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思接百年,德智日新——纪念王气中先生展览暨座谈会开幕

南京大学文学院 梁金梅
2023-12-23 14:02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生于“春晓日”的王气中先生,对春天有着别样的情致,对人生有着超乎寻常的豁达。王气中(气钟)先生(1903—1993),名正旺,号东堂,晚年署拙存、退公、无待山民。安徽合肥人。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执教六十余年。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散文、古典文论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两汉文学史》《中国古代散文史纲》《艺概笺注》《刘熙载和艺概》等专著。他治学严谨,思想宏通,关于刘熙载和《艺概》的研究,为海内外所推崇;有关桐城派散文的研究,开学界风气之先。

为纪念这位南大文学院的前辈学者和民盟先贤,12月17日下午,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中国民主同盟南京市委员会共同主办,南京秦淮河文化旅游基金会承办的“万事不如春意到——王气中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暨座谈会”在南京秦淮·非遗馆(夫子庙钞库街21号)隆重举行。

展览由四部分组成,回顾王气中先生的一生行迹。以曹虹教授撰《王气中先生传略》为前言,第一部分“似相逢寒灯旧雨——王气中先生的家世和青年时代”,第二部分“艰辛家国诚何取——王气中先生的参政经历”,第三部分“少年何有气如虹——教书育人,孜孜不倦”,第四部分“迎秋风雨感吟龙——王气中先生的学术研究和著述”,重点展出王气中先生的创作和研究手稿、信函,还有照片、书法、奖状、证书等数十种文献资料。

座谈会由非遗馆馆长尹磊主持。出席的嘉宾有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董晓、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许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曹虹、民盟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叶宁,以及王气中先生的家属、学生代表和南大文学院的师生代表。

嘉宾们纷纷追忆王先生高洁的志尚品行与精微的学术造诣。董晓教授回忆起五六十年前与王气中先生为邻时,看到先生给外孙喂饭的亲切场景,至今仍印在脑海中。董晓教授感慨,缅怀先生对古代文学学科的巨大贡献,可谓意义深远。徐兴无教授虽然未曾聆听先生授课,但他像大家一样,习惯尊称先生为“王气老”。文脉的传承就是如此,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怀想和纪念,既传递了文化因缘,也丰富了学术脉络。一如《论语》所云“古之遗爱”,气老的精神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许结教授在发言中认为,王气老不仅是南大古代文学的标杆人物,更是江苏省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忆及数十年前,在父亲许永璋先生的提挈下,寒冷冬日拜访王先生的情景。许结教授清晰地记得王先生说:“冬天不能出门,我要冬眠。”既温煦又幽默。这次拜访,不意也延伸出自己走向桐城派研究的道路。他还诵读了许永璋先生步和王先生1985年桐城派会议后登天柱峰的诗作,以纪念这段世代情谊。

程千帆先生赠王气中先生对联

在主旨致辞环节,王气中先生的弟子曹虹教授从“仁、智、勇”三个方面解读了王先生的精神世界。曹教授认为,先生于立春降生,对朝气蓬勃的春天永远向往,始终以仁怀善意对待生活的坎坷。其“勇”即表现在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韧性。而他“谨严开阔,以之治学则博,以之作人则新”的理念,则是其“智”的体现。他精通英语,兼修日语、德语,教过西洋通史,长期收集“五四”以来新文学资料,以通达而深邃的文学史观于1957年写成《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成为“五四”时期批判“桐城谬种”之后,引领桐城派研究进入新时期的开拓之作。先生不忘经世致用的情怀,以范仲淹与顾炎武等先贤自勉,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范鸿仙作传,歌咏其铁血孤胆,功勋卓著。均可见先生投身教育、改良环境的仁勇。先生与夫人张天臞相濡以沫,琴瑟和鸣,今存其夫人书扇手迹中有《秋瑾烈士颂》:“献身革命脱牢笼,别子抛家锦绣丛。中外驰驱拯华夏,从容就义女中雄。”端秀的字体中却传达出对侠肝义胆的景仰,亦可感受到一门之内的社会忧患之情。曹教授总结道:如果说最高的人性都应与天命归一,先生“万事不如春意到”的生命践履和智慧结晶,具有贯古通今的士人精神史价值,更是我们后辈宝贵的精神遗产。

