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何以泉州文化沙龙丨葛剑雄演讲《泉州:海洋与世界》

澎湃新闻记者 任平生 整理
2023-12-31 08:2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福建 >
字号

【编者按】

2023年是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12月26日,由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澎湃新闻联合主办的“我爱泉州”世遗之城创意传播榜发布暨“何以泉州”文化丝泉沙龙分享会在泉州举行。复旦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葛剑雄教授以《泉州:海洋与世界》为题进行主旨演讲。

葛剑雄从福建的地理情况和希腊半岛作比较讲起,展开了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机遇,在宋元时期成为东方大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辉煌历史,随后又谈到了海上丝路的兴衰、泉州未来的发展等内容。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泉州能否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

他还表示,今天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到底怎么样在保持我们中华文明的主体情况下再去融入其他文化?今天在泉州、在福建、在中国,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12月26日,葛剑雄在“何以泉州”沙龙上作主旨演讲《泉州:海洋与世界》。

【葛剑雄演讲实录】

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福建和希腊半岛是非常相似的。首先,这个地方多山少地,所以陆上的交通相当不便。

第二个特点,河流非常地短促,内河运输的条件不良。比如福建最大的河流闽江,本身它的流域很狭窄,流速比较快,它的内河运输条件,如果是溯流而上,很多地方都是河水湍急不利于航行,如果它往下很快就入海了,所以它内河航行是不利的。

耕地面积很有限,初级资源也并不充足。所以希腊半岛它内向的发展余地不大,而福建与内地在地理上有山岭阻隔,与内地存在着民族与文化上的差异。

比如福建在东汉以前很少发现有华夏文化传播的影响,比如文字的史料前期都比较少的,应该承认福建当地的土著跟内地有比较大的差异。

还有福建跟希腊半岛一样,岸线长,天然港湾、半岛、岛屿多,航海的条件非常优越。但是福建、希腊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希腊是面临地中海的,而福建是面临太平洋的。在古代航程可及的条件下,希腊很快很便利地就能与外界发生联系与交流,而且在希腊外界,就近就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吸引着他们,而福建一般就不具备这个条件。当时福建附近的这些岛屿,包括台湾岛在内,发展都远远落后。在其他更遥远的地方,包括东南亚、太平洋中的岛屿,在古代的条件下,往往是出于偶然性才可以发生联系,福建这个条件跟希腊就完全不同。

所以同样的环境,因为外部条件、人文条件的差异,希腊很快由希腊半岛联系发展到海上,于是扩大到波斯、北非,而福建长期缺少这样的条件。

12月26日,葛剑雄在“何以泉州”沙龙上作主旨演讲《泉州:海洋与世界》。

尽管今天的史料里面找不到直接的有关福建古代航海的证据,但是间接的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的。比如《后汉书》这一条材料,讲到东鳀人,讲到澶州,讲到徐福将童男子数千人入海,后面讲到海岛上这些人,“时至会稽市”,就是经常到会稽来做买卖,这会稽是什么地方?东汉以前的会稽是包括今天的福建的,只是因为福建设立的行政机构比较少,所以大家往往就忽略了。

这里面讲到了“会稽东冶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所在绝远,不可往来”。实际上就是指浙江南部跟福建,有人出于偶然的原因到达了澶洲,而且讲到非常遥远,所以澶洲不一定就只限于台湾岛,我认为应该是包括可能很远的地方的这些岛屿。

实际上从它的地理条件分析以及从这个词,我们可以说在福建古代,的确已经存在着航海以及在海上探寻外界这样的活动。

为什么古代的中文史料不见记载?因为汉武帝取消了东瓯和闽越(粤)——以今天的温州为中心和以福州为中心的当地人的政权,把当地聚居的人口迁到了江淮之间,并且取消了原来已经建立的行政机构。

我们发现在两汉之际,也就是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这一段时间里面,当时中原人自会稽由海路迁到了交趾(今天的越南北方),但是他们的结论是沿途看不到汉朝这些地方,这里的一切就不可能在史书上记载。

到了东汉建初八年,“交趾七郡贡献转运”,这些物资都是从东冶沿海北上的。实际上这一带,尽管主流人士否定这是汉地,但实际上包括今天的广东、海南,包括越南的北方,当时交趾的七个郡,他们贡献给朝廷的物资都是沿海一路上去的。后来,当地地方官修通了翻越南岭的山路,才改成由山路运输。

所以我觉得这是很明显的证据,证明当时沿海的这一条运输路线,是东汉前期官方的主要交通线。

另一个间接的证据是公元412年高僧法显返回青岛,他首先到狮子国,也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在那里搭上船,船航行到了今天印度尼西亚这一带,再从那里北上。他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这艘船最后到了青州的长广郡,也就是今天的青岛崂山,而且他乘的是商船。

既然存在这样一条路线,我们可以肯定当时的商船航线是从东南亚通向中国,我们也可以推测商船在中国沿海(停靠)并不止一个长广郡,应该也是包括今天的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的。

