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学生用交友软件脱单,怎么还是等不来爱情?|有数

2023-12-26 1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深夜十二点半

亮着的屏幕前

青年男女们一边对着屏幕担忧“在软件上脱单真的靠谱吗”

一边却又不由自主地“孤注一掷”

期待在虚拟的数字世界里找到爱情的答案

喜欢就右划,不来电就左划,干脆直接的决策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前卫”的青年人,交友软件(dating app)替代传统熟人社交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认识新朋友,甚至是寻求亲密关系的重要渠道

众多交友软件定位和特色并不相同,什么适合寻找亲密关系?什么适合寻找有共同兴趣的好友?使用者们几乎都有心照不宣的共识。

丰富的多样性从中体现出来。Soul 遥遥领先,是 31.4% 大学生使用的首选;探探和 Tinder 的使用者紧随其后,占比分别达到 16.5%、15.3%。除此之外,翻咔、噗噗、Poem、Tandem 等较为小众的交友 App 也不乏使用者。

安装、卸载、安装……许超这几年游走在几大最受欢迎的交友软件之间,成为一名资深用户。他最偏好的是“她说”,并卸载了“Tinder”和“探探”,原因是认为“脏”。但在小 A 看来,这些平台只是“目的性更强”。

交友软件的使用模式通常大同小异,在开启“划动”前,每一位用户都需要上传照片和个人信息以创建个人档案,随后这些档案便会被视作用户们的名片,被算法用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配对。

在交友软件里,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景:有人在这里找到了真挚的爱情,但也有人经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事件。

“约吗?”

“你的简介好抽象我真的太喜欢了啊啊啊啊啊”

“不好意思捏,我性格好像确实是这样 hh,isfp 相对 talk 更喜欢 play”

“我觉得你的照片不够性感”

……

“给自己贴标签就更容易找到 MATCH 的人”

交友软件的个人主页上,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个人标签”,是使用者们自我展示的第一步。

从“分享欲爆棚”到“185 旅行达人”,再到“电影发烧友”和“本硕 985 暖男”,这些标签就像是个人特色的招牌,吸引着有同样爱好或对此感兴趣的“探险家”们。

在我们收回的问卷样本中,64.6% 的人都会写上自己的兴趣爱好,MBTI(46.7%)则紧随其后。大家还乐意将学校(34.1%)、星座(35.4%)、个人价值倾向(36.7%)等信息展示出来,反而对自己的家乡(14%)和他人评价(3.9%)等信息不做过多提及。

半山唯一使用过的交友软件是青藤之恋。他在个人主页上标注了“会照顾人”“我爱做饭”“喜欢看书”“分享欲爆棚”等标签,试图展示自己文艺且务实的一面。

“其实我很擅长把自己构建成别人会喜欢的样子,有时候我都分不清自己是否真的是这样的人,还是在别人面前所呈现的人?”半山的困惑缘起于曾经的一段恋爱,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半山为了和心仪的女孩在社交媒体上保持同频,开始在网上频繁地搜索“如何和女生聊天”。

后来,他变得越来越擅长在线上聊天,懂得揣摩别人的情绪,也越来越明白如何去构建一个他人期待的自我形象。

小 A 在写标签的时候会尽量用接地气一点的方式,如实呈现自己的信息,比如“喜欢小猫小狗,不喜欢的就不要和我玩了(开玩笑的)”“性格温柔有耐心”“脾气很好易相处”,但有时也难以避免地去思考哪些东西会让自己更受欢迎。

许多刚开始使用交友软件的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心理过程: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似乎有一种把自己商品化的倾向,甚至会有种把价值让渡到别人手里的感觉。

类似于购物中的比价,使用者们会不由自主地进行阶梯式的寻找与比较过程——“他好”,“他更好”,“他不行”,“万一有比他更好的呢?”

