括“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作为“中国制造2025”计划基础指南一部分的“绿色发展”。

绿色制造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同时,“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也是一项战略性工程。此外,“互联网+”也包含了改善环境监控、加强废物回收等环境因素。

1.2.2 工业绿色革命

以制造为引领,中国可实现全面绿色革命。绿色制造可促进绿色技术发展和标准制定,培育更高效、清洁、低碳的循环和可持续性经济体系。

绿色制造不单指绿色经营,其更覆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回收、绿色能源利用、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绿色贸易等。循环经济价值链能够为所有中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战略性机遇。

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工业生产方式存在资源和污染密集的遗留问题。通过数字创新,国内多种落后生产方式可利用环保技术进行升级。

数字化正在推动全价值链实现循环经济。例如,废弃产品和材料的在线市场正在日趋成熟。查塔姆研究所研究小组菲利克斯•普雷斯顿(Felix Preston)和约翰娜•莱恩(Johanna Lehne)指出“所谓的物联网将为我们掌握材料和产品在经济环节中所处地位的能力带来巨大变化。

施耐德电气等企业积极推动上游供应链履行其社会、环境和道德责任。去年,施耐德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较2014年实现节能12.6%,相当于10300 MWh电能,此外,成功减排10,200吨。同时,我们将继续推进Green Premium™生态认证计划,为从房屋所有人、建筑经理、建筑师到施耐德经销商、OEM合作伙伴的每一个人提供完全的环境信息。2017年,施耐德产品收益的80.1%都来自Green Premium™认证产品。

1.2.3 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绿色项目

工信部已认识到绿色项目在驱动可持续、可盈利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四大子项目,即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生态设计)、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以期实现绿色制造目标。到2020年,即项目第一阶段结束,预计将建成100个绿色示范园区、1000个绿色示范工厂和10,000个绿色设计产品。

2. 绿色制造为上海引领产业升级和低碳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不久前宣布将绿色制造发展作为城市优先发展任务,从而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工业升级。上海市承诺到2020年,将建设100个绿色工厂、20个绿色园区,开发100项绿色产品,打造10条绿色供应链,并同期建成世界一流的制造园区,其中包括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上海国际汽车城。 同时,上海还将创新推进绿色制造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评估工作的落实。

绿色制造的“创新型经济的关键一环”。创新研发对通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未来工业解决方案至关重要。上海正作为全球创新中心,汲取绿色制造投资。

数字化能够提高能源效率,并促进可再生能源部署。上海可利用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可实现电气化的“绿色产业”发展。微电网、分布式储能和太阳能光伏(PV)技术,尤其是伴随跨国企业不断涌向上海,为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2.1 中小企业(SME)的关键作用

中小企业(SME)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小企业同中国的污染治理的关系极为密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道。“大型企业在提高能效方面已获得较大进步。现在,该由中小企业主导降耗减排了。” 中小企业约占中国企业总量的95%,生产相同产品的能耗是大型制造企业的2.5倍。

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期,上海各个产业正面临日趋严格的环境和能效标准。因此,发展绿色制造对上海保持产业竞争力极为重要。除了作为提高效率的强大来源之外,中小企业凭借其创新贡献,对推动绿色制造也十分关键。“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尽管大型企业的研发密度和投入较高,但小型企业才是多数重要发明和创新的主体(Freeman and Soete,1997)。” 而这一主张的论据也显而易见。中国中小企业的专利、技术创新和新产品数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66%、74%和82%。 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研发支出增长8.25%,总计达115.8亿人民币。 在制造业方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新增产值中超过70%都来自中小企业。

在上海,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5%, 占企业总营业额的62%。目前,工业部门从业人数为300万人,其中77%来自中小企业。

2.2 上海在促进绿色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上海是带动地区增长的经济中心,并以制定了2025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 目前,上海工业部门的经济产值占全市产值的40%, 而二氧化碳排放则占60%。到2020年,长三角经济带的绿色制造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万亿元(742亿美元)。