但是使这条海上交通成为一条主要的航线,以致形成我们后人所产生的“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契机,还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因为安史之乱,陆上的交通线断绝了,但是那些阿拉伯、波斯的商人,他们是以商业以长途贸易作为他们主要的财富,是利益来源,甚至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手段。他们为了维持这样一个产业,维持他们的生命线,他们就开始不得不转到海上。但是转到海上以后,很快他们就发现海上交通的运输的优越性是陆地所无法替代的。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示的元代佛塔石基座。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首先运量大,成本低,而且阿拉伯、波斯商人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商机。因为当时的船本身是木结构的,它自重轻、重心不稳,所以在海上航行必须在舱底放上石头,以增加稳定性,就是压舱石。或者在水密舱放上水,也是起到压舱作用。

但他们到了福建、到了中国以后,发现本地的日用瓷器非常便宜,所以他们就改成用日用瓷器放在舱底代替压舱石,就增加了运量,而这些瓷器又是商品,中间转运东南亚或者运回阿拉伯,就可以获得巨额的利润。光这一项就增加了他们海上运输的利润。所以安史之乱平息之后,陆路再重新开通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转到陆路。

现在很多人误解,认为这条丝绸之路存在到近代,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后,这条道路已经不用了。现在西方人讲的此后的“丝绸之路”,只是指新疆到中亚之间这条路,不再是指从中国的古都长安、洛阳,通过撒马尔罕连接西方的这条路。

当时转到海上,并不是转到泉州、转到福建,一开始都是延续着传统路线。我昨天(12月25日)再一次参观海上交通史博物馆,我进行了比较,比如北海的博物馆,它里面的展品有很多是2000年以前的,包括罗马的,早期波斯的,比如玻璃这些,但这里早期是没有这些东西的。

在唐朝,当时海上交通和外贸重要的地方是扬州,是广州,是明州(今天的宁波),然后才是泉州。但是到了唐朝末年,广州遇到了一个重大的灾难,黄巢的军队把在那里聚集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都杀了。而在这以前广州已经形成了以这些海上来的商人为主的社区,被称为番坊,里面的长官被称为番长,也就是外国人。

广州出了这个事情以后,唐末五代扬州也是经历了重大灾害,明州也是发生了战乱,由于泉州当地的割据政权一贯是保境安民、服从朝廷,所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从唐朝后期开始,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泉州,所以我们现在看泉州发展主要还是唐朝后期开始的。

同样的地理条件,它还要有天时,还要有人和的因素。所以泉州获得的机遇,不仅是长期远离战乱,另一方面,到了唐朝后期,随着南方与福建的经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重要的出口物资,像瓷器、茶叶、丝绸,福建有商品优势。另外,福建有优质的木材可供造船、修船,还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总的来讲,泉州的发展包括“海上丝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比较主动的阶段,一个就是宋朝,比如宋朝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从法律上讲,宋朝开放的贸易主要还是沿海,而不是对外。当时法律明确规定海上的贸易不能包括日本、朝鲜,更不能包括北方的契丹辽国,如果到朝鲜、跟日本贸易,是要经过特殊批准的。客观上讲,宋朝政府一定程度上支持开发了海上的贸易,这个立场是以前没有的。

最开放的时代是元朝,元朝不仅基本上全部放开了对外贸易,而且地方政府还可以用今天的贷款形式支持外贸。当然最重要的背景就是蒙古人除了建了元朝以外,成吉思汗的子孙还建了四大汗国,它的疆域一直到东欧,包括阿拉伯,甚至扩大到北非的一部分区域。

所以元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对外贸易海上交通的黄金时代。可惜这个时间是比较短的。虽然时间短,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这给我们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展示的宋代瓷器。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各位一定知道元青花瓷,今天在世界上真正的青花瓷是非常宝贵的,它的产品屈指可数。元青花瓷的发展离不开颜料,原料来自今天的阿富汗跟伊朗东部,含金属钴的青金石。在没有海上贸易前,青金石要运到中国是很困难,到了海上贸易有了以后,大量的优质的青金石运到了元朝,中国生产出了最高质量的青花瓷。

现在世界上青花瓷艺术品保存最多的地方在哪里?第一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老皇宫博物馆,我去看过两次,第一次它是集中的,第二次去看它已经分散到各个馆,比如说原来的餐厅,原来的客厅,把它都分散了,那是非常精美的青花瓷。第二个地方,我今年3月份又去看了,在伊朗首都伊朗国家博物馆,那里面是集中的,你可以看到很多的大件,而且非常的精美,为什么出现这个结果?因为青花瓷在元朝基本上是专门生产的出口产品,它主要是外销的,所以再加上海上丝绸之路,把这些珍贵的产品都运出去了。

我想可以说明当时外贸繁荣的非常好的例子,主要就是通过海上丝路。

这条丝绸之路怎么会衰落呢?首先是阿拉伯本身航海的衰落,进入大航海时代主要是欧洲的这几个国家,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英国,同时明朝从朱元璋开始,朱元璋表面的理由一个是要防范倭寇,另外他一直认为他原来的对手像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跑到了海上,还有一个他还没有公开表达,实际上他要加强对国民的控制,所以曾经实行海禁,地方官严格执行,当时有说法,“片板不许下海”,反正是严格禁止。

