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1岁教师的富与贫:衬衣有洞还在穿,办留守儿童之家18年

2018-10-29 0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今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要把最后一口气留在讲台上”这句话让无数人泪目……

叶老在为孩子们上课 图|余华兵

当叶连平抬起右臂,准备在黑板上写字时,衬衣袖子露了出来,大洞连着小洞。似乎是察觉到记者的疑惑,他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是因为没钱吗?恐怕不是。每个月,叶连平都能领到三千多元的退休金,买件好点的衣服没问题。难道是因为抠门吗?恐怕也不是。2000年起,他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一直坚持到现在。叶连平曾表示:“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话语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这样做?很多媒体作出报道,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还没有。10月23日,本报记者再一次和这位老人面对面,循着时光的脉络,去寻找一个执着与坚守的故事。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沧州,现住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抗战胜利后,叶连平随父亲来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工作。在那里,叶连平一天到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解放后,叶连平与几位同事开办了识字夜校。1978年,他进入卜陈初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在南京扫盲夜校,叶连平与4位女学生合影

1991年,叶连平正式退休。2003年,卜陈初中和卜陈辅导区小学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卜陈学校。

退休后的叶连平依然热爱教育事业,某个学校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可以说,只要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2000年7月,叶连平利用自己擅长英语的优势,创办家庭课堂“留守儿童之家”,开启了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生涯。

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叶连平把英语课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现在,叶连平每周六上午给6年级学生上课,下午给4年级学生上课,周日上午给初二学生上课,下午给3年级学生上课。

“我上一节课不是40或45分钟,通常要两个小时。我不这么干不行啊,差的太多了。”叶连平感慨道,曾经有一个小学毕业生来补课,竟然认不清26个字母,没上几节课就走了。过去,和县一中有规定,中考总分达线的情况下,英语不及格不予录取。

叶连平与钱龙女

2015年,钱龙女在卜陈学校念初中,由于英语成绩差,她来到“留守儿童之家”找叶连平补课。加之家离得远,她提出想住到叶连平家里,叶连平欣然同意。一段时间后,钱龙女的家长想给钱,对此,叶连平很生气,表示“给钱就不要来了”。

这一住就是三年。2018年,钱龙女考上了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钱龙女说,叶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不过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只要犯错误了,他都是直接批评,一点不留情面。

叶连平上课用的教室,是卜陈学校老校区的库房。2010年,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孩子们在此做作业、看书、下棋、打球,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淡泊名利的洒脱感

十九年义务为孩子们补课,叶连平分文不取,作业本、图书等学习资料都是自己掏腰包,骑车上县城买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是因为不收费吗?我觉得不是。教学要看实效,你种下去的庄稼能不能收,这才是关键。一个孩子在这里上课有了收获,就会影响很多人,我的压力就在这个地方。”叶连平说道。

叶连平不仅免费补课,还自掏腰包,租车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必去的三个地点。叶连平清楚地记得,有个学生在大屠杀纪念馆看到一具小孩的遗骨时哭了。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更生动、更直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连平的勤俭节约在当地传为佳话,为了省几毛钱不惜骑自行车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衣服,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曾经有人问他:“你工资不高,哪来这么大的劲?”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它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值!”

叶连平的老伴儿不理解他,觉得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在孩子们身上花那么多。叶连平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凭自己的能力,为人民做点事,不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愉快吗?”

叶连平和老伴感情一直很好。

受叶连平精神的感召,每年寒暑假,各大院校的志愿者都会来这里支教实习,为孩子们带来绘画、音乐、手工,舞蹈等兴趣课,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2013年,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成立叶连平奖学金,专门资助优秀寒门学子,得知此事后,叶连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解囊支持。

四十年如一日,叶连平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连吃饭也选择在教室。整天围着孩子转,叶连平觉得过得很充实。今年夏天,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腰椎还做了手术,住院不到10天,他就要求出院,由于伤势未愈,腰根本直不起来,只能坐在凳子上讲课。如今,他已安排好后事:如果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费,他会将全部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其次是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叶连平一生无儿无女,却桃李满天下,他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只想一直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他经常说:“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晚辈眼里的倔老头

杨鸿雁是乌江镇光荣村杨湾自然村人,2003年考取宿州师专,目前在马鞍山市区开了一间室内设计工作室。她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爷爷的感激之情,可以说,除了父母以外,他是我最亲的人。”