2017年,得益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海GDP同比增长6.9%,达到3.01万亿元(4800亿美元)。这也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大关的城市。

2.3 上海在先进制造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德勤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GMCI)明确了排名靠前的先进制造技术对未来竞争力十分重要。相关领域包括预测分析、物联网、智能产品和智能工厂等。

中国在先进制造发展中的未来领导力取决于上海。同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已牵头成立了上海先进制造业环境(AME)重点实验室。该中心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电信有限公司提供赞助和支持,旨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这也是上海首个由高校和企业合作成立的市重点实验室,为未来提供了良好示范。

2009-2017年,上海物联网企业数量超过了700家,物联网行业年均增速达30%,同时,行业产值已突破千亿元大关。 此外,上海市将在未来几年孵化10家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遴选100个智能工厂试点,同时推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转型。

2.4上海的基础优势

2.4.1 研发和创新

上海的研发投入相当于上海市经济产值的3.8%。 为何如此大力投入?这是因为上海希望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施耐德电气和众多跨国公司对上海的创新承诺和前景充满信心。去年,苹果投资5亿美元,在中国开设了四大研发中心,其中包括上海研发中心。 同时,普华永道中国也成立了上海创新中心,助力上海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根据行业领导者毕马威会计事务所的年度调查,上海甚至可能超越硅谷,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其中,26%的被调查人认为上海将成为下一个世界中心。 2007年,施耐德电气决定在上海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在过去11年里,年均投资达到1.2亿美元。

在本轮创新浪潮中,张江高科技园区无疑是投资的热土。截至2016年,约260家企业在此设立的研发中心,同时,包括惠普、IBM、陶氏、霍尼韦尔公司 在内的44家跨国企业还在此设立了地区总部。张江高科技园区定将成为新一代IT产业集群,其拥有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基地,及国家软件产业、科技孵化和信息安全产业基地。

上海正大力推动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并发布了张江科学城建设计划,同时,根据计划建成了张江实验室以及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六大研发和技术商业化功能平台。

2.4.2 对外开放

毫无疑问,上海对外国投资极具吸引力。总要原因之一即上海的高度对外开放和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PFTZ)也非常引人注目。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573家跨国公司(MNC)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此外,根据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数据,另有38家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了全球总部,其中13家兼作亚太地区总部。

目前,仅浦东区就已入驻企业总部400家,其中265家为跨国企业地区总部。 同时,2016年,上海新增13家外国投资企业和12家外国企业研发中心。

2.4.3 人才库

上海对世界领先企业的吸引力还在于其优于其他城市的基础优势。作为中国主要的高等教育中心,上海拥有较深厚的人才库。上海共有院校30多所,其中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中国最著名的学府。2000年,上海已有2.2万名IT人才储备,自此以后,上海人才库大幅扩容。2016年,上海技术工人数量增长至11-16万人。

同时,上海已加速了海外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吸引政策的出台。每万人发明专利达到41.5件,同比增长17.9%。

2.5主要挑战

在今天的产业变革中,上海面临着若干挑战:

•新项目:项目时间和规划期较长,效率有待提高,产能过剩

•绿色生产升级前期成本较高, 尤其是中小企业

•融资

•缺乏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态/环保标准

•意识淡薄:绿色生产要求政府、企业和公众形成新思维

3. 借助中小企业的创新,将上海打造成绿色制造业领导者的建议

在我们看来,上海在以下方面优势显著:试点和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有效支撑中小企业升级和再培训、引领更广泛合作转型、提供工程和专业服务培训以及采用国际绿色标准

3.1 推动制造业采取绿色设计和“零废弃填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我们建议从绿色设计着手。在循环经济中,负责任的绿色制造从设计开始。例如,施耐德电气在产品设计时便最大程度考虑了可回收和生物质材料(如利用生物质而非石油生产的塑料)的使用。绿色设计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我们还将推广使用完全呈惰性的热塑材料,以替代热固材料,进一步提高人员安全性。这意味着工人接触潜在有害反应化学品的时间将大幅缩短。例如,目前我们使用高性能热塑性塑料替代了先前所采用的热固性聚酯塑料生产部分中压零部件。