民盟南京市委叶宁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民盟与南大的渊源甚深。中国民主同盟作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盟友,在王老等几代先贤的引领下,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民盟成立了理论研究会,致力于挖掘老一代在政治上、研究上、社会上的一些贡献和精神财富。王先生在学术上卓越的成就和政治上高远的追求,都是垂示后人的典范,将永远感召和激励我们前进。民盟江苏省委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李慧女士在发言中认为,古人曾说“开卷有益”,今日可谓“开会有益”,本次简明体要、脉络清晰的展览,呈现了一位世纪老人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对于民盟成员来说,也是一次生动的盟史教育。通过缅怀与追念,传承文脉和文学,既映发着学术的辉光,也透露出人文的关怀。

家属代表王气中先生的外孙王成至老师因故不能亲临现场,其发言稿由尹磊馆长代为宣读。他追忆童年时期,因为身体不好,在二老呵护之下长大成人。人生诸多的第一次都是在外公外婆的带领下体验的。那位在天蒙蒙亮时,叫醒他,提醒他作业带齐了没的老人,竟然是著名的、受人尊敬的学者。新发掘的资料不断出现,都是在帮助我们更丰满地理解外公。长期以来,无论到哪里都带着这批外公遗物一起。希望它们为更好地研究王气中先生的学术贡献发挥作用。王成至老师的倾述,增加了王气中先生鲜活的、生动的细节,祖孙情深,天伦之义,闻之令人动容。王气中先生堂侄王学立老师说,“王先生排行老大,我父亲是老三。记忆中对我们要求很严,我们有点怕他。我们平时过年过节走动,大年初一到他家去拜年,他谈得最多的就是当年在东南大学的事情。今天现场听到很多老师对王先生的很多很高的评价,我也很高兴。”

卢康华藏王气中先生手迹

在自由座谈环节中,王气中先生的学生周先民(视频发言)、周小进、陈东林等老师,分别从先生的学术指导、先生严谨踏实的作风、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傲骨等角度,追述了先生对他们治学与为人的巨大影响。周先民老师详细介绍了先生指导他写作硕士论文的具体内容,展示跨越山海问学的往来信件,记载了先生的晚年壮心和殷殷教导,语语真挚。

南大文学院沈卫威教授与王先生一家三代人联络甚密,他发表了三点感想:一是王先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但一直不为外人道,只坚持做自己的学问;二是王先生非常注重培养自己的外孙;三是王先生不仅为安徽文脉的传承贡献巨大,也为走向法国的诺奖获得者高行健奠定了台阶,为现代文学做出了贡献。

王气中自传初稿

王先生的再传弟子桂运安、卢康华、辛明应三位老师从学术传承的角度分别发言。桂运安老师表示从展览中感受到先生的治学谨严,感动于南大文学院人文精神的传承。卢康华老师分享了从曹虹老师处得闻的王先生轶事三则,即“嚼硬饭”“登山看景”“武昌食鱼”等,展现了“活泼泼地”妙趣,堪入当代《世说新语》。又从“酒边挥剑忽横魔”这句诗中,解读出王先生豪语之外的严谨勤苦之功。扬州大学讲师辛明应回忆起2014年在师门读书会上共读《艺概笺注》的情景,并以《艺概笺注》中的一处句读为例,阐发了王先生深厚的学养与功力,一如谚语“学识何如观点书”。

“程门问学”公众号创办人宋健先生,“桐城派研究”公众号创办人、合肥学院副教授任雪山,胡小石故居吴懋楠馆长,都从王先生的资料收集、个人藏品、数据分析等方面,对王先生相关史料文献的文化意义作了深入阐发。

王气中手迹《中秋后夕鼓楼玩月 和吴天石同志》

南大文学院副院长童岭教授作总结发言。他举《艺概·词曲概》的一处笺注为例,可窥见王先生治学有学兼四部的特点,同时也充分关注国际学术,如翻译过克拉米息夫的汉学著作。童岭教授强调,南京大学文学院素来重视传承弘扬老先生的学脉,王气中先生的著述和精神应继续发扬。学院也将持续与秦淮非遗馆的良好合作关系。

《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先生用生命实践所展现的“春意”,令后来者思接百年,昭示德智日新的未来。本次展览开幕和座谈会在愉悦温馨的交流中圆满结束,推动了人们对于王气中先生人品与学品的理解,把老一辈学者的精神信仰和淑世情怀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负起新使命。

    责任编辑:黄晓峰
    图片编辑:张颖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