“在恋爱软件上找对象,一定很容易成功吧”

交友软件的使用者,常常还会承受一些刻板印象。

还有不到半年,杨婷就要满 25 岁了,每次回家都免不了被亲戚、长辈们拉去洽谈婚姻大事。前不久,杨婷的姑姑给她介绍了一位同校的学长,希望两人能够认识一下,但她的父母听说这位学长用约会软件后,转头就向杨婷表达了强烈的反对,“这些软件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用的呀”“囡囡你千万不要用啊”……

然而,家长口中没谈过恋爱的“乖乖女”杨婷却是姐妹们眼中的“海王”小姐姐。高二时,杨婷抱着猎奇的心态下载了第一个约会软件,开始不断地右划,去认识不同的人,聊不同的天,也建立了两段不长但印象颇深的亲密关系,说是疏解学业压力也好、填补情感空缺也好,杨婷在约会软件上找到了一份生活的乐趣。

如果将亲密关系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或模式,当代年轻人和大学生的主流选择会是什么?

在我们收到的问卷样本中,有近 7 成的大学生选择了“稳定恋爱”,他们仍然期待建立稳固的感情和真挚、长久的关系。29.3% 的大学生选择"Dating",探索和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同时,仍然保持一定的自由。

依林表示愿意为一段亲密关系付出最大努力,并不计成本和代价地维护。她使用约会软件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寻求稳定恋爱,偶尔也会替朋友刺探一下婚恋市场。

同时,仍然有人选择了更加灵活、自由的"Situation Ship"、“广撒网”、"FWB"等新型亲密关系模式。

可儿在约会软件上已经形成过 5-10 次理想中的亲密关系了,他的目的很直接——性。因为之前有缺爱的感觉,可儿不断尝试填补心中这部分的情感空缺,他在恋爱交友软件中开掘自我,并和理想对象建立新型的亲密关系。

我们进一步区分人群类型又发现,不同性别、不同恋爱取向者,寻觅的亲密关系类型并不太一致。例如,问卷样本中,女性群体里愿意寻求稳定恋爱关系的占比,超过男性里的这类人。

但偏偏在这些恋爱交友平台上,发展出稳定恋爱的失败率也是最高的。

这也是恋爱交友软件的 drama 所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交往方式,恋爱交友软件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社交空间,使人们有机会认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会遇到的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联系。

然而,虚拟平台背后,广泛的男男女女虽然在做出真实的选择,却仍然不容易找到对象。

“年轻人就是不挑啊,有情绪价值就可以”

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卡在关系与关系之间,难以做出抉择,或者并未清楚认识自己想要的关系类型。

在星星的观念里,良好的恋爱关系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情绪价值的给予远大于肉体陪伴。但从约会发展到恋爱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很多人难以进入最终的情侣关系,但大家互相有好感,所以愿意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彼此的陪伴者,也就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新型亲密关系。

恋爱交友软件的使用者们到底想在平台上找到怎样的另一半?

在我们的问卷样本中,当代大学生对理想的亲密关系的设想,已经不把经济状况看作那么重要的“硬实力”,对于婚姻等因素的重视程度也不如调查预期中高。他们将三观匹配和情绪价值的重要性提前。可儿对于理想对象的期许是希望两人谈吐一致,能证明两个人接触的东西一样。

颜值+身材等外表因素在大学生看来也不可忽视,但并非唯一或最重要的标准。大部分被访者都打趣地表示“不要太丑就可以,主要是内在”。

此外,使用交友平台并不等同于恋爱需求降级。

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们(45.1%)认为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要求更高了。即便是在一些非传统关系中,个体对于深度连接和关系质量的追求丝毫不减。

“大学生就是很冷漠自私呀,不需要感情”

抛开误解和偏见,其实从始至终,我们探讨的话题只有一个——亲密关系的走向。尽管自我关注与自由常常被赋予积极含义,但当其进入亲密关系的范畴,就不免会被视作一种冷漠或自私。

然而,在大学生们自己眼里,60.8% 的人认为亲密关系更趋向于消极疏离,只有近 40% 的人仍然坚持认为新时代亲密关系更倾向于紧密积极。难道真的如旁人所言,我们只能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亲密关系唱衰了?