我们于2012年发起的Green Premium™绿色产品认证标志计划使客户和终端用户能够更简单、快捷地确认各个施耐德产品的整体环境合规性。

在我们的循环制造策略中,“零废弃填埋”是另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耐德电气,循环价值链包括制造、物流、营销、产品使用和服务及产品生命周期结束。

例如,我们加强了废弃物回收并将其转化为收益。在物流方面,我们通过回收使用最大程度减少包装材料的浪费。以中压设备为例,我们通过回收服务、SF6气体安全回收、贵金属回收、设备回用等,回收了98%的废弃中压设备。

我们在发起的原材料包装盒统一计划减少了废弃材料的产生,同时缩短了回收和再包装的时间。同时,我们还优化了余料管理系统,节省材料13.5万欧元(895吨金属废料,价值130万欧元)。

上海可以成为“零废弃”行动和有害物质无害化处理和使用的领导者。此外,制造中所使用的部分化学品也值得关注,对此,欧盟通过制定《关于限制在电子电器设备中使用某些有害成分的指令》(RoHS)和《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提出了极高要求,然而,施耐德电气并未将这些现行RoHS要求视为束缚企业的最低标准,而更多将其视作确保世界未来共同健康和福祉的必要手段。上海的制造商可效仿施耐德的这一做法。

3.1.1 利用数字创新和工业物联网技术部署,提高水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管理效率

衡量环境影响是关键。要降低能源损耗,我们需要首先测得能源损耗。对此,工业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便显得至关重要。以电机为例,向节能电机系统转型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降低电机20-30%的能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估算,全球工业和建筑业的电机耗电量占总电机耗电量的90%,增效减排潜力巨大。 施耐德Altivar变速传动等物联网赋能的各类速度传动装置可通过避免电机全天候24小时持续使用,实现节能降耗。电机升级对上海甚至中国工业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其可通过能源节省,给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同时,降低不利环境影响(Teng and Gu,2007)。

中国扬子江船业集团聘请施耐德电气进行电力和自动系统数字化和互联改造,以实现系统间的无缝通信。改造后,集团实现了泵机和风机降耗10-15%。

同时,垃圾追踪对提高资源管理效率也很重要。例如,施耐德电气曾与在全球拥有40个基地的跨国家电力企业惠尔普合作,追踪和测量其家电产品的环境影响。惠尔普需要为全球站点提供可行动方案,为公司2020全球可持续目标做出贡献。

施耐德电气的EcoStruxure™能源和可持续服务平台为惠尔普提供了一致、准确的数据收集和报告。未来三年,惠尔普将通过可回收垃圾,节省成本100万美元,同时,三个惠尔普工业基地还将实现“零废弃”目标。这与我们的目标不谋而合。2017年,施耐德130个工厂获得了施耐德“零废弃填埋”标志。

在我们自身的全球供应链中,位于中国武汉的工厂成为了施耐德中国首个智能工厂。武汉利用我们的EcoStruxure工厂架构,为中国以后的绿色工厂设立了标杆。

武汉太阳能发电占总发电量的13%,到2020年,有望节省用电6,894 MWh,同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6,900吨。

同样,位于法国北部的勒沃德勒伊(Le Vaudreuil)工厂也是施耐德旗下的先进智能工厂之一,充分展现了EcoStruxure架构是如何实现示范性成果,促进施耐德业务增长的。同武汉工厂类似,勒沃德勒伊欢迎客户展示在自身运营中的开展的最佳绿色制造实践。

3.1.2以健全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推广上海试点/示范项目

通过武汉和勒沃德勒伊工厂两个案例,施耐德电气建议上海设立和推广示范绿色车间/工厂,作为创新实践。除了示范如何通过数字改造,将传统制造设施转型为绿色制造设施外,施耐德电气还建议上海集中关注能源强度较高的行业。施耐德客户宝钢集团的案例即是能源密集型工业企业如何实现更高效、敏捷的典型实践。全自动起重机的占比始终保持在98.5%以上,改善了运行效率。

