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我国最热和最冷纪录均被刷新!极端天气会常态化吗?

孔锋 x 韩健夫 x 澎湃问吧
2024-01-04 16:27
来源:澎湃新闻
一问三知 >
字号

据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官博 的最新消息,2023年我国最热和最冷纪录均被刷新。2023年1月22日黑龙江漠河劲涛最低零下53℃,7月16日新疆吐鲁番三堡乡最高52.2℃,分别打破了我国实测最冷和最热纪录。

另据统计,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较常年(9.9℃)偏高0.8℃,为1961年以来最高,打破2021年10.5℃记录。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0.5~1℃。山东、辽宁、新疆、贵州、云南、天津、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内蒙古、广西等13个省(市、区)气温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全国共127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极端气候的成因是什么?未来极端天气会常态化吗?该如何应对?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孔锋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韩健夫

曾做客澎湃问吧,为网友们讲解与极端气候有关的知识。

极端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澎湃网友iyam2u:极端气候的出现主要有哪些原因?

韩健夫:极端气候出现的原因会因其出现的地区和类型不同而不同。就现有研究来看,中国极端气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赤道海温的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很多极端干旱和洪涝事件的气候背景,比如1755年华东的大涝、1849年长江中下游的大涝、1877年华北的大旱等。

2. 太阳活动周期。在太阳活动极小年,曾出现长江流域大涝和1843年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事件。

3. 火山爆发。1815年坦博拉火山的爆发,直接导致1816年欧洲的“无夏之年”以及云南连续三年的夏秋低温,从而造成严重饥荒。

@小兔兔:极端天气的威力加强了好多,这跟人口和活动范围增加有关吗?

韩健夫:这是两个不同性质但又彼此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先说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本身可以分为极端干旱、极端洪涝、极端冰冻、极端高温等很多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大小又可以通过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的程度两方面来判断,所以很难一概而论说极端天气威力加强了,而应该做更具体的区分。

再说人口和活动范围。人口及活动范围的增加是随着全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科技、生活水平的增长的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人口及其活动范围的增加与极端天气的社会破坏力增强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还受到灾害预防、技术进步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坂田巧S:我们现在经历的极端气候是有周期性的吗?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究竟有多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又能做什么?

韩健夫: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是有周期性的,只是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不同。现今已经从历史时期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中获取了很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周期性规律。

人类活动与极端气候的关系是异常复杂的,因为人类活动与作为极端气候发生原因的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至今还很难明确获知。我们现今知晓的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碳排放活动的确与全球变暖有关,但全球变暖是否一定会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次数和强度的增多和加强,现在还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们能做的是,第一,加强极端气候事件的研究工作。第二,积极预警极端气候事件,加强大家的防范意识。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过去五千年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吗?

韩健夫:从过去一万年乃至更长时间尺度来看,过去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不算大。具体而言,在过去5000年到3000年之间,属于“仰韶温暖期”,黄河流域较今天年均温度高2℃,冬季温度可能会较今天高3℃以上。过去3000年中,气温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波动之中。比如比较有名的西汉中期至东汉的温暖期、魏晋南北朝寒冷期、宋元温暖期和明清小冰期。这段时间中,最冷与最暖时期的气温振幅不超过2℃。干湿变化也一样存在干湿的交替波动。 

如何防范极端天气

@小兔兔:极端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怎么样?

韩健夫:现代天气预报是一门科学,是基于科学的大气探测网体系、资料存储和传输体系、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体系,由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综合做出的,气象卫星、雷达等为其构建了监测网。天气预测分为潜势预报和邻近预报/警报,后者更为精准,可以提前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预报。目前,我国能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较之前有所提前;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减小到70公里。

@纵使相逢应不识1999:我们个人为了地球能做些什么?平时节约水电煤,少用一次性物品,多坐公共交通,感觉这些行为的作用真的微乎其微,再加上身边人的冷嘲热讽,我又无法量化自己做的努力,就很难持续努力。

孔锋:我们每一个人如果都能一致地节约每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减少乘坐燃油汽车等,那么其实作用很大。积少成多,其实是一个过程,我们中国古语有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目前我们需要倡导全社会形成一种节约的氛围,齐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你所讲的周边环境,这其实就是社会参与还没达成一种共识。这是未来需要加强科普的地方,也是政策导向需要加强的方向。

@Margaret__:普通人对待环境问题,如何避免“好了伤疤忘了疼”?

孔锋:一方面需要政府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的科普宣传教育。在规划的基础上,如何有序地付诸实践是需要有一定的机制来考核的。普通公众的应对行动是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共同号召并加以激励。

    责任编辑:朱嘉熙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