但是我前面分析的地理条件以及泉州跟福建的实际情况,大家可以想象这禁得住吗?禁不住的。所以民间贸易,民间的航海从来没有停过,但是因为它是属于违法,属于走私,受到官方的镇压,所以这些人被称为海寇、海盗。

地方官员了解地方的情况,也了解民间生存的需求,再加上明朝的制度,地方官员从朝廷合法的收入是非常的低,他们的合法收入不仅不能够使自己过体面的生活,甚至连办公费用都不够,因为明清的制度,那些地方官相当一部分办公费是自筹的。所以这个情况下,实际上泉州跟福建的地方官一直是支持或者默许民间的贸易,包括当时要打击的那些海寇,但是一旦受到朝廷的压力,他们也就不得不采取措施,往往是把他们驱逐走,所以这样一些大的民间贸易或者走私的集团,他们就不得不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基地。

比如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在日本建了基地,又在台湾岛北港建了基地,像以前的汪直,还有这些有名的所谓海寇,他们有的就在沿海的岛上建立自己的基地。实际上民间贸易从来没有终止过,但是应该承认,在这样一种国内统治者的打击下,他们没有可能直接从事远洋的贸易,所以包括郑芝龙这些人在内,他们基本上的贸易范围就是以马尼拉为一线,再往欧洲,实际上都是被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以及以后的英国所垄断,著名的东印度公司一度就是荷兰人垄断的,这里面我们看不到中国或者福建商人的活动。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了封锁海洋,为了限制郑氏政权的活动,为了切断他们跟大陆的联系,就要实行“迁海”。规定从辽东半岛到雷州半岛,所有沿海的居民全部要内迁,而且下面层层加码,所以有的地方甚至造成了差不多100多里的沿海无人区。因为是配合军队、配合地方政府的,所以的确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到了清朝,它正常的通商的口岸也从原来四个口岸,到乾隆年间全部关闭,只留下广州一口通商。后来鸦片战争,才在帝国主义压力下,原来的口岸才恢复,并增加新的口岸。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泉州跟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关系,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主要还是在外界的推动下形成的。

12月2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丁毓玲和葛剑雄探讨宋元时代的泉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我曾经讲唐朝,我们现在都说唐朝是很开放,但是严格讲唐朝是开而不放,唐朝对外文化的影响是传而不播。这怎么解释?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的确集中了很多外族、外国人。我们看泉州,海交馆里那么多证据,证明当时中国的门、泉州的门是打开的,但是放了没有?我们到现在为止找得到这样的例子吗?泉州人、福建人到了阿拉伯,到了波斯,到了欧洲没有?宋元有关泉州开放的三件史料里面,《云麓漫抄》和《诸蕃志》的作者从来没有离开过宋朝,是根据外来内容由他们记录的,只有汪大渊是自己出去的,但他说得很清楚,是搭乘外国的商船。比如周达观写的《岛夷志略》,他倒是自己出去的,但他是元朝派出的使者。而唐朝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有名有姓的、到了外国的,屈指可数,一个是杜环,那就是怛罗斯之战的战俘,他之所以能够留下1000多个字的《经行记》,也是各种偶然因素,第一他被俘以后没有被杀掉;第二他是有文化的,他能够把经历记下来;第三,他很幸运被阿拉伯人放回来了;第四他回来以后又很幸运,他的堂叔父杜佑是当朝宰相,正在编《通典》,把他的文章收在里面了。要是其中缺少一个因素,唐朝就没有一个人会留下到了外国的确切记录。

我们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看看从泉州到福建,历史上有没有这样一种自主的开放的意识,以及自主开放的条件。

看今天和未来,泉州又一次非常幸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1年组织了一次海丝之旅,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

但泉州真正得到的机遇,那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使我们不仅在实际上跟世界重新联系起来,而且我们从政府到民众的观念都有了重大的改变。

我们泉州最新的机遇,当然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最早提出来的是说“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当时提出来的口号,以及中央的有关文件里面明确讲了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发地。

对泉州、福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未来到底怎么去理解,到底我们怎么来做?历史上这条“海丝”不是我们泉州或者福建主动的,这是客观的结果,今天我们主动还是等着外界来主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经济交流,文化上也是我们开放接收人家的。我们今天看这些刺桐城的遗址,看这些阿拉伯人、波斯人,看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留下来的遗址,很明显并不是我们华夏的传统文化,而是外来的,以后它融入了本地文化。

今天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到底怎么样在保持我们中华文明主体的情况下再去融入其他文化?今天在我们泉州、在福建、在中国,我们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我们也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也面临着前人没有遇到过的挑战。

(本文经过作者审订,发表时略有删减)

12月26日,葛剑雄在“何以泉州”沙龙结束后为书迷签字。

    责任编辑:郦晓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