同时,我们建议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循环改造。目前,上海仅一个园区上榜工信部绿色制造名单,即上海化学工业区。上海可以进一步改进循环模式,创造经济样板,将项目推广至其他传统工业园区。

3.2高环境影响产业先试先行,推广全新循环经济模式,实现“变废为宝”

施耐德电气建议上海制造企业从线性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跳出传统3R(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限制,实践5R策略,即可修复、再使用、再翻新、再生产、可循环。

这一方法要求我们转变基本策略。 尽管传统制造业已经适应了“获取-使用-丢弃”模式,但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制造企业正通过确保产品按照循环经济的5R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或杜绝废弃物的产生。使用5R替代线性模式的传统3R(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始终保持产品、部件和材料的最高效用和价值。

值得考虑的重要一点是,通过对陈废存货实施再回用策略可以创造大量价值。这是每一个制造企业都需面临的问题,如何处理因技术进步或其他原因而过时的库存中优质产品(如新一代产品推出时)。

尽管线性经济思维建议通过传统再循环,回收部件材料,处置废弃库存,但这种方式牺牲了设计和制造过程所带来的价值。相反,循环经济思维承认并保留了废弃产品的内在价值,提出以其他替代方式,保持这种较高效用和价值。

2015年1月,施耐德电气开始与自己的供应链合作,识别适用于循环策略的产品。同时,我们开始了二次分销渠道和市场以及循环供应链的开发,以确保实现特定产品的二次生命周期。

截至目前,循环策略对住宅市场的若干产品线,包括断路器和接线装置都十分有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已经出售了价值几百万欧元的废弃产品,证明了这一方案的成功性。通过循环策略,我们不仅减少了浪费,同时为公司创了额外利润。

这种策略值得中国其他制造企业效仿。由于加快了难于管理的废弃流程,即便在任何此类产品的市场低于预期时,该方案也能实现一定效益。例如,经过6个月的二级市场检验,我们能够明确此类产品是否仍然具有价值。如有,我们可以通过废弃流程获利。如没有,我们则可进一步废弃、清理剩余库存。

3.3为中小企业升级和再培训提供有效支持

中小企业产值约占中国GDP的60%,是重要的GDP贡献者。尽管在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多数中小企业使用的都是低效率、高能耗和高水耗的落后生产技术和低性能设备。 中小企业对中国的总工业污染贡献高达70%以上。

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尽管如此,转型并不一定意味着破坏。相反,更高效电机整合是我们迈出的重大一步,加之可再生能源整合,可一般性缓解高峰负荷和能源需求。我们需要意识到,“尽管中小企业认识到需要投入清洁生产设施,其往往也缺乏融资渠道,” 亚洲开发银行东亚局局长小西步(Ayumi Konishi)说。

3.3.1. 培训和再培训

同时,各个行业正处于数字化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数字化,能够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高效率。这一挑战对上海的产业升级存在影响。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如食品和饮料、纺织、钢铁等的中小企业还处在工业2.0阶段。此时,跨国企业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帮助本地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上海可通过跨国企业和本土领先企业合作,创建并通过补贴或赋税减免等,鼓励低能力、低预算中小企业参与辅导项目。

例如,2016年,施耐德电气与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新松”)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涉及人才培养、工业经验分享、智能工厂建设、工业智能解决方案共同开发等多个领域。此次合作将加强新松的智能化生产,提高其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

上海想要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那么中小企业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行业内多数企业都是专业化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相较于绿色技术,这些企业更偏爱简单、稳定的传统技术。”

施耐德电气通过专项投资基金对中国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并将为100所职业学校提供培训和学习材料。 广泛的工程培训和专业培训尤为重要和有效。对此,目前有多种合作模式。例如,去年,施耐德电气成为巴黎欧洲管理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创始合伙人。该学术研究中心专门为学生、企业和研究教授投入和研究数字化及互联设备开发相关商业和管理问题提供支持。领先全球汽车供应商法雷奥也是该中心的创始合伙人之一。

