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界音像遗产日,分享老明星银幕内外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2018-10-28 09:42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10月27日是世界音像遗产日,上海音像资料馆(SAVA)与上海电影资料馆(SFA)举办“角色之下·银幕之外”主题活动。结合此次世界音像遗产日的国际主题“传承你的故事”,这两家上海仅有的影像保存和研究机构把目光锁定早期中国电影银幕上的一个个角色,去发现发掘这些传奇的踪迹。

活动海报

去年10月,两馆共同签署了《框架合作备忘录》,就老电影胶片的采集、整理、修复、利用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共同策划、共同寻找、共同分享与共同传播展开紧密协作。今年,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编研龚伟强、上海电影博物馆策展总监王腾飞、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三位电影研究者,分别为参与活动的观众们分享了自己研究和私藏的昔日光影记忆。

从明星的个体命运看时代变迁

张伟的分享主题关于昔日银幕上的女明星。虽然事实上,银幕外的男明星,生活更为丰富和活跃,那个年代男性的天地更加宽广,女性则受制于时代和观念束缚,社会活动要少得多。但话题总是围绕着女明星。

不过,在研究了上万本杂志之后,张伟总结了当时电影杂志拍摄的封面90%都是女性,甚至有《大众电影》的编辑曾证实,如果偶尔选用男星,会导致杂志的销量直线下跌。女明星的风姿化妆服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风潮,在电影最盛行的二三十年代,甚至有人带着裁缝进电影院看电影,要求裁缝立马将影片中女明星的服装样式拷贝下来。

张伟分享银幕之外的女明星生活

“但那个时候,女明星的成名极其艰难,演艺生涯也很短。”张伟介绍,20世纪初,很多女性的角色甚至是由男人反串的,并非是因为潮流,只是当时要找女演员十分困难。“当时的电影学校为了招收女学生,甚至出现了只要女性报考,就可以免学费食宿等优惠,但当时的女性,受社会观念束缚,还是不方便抛头露面,许多当年的女明星甚至是通过与家庭决裂的方式才有机会拍上电影。”

而到了30年代,随着电影工业的成熟,电影也从一种讨好的杂耍被定性为艺术,明星的片酬水涨船高。据统计,当时女工的工资是每个月5到8块,白领可以到达20多块,如果能够和电影厂签约,即便是毫无名气的小演员,基础工资也有可能达到50块,至于周璇、胡蝶等大明星,则是500块的基本工资加上片酬按照票房比例分成。高薪引来了女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做起明星梦,甚至据当时的小道消息记载,也出现了类似当如今“潜规则”的情况。

阮玲玉

张伟与观众们分享了著名影星阮玲玉的生平,并谈到她的香消玉殒,除了大众所熟知的“人言可畏”的绯闻之外,也有着其他的因素。比如当时的阮玲玉也面临着事业的瓶颈,电影事业从无声片到有声片,对于演员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自己发声,但阮玲玉不会说普通话,只能说广东话,专业的瓶颈,对她的事业打击同样沉重。

随后,电影博物馆策展人王腾飞博士则介绍了李香兰、李红、薛伯青三位电影人在明星之外的身份。李香兰的中日两重身份传奇大家并不陌生,但王博士从另一重角度分析她“混杂”的面目,事实上承载了当时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的概念。而李红从出道之初颇具负面形象的舞女,到婚后贤妻良母的转变,最后成为地下工作者,也颇具传奇色彩。

作为《壮志凌云》《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影片的摄影师,薛伯清的真实身份是新四军上海地下党三人小组的成员,当时他以定摄影师的身份运送物资和进步青年,并为中共胜利后的建设事业发展和储备人才。有意思的是,他与当时《永不消逝的电波》所表现的李白事件在现实中亦有所联系,李白被捕后他也随之被捕,“传奇的道路上,兜兜转转,总会有一些巧合和关系。”

“今天我们回顾这些电影,明星云幕之下的生活,并非出于猎奇,而是将大时代背景下,以个体命运作为一个切入口来看过去的时代。当时上海是各种权力交错的舞台,这个舞台上能够看到银幕之外明星形象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王腾飞说。

呼唤对音像遗产保护的重视

活动当日,还公开放映了联华影业公司元旦联欢(1935年)、美籍华人影星黄柳霜抵沪访问(1936年)、中联举行新片开拍典礼(1942年)等6段珍贵影像资料片段。作为本次活动的压轴大戏,两馆更是为观众准备了一道“大餐”,三位嘉宾研讨结束后,还放映了纪录片《一代影星阮玲玉》。该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本片用新闻纪实镜头,在较短的时长里向观众展示了阮玲玉的艺术生涯,是一段难得一见的影像资料。

这些资料中能够够看到昔日明星们生活工作的日常,上海音像资料馆综合编研部编研龚伟强介绍,此次放映的影像资料都十分珍贵,不少是从过去的影片中“偷”出来,一些声音的解说词带着历史的“遗迹”,与今天的认知相违背,但记录了不同政治历史背景下的时代符号。如果是热爱老电影的观众,也许能够从一台联欢会中指认出不少明星。而这些纪录片段中又能看到,银幕之下,明星们就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黄柳霜来访上海时的画面,能够看到国际饭店周围当时的情景,“我们不仅是看这些人,也能够从这些影像资料中看到城市景观的变迁。”龚伟强说。

龚伟强展示自己的民国唱片收藏

同时,龚伟强还分享了自己收藏的老唱片。昔日的评弹唱词中云集了对种种社会生活、明星八卦的品评。“评弹艺人听了新闻、看了报纸之后,就会把他们所了解的内容编成唱词,这其中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判断,但毕竟是来自于当时的第一手观感。”

民国时期关于电影明星的评弹唱词

音像遗产是独一无二的视窗,它通过图像和声音为我们展现着过去,承载着记忆和见证、文化和思想。然而,出于媒介的特殊性,这些资料能够留下来的可谓凤毛麟角。

据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张伟介绍,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生产电影超过3000部,但至今能看到的已经不到400部,而其中大多的拷贝残破不堪,缺损严重,如今能够较好保存下来的只有一百多部,而这其中大部分以故事片为主,比如今天老电影爱好者们如数家珍的《乌鸦与麻雀》《渔光曲》等。而其中还有不少珍贵的简短片段,作为音像遗产的研究人员,不仅要在全世界不断发掘寻找这些资料,找到后还要分辨其中的内容、人物、场景,“音像资料保护工作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研究工作充满困难,许多拷贝难以辨认,这项工作十分艰苦,希望通过音像遗产保护日的活动,唤醒大家对世界音像遗产的重视,同时鼓励专业机构如何能够把更多的影像遗产整理出来,带到大众面前。”他说。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