小 A 刚开始使用约会软件是因为失恋。突然从一段关系中剥离出来,小 A 会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一部分被剥开,或者说丢失在上一段恋爱中,她极度渴望找一个人来寄托这份无处安放的情感。看着个人主页上 like 数量的上升还有不断弹出的聊天信息,小 A 告诉自己,她并没有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

许超一周大概会打开恋爱交友软件两到三次,尝试认识新的朋友,和不同的人聊天、分享生活,但不是一定要展开恋爱。从情感角度出发,一段暧昧会给许超带去心理上的充实感,满足他所需要的情绪价值。

然而,交友软件的使用者们在寻找爱的同时也启动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期待与人交谈,却带着防备心。依然渴望亲密关系,但也更加关注于自身。

“我们一方面期待被爱被拥有,另一方面又好像不想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对方。”依林的话透露出一种无奈,但与其说“不想”,不如说“不敢”。

在访谈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受访者都坦言,自己在使用恋爱交友软件时或多或少撒过谎。可儿在自己的身高上安放了 2cm 的差值;杨婷在恋爱次数上加了 3;星星觉得回避和谎言都是边界感的具体体现,因为软件上的双方还没有到达足够交换真实彼此的程度。

传统对浪漫爱情的想象既基于身体的吸引,也基于相处时的感觉;而约会软件将想象与人们的真实相遇分隔开来,把原本应该是面对面才能感知到的信息提前公布在平台上,所以一些人常常会面临“奔现即下头”的窘境。

最后,想借可儿的话向每一位游走在爱情迷宫里的大学生说:“让亲密关系变得有意义吧,去享受当下,而不是在意长短。

数据说明:

感谢所有参与问卷收集和访谈的朋友们。

为保护受访者的个人隐私,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本次共回收问卷255份,经过筛选和清洗,得到有效问卷(即交友app使用者所填写的问卷)242份。样本群体均为学生,其中男生占比 69%,女生占比 29.8%,其他占比1.2%。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研究生)课程专栏@复数实验室

作者 / 陈欣雨、傅真、林少雅、冒彤(按首字母顺序)

指导老师 / 吕妍、孔家兴

编辑 / 张铃媛

封图来源:《装腔启示录》豆瓣剧照

【征稿说明】

有数的创作者来自不同的行业和职业身份,有老师、学生、企业员工、爱好者,编辑自己也偶尔写稿。

如果你也想在有数栏目发布原创的数据可视化作品,欢迎通过邮箱投递!

投稿要求

1.作品请保证原创,并且未在其他媒体平台公开发布过。作品(包括图片)不含任何编造、伪造、抄袭、洗稿等问题。

2.稿件不限主题,但我们希望作品尽量兼具这些要素:(1)关注核心的主题和问题,而非罗列零散的数据发现;(2)数据来源的标注清晰、准确;(3)数据图表的运用准确、美观;(4)稿件字数4000字以内为佳。

3.希望你在投稿前,已经阅读了有数栏目的独家稿件,了解我们的常规风格是怎样的。对于非常有意思的数据内容,我们不拘泥于风格。

投稿方式

1.通过邮件发至:zhangly@thepaper.cn。如投稿过程中有疑问,请添加湃客小助手(微信号:paike0719)私信。

2.请在邮件中附上姓名和联系方式,如采纳,编辑将与投稿作者联系。

投稿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一定的稿酬。期待你的惊喜~

【2023湃客年终策划】

此刻,我们即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2023年,自我在生活的缝隙中流动,我们慢慢张开自己,与这个世界握手拥抱。

这是重申联系的一年。我们展出羽翼,再度感知远方的风景;我们重启对话,找回彼此信赖的温度;我们探索内心,校准人生航向的坐标;我们也拥抱变化,在时代洪流中蓄积破土的力量。“世界”是我们的限度,也代表着我们的可能,而重要的永远是联系,是我们主动或被动与万事万物的缠绕。

2023年末,澎湃新闻·湃客创作者平台策划推出《重申与世界的联系》系列文章,联合知名学者及优质创作者,从文学、艺术、科技、财经、旅行、城事等领域出发,从个体到趋势,以文字、数据、漫画、视频等形式,留下这一年里我们向世界出发的注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