此外,施耐德电气已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长达15年。作为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和施耐德电气共同成立了联合培训中心和专业人员培训联合实验室。施耐德电气同时为联合实习基地捐赠了有关设备,以主要开展能源管理和自动化指导。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加速发展和个人发展,满足“中国制造2025”及先进、互联制造的技能需求。

同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中国赞助发起了“电机系统节能项目”。项目实现了技术课堂培训与在职实践和测量经验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工发组织对遴选自江苏和上海的22位中国工程师和能效顾问开展了电机系统能源优化技巧培训。工发组织报告称,“培训后两年内,这些中国专家进行了38次工业厂房评估,确定了近4000万千瓦时节能潜力。”

施耐德电气、工发组织等外部参与者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至关重要。“通过与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合作,中小企业能够紧跟行业趋势和尖端技术信息,掌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合作,中小企业还能加深对市场的理解,发掘新的市场需求,实现颠覆式创新。 此类市场认知对于以购买决策者为代表的广大“知识、能力和技术受限”人员尤为重要(见如[2、10、11])。

3.3.2 降低融资壁垒

融资渠道受限是中小企业创新的一大公认挑战。近期,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发达经济体约19-23%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或未获得足够的正规金融服务,发展中国家的此类中小企业占比为26-32%(Stein等人,2013)。如此产生的信贷缺口达1万亿美元,如果算上非正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这一数字将超过2万亿美元。

在中国,尽管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却面临着金融壁垒。根据中国企业调查系统的数据显示,超过40%的受调查企业都存在资金不足问题。约66%的受调查中小企业存在银行融资渠道问题。2013年,中小企业获批贷款额仅占23.2%。中小企业获批短期资本借贷更是难上加难,仅占短期贷款总额的4.7%。

融资对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从基础研发阶段跨越所谓“死亡之谷”(Ehlers,1998),进入应用研发阶段异常重要。 幸运的是,部分银行目前已认识到了许多私营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大额银行贷款的要求。去年,中国亚洲开发银行(ADB)推出了绿色融资平台,为京津冀地区的污染治理提供支持。

3.3.3 补贴和税收减免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开始为投入和开展节能减排的企业提供投资税减免(ITC)和应税所得抵扣(TID)。此类税收措施旨在鼓励企业推进绿色实践(如提高能效、进行废物管理等)。

毛捷、王春华在题为《税收激励和环境保护:来自中国纳税人等级数据的证据》的研究中称:“ITC或TID等税收激励如设计得当且落实有效,可成为中国实现环境保护的有效工具。” 因此,地方支持显得非常重要。

相反,碳定价是减排监管的另一种金融途径。能源转型委员会(ETC)称,“随着中国、韩国和加拿大落实碳定价计划,未来一年,碳定价计划覆盖的碳排放比例将增加至30%以上。

3.3.4 中小企业专用绿色融资

绿色融资是改革“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国开始建立绿色融资机制。尽管目前已向清洁项目发放了超过8万亿元的“绿色信贷”,但这类环境融资依然不足,尤其是在开展大范围水土污染防治的背景下。

施耐德电气建议上海利用其金融优势,扩展绿色金融市场。与开发银行和本地商业银行合作是创建混合型风险共担模式的关键,对于投资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制造相关颠覆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尤为如此。

内部创新资源匮乏是企业,尤其资源有限的中国中小企业放弃创新或转而将有限资源投入低风险可持续性创新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要想实现颠覆式创新转型,就需获得足够的财政和人力资源。”

3.4通过加强广泛公私和国际合作,引领经济转型

有效的公私合作平台对加强创新至关重要,其应汇集不同行业、企业家、高校、科研实验室、制造企业和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平台能够推动:

•知识和最佳实践分享

•试验和认证

•科学研究合作

•标准协同

•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推广

•产业价值链的联络沟通

•创新提质增速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经济部中国区办公室主任马吉特·莫尔娜(Margit Molnar)指出,