初中三年,杨鸿雁一直住在叶连平家,每周五晚,叶连平骑车把她送回村子,周日晚再接回来。那时候,杨鸿雁长得不高,身体也不好,寒暑假去医院体检,也是叶连平陪着她去。去县城上高中后,杨鸿雁双休日住在叶连平家,用她的话讲:“初中和高中的六年,生活中的事情大多都是爷爷一手操办的,我的父母就像‘甩手掌柜’。”

就在杨鸿雁去宿州师专报名的前一晚,叶连平在家哭了一晚。“我知道爷爷舍不得我走,虽然我们可以电话联系,但是,他还是想看到我的样子。”杨鸿雁说道。

第二天,叶连平和杨鸿雁乘汽车前往南京,然后从南京坐火车前往宿州。到达学校后,叶连平向杨鸿雁的辅导老师交代了一些情况,并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辅导老师每个月写一封信寄回来,详细讲述一下杨鸿雁在学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等爷爷从宿州回到南京时,已经很晚了,从南京到乌江的班车停运了。当天晚上,爷爷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下待了一夜。”杨鸿雁哽咽道,等她毕业后,才知道这件事。

在杨鸿雁眼中,叶连平是一个很倔强的老头,就说骑自行车这件事吧,两人还大吵了一次。2007年下雪天,叶连平骑车去南京帮学生买东西,路上摔了一跤。回家后躺了半个月,杨鸿雁回乡过年才知道这件事。

杨鸿雁心疼地说:“爷爷,你年龄大了,不要骑自行车了,出门坐公交车,或者找学生帮你,不需要亲力亲为了。”

叶连平不听劝,杨鸿雁发火了:“你要是再骑车,我就把你的车扔了!”

此话一出,叶连平不高兴了,认为杨鸿雁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他的话了,可以随意动他的东西了。

在辅导学生英语这件事情上,杨鸿雁经常劝爷爷:“你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可以适当减少学生数量。”然而,叶连平很倔强,杨鸿雁觉得无法和他交流。有一年过年期间,杨鸿雁发现叶连平晚上11点还在批改作业,他一定要把当天的事情干完,他才能安心睡觉。

最近一次,叶连平因为腰椎受伤动了手术,出院后,他继续批改作业。“我看爷爷的表情,坐在那里不动,我知道他是很疼的,但我问他情况,他总说‘没事没事’。”杨鸿雁说道。

听说叶连平决定捐献遗体后,杨鸿雁问道:“你把遗体捐献了,以后我去哪找你,你怎么一点都不给我留下念想?”

叶连平淡淡地说:“我想把自己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做出来。”

共产党员的使命感

叶连平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作为一名党员,遵守《党章》,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会按照党的指示,按照客观环境的需求,继续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会全天候的,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即使“走”了以后,还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做到“死而不已”。

四十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就是其中一个。1990年,居平树从巢湖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卜陈学校工作,担任政治课老师。当时,叶连平即将退休,但是,居平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好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备课非常认真,字迹很工整,从不潦草,上课与学生互动,效果非常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当时非常羡慕。

“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行为给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也是我当教师以后,遇到的一个好同事。”居平树坦言,叶老师真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生能够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成为叶老师的同事,最后还能有幸和叶老师一起,为卜陈学校的留守儿童做点贡献,是人生当中最幸运的一件事。

从教40年,叶连平收获了许多荣誉:2012年中国好人、全国德育先进个人、部级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教师、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

面对荣誉,叶连平认为,它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丝毫不能代表未来。组织上的奖励是一种鞭策,不能把荣誉当光环,如果这样做,就糟了。站在新时代,他更要有所作为,否则没办法向组织交代,人活着就不能醉生梦死。除了留守儿童,他还想为孤儿、单亲家庭孩子以及贫困家庭孩子撑起一片天,多给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之家”的墙上有一横幅,上面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于这样的评价,叶连平不同意,他说:“我有这么亮吗?我不够资格,充其量不过是只萤火虫。我只要求,等到我生命走到尽头后,组织上能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孩子们的心中

叶连平是一位好老师

更是一位好爷爷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

给予,比索取更快乐

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汪清陈义山

(本文原标题:《马鞍山这位91岁高龄的老师!他的一句话让无数人泪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