“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的专利调查显示,在中国,创新和创新成果的共享受到企业间有限协同的阻碍。在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内,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纵向联系或协作已较为成熟,但横向联系则更加局限。多数研发项目都是由企业单独开展,与研究机构协同的合作项目很少,而企业间的合作项目则更少。这种孤岛效应不利于实现跨企业互利共享和利用企业间的互补性。”

通过“横向联系”打破这些壁垒限制势在必行。如果没有合作伙伴的强大生态系统支撑,施耐德电气就无法开发出物联网架构EcoStruxure。该互操作性平台针对特定市场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是由施耐德电气与微软、英特尔及大量开发者、数据科学家、硬件和服务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

行业参与者间的合作极为重要。例如,施耐德电气的协同自动化合作伙伴计划(CAPP)将顶级的行业专家联系起来,提供最佳对策,能够使客户将合作伙伴的技术与施耐德电气的产品相结合,构建全面解决方案。

3.5 为公私及国际合作伙伴搭建广泛培训和最佳实践分享平台

3.5.1.学校课程和职业培训升级

上海教育委员会、教育机构和数字工业应用领先企业应共同合作,对现有员工开展再培训,建立本地化人才库。符合绿色制造和工业物联网需求的职业培训和技能认证将培养大量人力资源。同时,需要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增设培训模块

此外,通过政策设计,吸引新一代劳动力也十分重要:改变对制造业岗位低技术含量、低报酬的传统印象。同时,我们建议通过展览或参观,提高人才对新兴技术的认知。大力宣传绿色“示范企业”,以吸引、激励和留住未来本地人才。

3.5.2 国内跨部门跨行业合作联盟

中国绿色制造联盟(GMAC)汇聚了中国领先科研机构和制造企业,涵盖钢铁、建筑材料、能源、纺织、金融等多个行业。

正如ETC评论道,中国绿色制造联盟是“建筑、电子、能源、交通、食品、包装等关键部门间的公私合作平台,旨在为材料再使用设定具体目标、促进形成适用于无法转化为高附加值原料的全部废旧材料的回收体系、为材料(如塑料)创造具有明确贸易标准的二级市场,并制定更有效的监管框架。”

3.5.3 国际合作

合作十分必要。动态生态系统能够加速创新,同时汇聚技术领头羊、初创企业和院校等优秀参与者。例如,在法国未来工业联盟和工信部的交流中,施耐德电气分享了自己在绿色产品认证标志(Green Premium™)生态评估标签、确立产品环境概况标准(PEP)中绿色制造的实践。

再如,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正与中国科技部携手合作,投资300万英镑,共同开展旨在提高制造工艺可持续性的合作研发项目,促进英国高校与中国高校、工业合作伙伴及英国企业合作,同中国制造企业一道,尝试新的制造工艺。

3.5.4 通过合作推广绿色标准

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中国企业能够在推广绿色标准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中国已制定了严格的进口商品回收标准。随着回收设施内堆放的可回收废弃物不断增多,世界也已感受并注意到了中国标准的影响。而这种地位的优势是,“中国企业能够制定回收标准,通过回收材料和再制造零部件,定义未来全球供应链。” 上海应积极参与新设计绿色产品生态标志参数的标准制定。

统一绿色认证系统的跨部门合作至关重要。施耐德电气建议上海与其他主要市场和地区参与者就绿色标准开展国际合作。

3.5.5 消费者教育

施耐德建议通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绿色制造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会行为变革。由此,消费者可以发挥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作用,尤其是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后对电子废弃物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因为电子废弃物数量庞大,且存在一定毒性。

结论:通过绿色制造,引领全球可持续性变革

我们认为,上海具备成为绿色制造领先城市的所有条件: 她既有能力在为低能效、且不可持续的传统制造业制定变革计划时设立高标准,成为中国其他各大城市的榜样;同时,她又拥有深厚的人才库、拥有政府对绿色增长的承诺、推动创新生态系统繁荣的公私基础设施,以及实现新一代可持续的优势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各方面举措齐头并进,一定能在绿色制造领域有所作为,以建设更加低碳的上海。

    责任编辑:李跃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